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筱珠
摘 要:怎樣進行標點符號的教學呢?正確的做法應是: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講與練相結合。
關鍵詞:標點符號;停頓;層次;語氣;感情
標點符號是表達書面語言的停頓、層次、語氣、感情的,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正確地學習和使用它,能增強書面語言的交際效能。小學生學習語文,打下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基礎,不可忽視書面語言的這個“有機組成部分”。按《大綱》要求,小學生應認識并會用常用的十種標點符號(句號、逗號、頓號、冒號、分號、引號、書名號、省略號、問號、嘆號):句號的基本用法是陳述句末尾用句號。如: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逗號的基本用法是用于需要隔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頓號的基本用法是分隔同類事物的并列的事,通常是單字、詞語或短句當中的停頓,較句號短。如:這篇文章描寫了飛瀑、寺廟、翠松、古松、洞天和云海。冒號的基本用法是表示停頓,其停頓的時間比分號長,比句號短。它可用逗號,有時可用句號代替。分號的一般用法是一般用于并列復句內部分句之間的停頓,停頓要比逗號更長。在句中凡是用逗號不能很清楚地表示并列分句關系的地方就用分號。《大綱》既有規定,教學應有安排。在不少地方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標點符號這個“有機組成部分”成為“被遺忘的部分“,影響了學生閱讀和書面表達的效果。學生寫文章,濫用逗號,錯用頓號、問號,不會用分號等現象十分普遍。那么,怎樣進行標點符號教學呢?采用定義加舉例或照本宣讀的辦法,很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因為它不生動。正確的做法應是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講與練相結合。
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是指在教學標點符號系統知識的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注意用古今中外實例教學。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標點符號的積極性,教師在導語中可以引進這樣的故事:某出版商收到托爾斯泰一封信,上面只一個“?”,這是托翁詢問對他寄出的稿件反應如何。出版商當即回信,信上只有一個“!”,表示贊揚……學生聽了故事,就會認識到標點符號在表達上的重要作用,從而產生求學的欲望。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就應該激發學生的求學欲望,只有這樣,教師的教學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是要求在教學關于標點符號的知識時要結合課文,結合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實際。《在仙臺》一文中,寫藤野先生對魯迅說了這樣一段話:“你看,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這樣一移,的確比較好看一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實物是那么樣的,我們沒有辦法改換它。現在我給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著黑板上那樣的畫。”這段話表現藤野先生熱愛學生、尊重科學的精神。這段文字中的破折號,表示藤野先生話鋒妙轉,活現了藤野先生既喜愛魯迅又尊重科學,看似矛盾,實為統一的心態神情。結合這段課文的閱讀,教學破折號的有關知識,可以收到提高閱讀的效能、學習標點知識的雙重目的。在標點符號教學中,還可以舉出學生錯用標點的例子,引導學生討論改正,并結合講授,復習有關標點的知識。這樣,可以使標點符號教學更有針對性。
設計并指導學生做精要的練習,也是標點符號教學的重要一環。練不在多而在精。有位教師在教了幾個標點符號之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綜合型的課堂練習:先在黑板上寫五個“你去”,然后要求學生仔細體會它的語氣,加上適當的標點。教師面孔一板,桌子一拍,指著學生說:“你去。”學生大笑,被指的一個學生走到黑板前在第一個“你去”后加了嘆號;第二個,教師似乎在思索,說“你去”時,把“去”字拉得特別長,學生都標了破折號;第三個,教師對一個學生說:“你去,把第三個‘你去標點標好再坐下。”學生體會到這是停頓,上去點了逗號;第四個,教師遲遲疑疑地說:“你去。”學生上去加了問號;第五個“你去”后面,教師自己加了省略號,表示可說而不說或者無須說。這種類型的練習,精巧活潑,收效好。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多讓學生練習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多練能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要點,多練也能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
能力。
總之,標點符號是表達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做到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講與練相結合。
參考文獻:
[1]曹勝利.淺談小學標點符號教學[J].學周刊,2012(34).
[2]陳德惠.標點符號教學的有效招數[J].小學語文教學,2012(3).
[3]莊蕙菱.談談語文標點符號教學的一些體會[J].青年文學家,2009(9).
[4]石彥霞,杜曉梅.漢語標點符號系統與語言功能[J].語文建設,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