彭煥艾
本人曾做過一次調查,一個班級有56人,有48人表示不喜歡作文,作文對他們來說是苦差事。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筆下的作文也應該是靈動、美麗、鮮活的。作文是一個人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最好的表露自己的方式,為什么卻讓學生如此“痛苦”?這種“痛苦”,是一種精神折磨,具體到作文上是一種“語言痛苦”。反思讓學生“語言痛苦”的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面容枯槁,荒蕪衰落——失真之痛
可能老師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認為某篇文章寫得不錯,非常鄭重地讀給學生聽,但是剛讀一個開頭,就會有學生大聲嚷道“抄的”,“抄的”,讓老師非常尷尬。學生的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但是學生為什么還要抄襲別人的文章,或去編造一些不存在的故事呢?
(一)真實情感淡漠
文章應該是個性的、個人的東西,是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嬉笑怒罵在紙上的凝結。作文教學思想中最大的毛病是對“文以載道”的頂禮膜拜,因為我們所謂的“道”,是外在的統一的東西,而不是學生內在的獨特的個人感受,一篇作文一旦載了那么沉重的“道”,它基本上也就廢了。為了這個“道”我們的作文只能“歌頌”與“贊美”,可是生活真的是這樣“陽光明媚”嗎?誰在每天歌頌著?還是牢騷比贊美多,憂傷比快樂多?小學作文題大多是小題目,接近生活,應該有內容可寫,可是當學生面對具體的作文題目時,卻是個個愁眉苦臉,毫無興致,一個重要原因是孩子的生活是多彩的,但在大人的眼里卻是簡單、幼稚的。老師的要求則是把生活中的人物寫得光彩照人,把生活中的經歷寫得曲折動人,尤其要表現積極向上的思想。盡管他們竭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去仔細觀察生活,卻總也觀察不到老師要求的程度,只好痛苦地生編硬造。
(二)真我言語流失
導致孩子不愛寫作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使學生在作文時只能進行文字的排列組合,而不能進行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的排列組合。孩子寫作文往往依靠三招:一套,二湊,三編,即考前背數篇不同類型的范文提高思想深度:適時編出情節動人的個人和家庭悲劇以打動評卷老師的心。
學生的作文應該是一種個性的再現,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快樂的再創造。造成作文的“言語痛苦”是不正常的,“言語快樂”才是正常的。我們要傾心化“痛苦”為“快樂”,讓學生在“真我”文字中尋覓快樂,拋去失真之痛;讓學生語言別具魅力,靈動綻放,遠離難言之痛。
冰心說:“這個世界是個性、自然化的,是未經人道的,是充滿特別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靈的笑語和眼淚。”這個性化、自然化的世界,投映到學生的心靈中,是清新質樸、情真意切的;訴諸筆端,是清新活潑、生機盎然的。
二、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在“真我”文字尋覓快樂
作文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真的體驗和美的創造的過程。至真則至美,正如清代江提所說:“一切文字皆貴真,真情做詩感得人。”在作文教學中,我們要高揚“抒寫自我風采”的旗幟,引導學生關照自我心靈,保持對生活的真實感悟,發真我之見,寫真我之感,抒真我之情,要讓作文活躍著“真我”的身影。
(一)用真情實感裝飾自己的作文
真情是文章主旨的凝點、結構的連接點、表達的生長點。奧地利小說家卡夫卡說過:“什么叫寫作?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灌注在里面。”這就告訴我們說真話、訴真情才是作文自成高格的關鍵因素。只有敞開心扉,把心靈里至真至純的東西開采出來,從生活的平凡小事中生發開掘出異乎尋常的底蘊來,才能寫出優秀的作文。請看這個片段:
我天天只得沉浸在作業里,沒有任何快樂。周末,您偶爾會讓我玩會兒電腦,但最多不過一個小時。我常常問為什么會這樣,您說,電腦游戲會危害到學習。但如果沒有了自由,對學習就沒了興趣、渴望以及熱愛,反而會對它反感。我常想:這個世界對于學生難道就只是學習、學習、學習嗎?我們想要歡樂地度過每一個瞬間,愉快地學習,而不是被人牽制。
這是小作者的真情流露,恐怕也是所有孩子的心聲,從這段文字中我們能真切感受到孩子對自由天空的向往,對快樂的渴望。
(二)用真實語言書寫生命體驗
世界上找不到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而每一片樹葉都是美的。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那么在遣詞造句、文體的選擇、語調與韻味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我們要提倡學生大膽運用特色化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寫自己的話,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讓他們的筆尖流露童心與真情,這樣才能獨具個性地表情達意。
孩子的世界天真爛漫,從孩子的感覺和認知出發,讓世界給孩子們的真實印象成為作文的主體,并讓他們用愛去感知別人和世界,用真實的情感去裝飾自己的作文,用獨特的、健康的文字描繪自己眼中的世界,這樣作文才能成為學生的“快樂之旅”。以上僅是本人在作文教學中的一點思索和實踐。當然,作文教學不會“鳴金”,更不是“一支獨放”,“且行且吟”才是永遠的姿態。
參考文獻:
黃懷玉.解除“語言痛苦”的基本方法[J].閱讀與寫作,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