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影
日記是用來記錄內容的一種載體,日記的內容來源于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的日記可以寫人、寫事、寫景,還可以抒情等等。日記中記錄的大都是自己在一天當中看到的、聽到的,或者是想到的內容,有時候日記又成了記事本,記錄著每天做的事情。那么在眾多的日記中孩子們的日記最為特殊。
學生的日記能無拘無束地反映色彩斑斕的童心世界。他們的日記從學習的苦與甜寫到同學之間的友愛與糾紛;從爸爸媽媽的爭論寫到同學之間的友愛與爭吵;從母愛寫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愛,真是紛然雜呈,百無禁忌。這種不拘一格、自由暢想的精神,正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所在。那么,怎樣利用這股源泉,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圖文互補,是拓寬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手段。兒童的特點是喜歡新鮮活潑的表現形式,喜歡變化無窮的思想內容。當我看到課本里生動的插圖、教具中美麗的掛圖,心想:難道日記就不能插上魅力的圖畫嗎?在教學中我教學生擯棄傳統的日記模式,變成自己喜聞樂見的樣式:圖文并茂、畫圖抒懷、依圖配文等。從而拓展了學生的表達手段以及語言的綜合能力,以適應學生新、奇、活、玩的天性,不僅日記形式新穎了,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了。當學生打開自己的日記時,總是玩味不夠,愛不釋手。在欣賞與陶醉中,喚起并激發學生重新創造的欲求,進而成為一種不可遏止的渴望,而未來的世界也將在這渴望中變得更加美好。
一、圖文并茂
“爛漫的幻想可以孕育出偉大的理想”,學生把生活變成幻想,將來一定能夠把幻想化為現實。由此可見,讓學生寫出現實生活中的“當家難”并非目的,而是增加一種體驗,讓學生看出生活中不如意的地方,促使學生去幻想、去創造、去改變現實。
由聯想誘發學生的創造,又由學生的創造促動思考,促成“良性思維循環”。鍛煉了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敏銳性,或者更深刻一點說是辯證性。
二、畫圖抒懷
文字在表情達意上有局限性,因此“言不盡意”則舞之、蹈之、畫之。繪畫能彌補人們用語言不能盡述的意境。因此,讓學生通過一幅或幾幅圖畫,反映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
由于有了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且不乏幽默的圖畫,使日記的含量更大、更豐富。這種方式在擴大學生語境的同時,也在表達自己創造性時擁有更大的自由。
另外,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與學生有趣的事也可以讓學生記一記、畫一畫。如,語文課堂中做完有趣的游戲之后,讓學生回想一下剛剛的游戲是怎樣玩的?它的規則是什么?并說一說自己當時是怎樣的感受?再來采訪一下其他同學當時的感受。在回憶的同時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讓他們學會了仔細的觀察,然后鼓勵喜歡寫的學生寫一寫,喜歡畫的學生畫一畫,這樣的日記在他們的手中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加鮮活、充實。
教師應該理解學生。每個班級都有不愿意寫日記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畫畫,本來半小時的日記不喜歡寫,卻偏偏高興地去畫一小時的日記。
三、依圖配文
學生有自己生活的小天地。細心的教師會發現他們經常收集許多自己喜歡的圖片、物品等,珍藏在文具盒底或書本里。教師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把圖片貼在自己的日記上,根據自己的理解,配上一段文字。學生有的編寫寓言,有的寫幽默笑話,有的賦一首小詩,有的編幻想,不一而足,沒有限制,但是要求他們自己動手、獨立思考。學生做這些更多的是出于玩,出于樂趣,教師則是讓他們玩得更有內容,玩出花樣來。在玩中遷想妙得,創造活動也就自然地寓于其中了。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級教師竇桂梅說過:“如果每個孩子都學會了賞識自己,都找到了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造的尊嚴,那么,教師的任何擔心和嘮叨都是多余的,而且他們將獲得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常常這樣思考:我們的祖國有著悠悠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傳播這些文化、讓我們所教育的孩子愛上祖國的文化是我們肩上的責任。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在教授孩子們寫作的細微之處我都會嘗試滲透這些優秀的文化,課堂教學中嘗試方法的創新,把語文課堂變得活潑一些、生動一些,在滲透孩子們學習的方法時,我嘗試讓孩子們輕松一些、快樂一些、自由一些,努力讓孩子愛上記錄,慢慢的愛上寫作,讓學生無拘無束的寫,沒有負擔的寫,不再認為日記是一種折磨。學生在記日記的過程中有了全新的體驗,在記錄中找到了樂趣,找到了成功,找到了自信。
教師的素質與能力深深地影響著我們所教育的孩子,教師的思想與行為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所以教師要“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作為教師要有遠大的志向、高尚的品德、寬宏的仁愛、非凡的技藝,要志存高遠。教師要學會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嘗試改變、嘗試創新,讓課堂真正的為學生的未來發展而服務,教師在課堂中用好的思維、好的德行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創新思維中獲得靈感。
“寓教于玩”“寓教于樂”,這在兒童的教育中非常重要,那是在他們的天性中播撒創造的種子,只要天性不泯,他們就會有無窮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路國紅.關于日記培養小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研究[J].課外語文: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