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維青 李麗萍
一次作文過程就是一次生命活動。作文課是教師和學生生命流淌的地方。它應該是鮮活的、充盈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但是,當下學生作文形式單一、內容空洞,充斥著大話、空話、套話,學生作文變成了與個體生命、心靈毫不相干的東西。寫作過程需要的心靈的自由參與、思想的大膽碰撞、智慧的平等交流,情感的積極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面對學生作文蒼白、僵化、教條的現(xiàn)狀,怎樣才能在作文教學中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讓生命意識在學生習作中閃耀呢?
一、閱讀書籍,走進生活,體味生命意識
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應充分發(fā)掘以人為本、重視生命的作品,凸現(xiàn)生命的意義,進行生命意識滲透,增強學生的生命意識。引導學生閱讀,讓學生的情感與作品的情感充分交融、引起共鳴。優(yōu)秀文學作品對學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讓學生走進書籍,在閱讀中感受人生百態(tài)。《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以感受保爾在身體殘疾情況下時刻思考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通過閱讀,感悟人生,領悟生命的真諦。
教師要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感官去看、去聽、去嗅、去摸、去親身感受生活的五彩繽紛和酸甜苦辣,用敏銳的感覺捕獲作文的信息。只有用心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歸于本真。讓學生傾聽花草的絮語、鳥蟲的歌唱、輕風的訴說,感受山的穩(wěn)重、水的靈動。只要用敏感的心去捕捉,必能譜出一首首悅耳動聽的歌。
二、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喚醒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不是知識的堆積,而是一種“喚醒”。教育過程要凸顯“自主、自信”的主體精神,喚醒學生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把他們內在的本性引發(fā)出來,多給他們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的生命多一些自主色彩。作文教學要直指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情感體驗達到個體生命的健康發(fā)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作文教學應定位為理解生命,善待生命,發(fā)掘生命的意義,并珍惜生命,在創(chuàng)造生命的過程中體會生命的魅力。這樣,學生的個體生命才能得到和諧、自主、健康、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我們的作文教學才能真正成為生命意識的點燃者與愛心的培植者!
“情動于衷而行于言”“五情發(fā)而為辭章”。情,是寫作的動力,也是文章的靈魂。情感是寫作的生命,情感一旦滲透到寫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文字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寫出的文章才會散發(fā)出生命活力。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動情點,只要教師對學生的情感理解,站在學生的角度,尊重學生的情感境界,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掀起心底的波瀾。
三、彰顯主體,發(fā)展個性,表達生命意義
個體的生命特征就是個性,這是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作文教學必須尊重人的主體意識,發(fā)展個性,完善人格。要重視學生在作文中表達的自己的主觀情意。情意是作者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是文章真正震撼人心的地方,沒有情意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教師應盡量避免強加給學生所謂的“合情合理”,要鼓勵學生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
同時還要給學生作文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自由自在地想、自由自在地寫。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寫作的個性化,使學生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主觀感受。鼓勵學生自由選擇文體,可寫記敘文,也可寫童話、寓言、科幻故事、調查報告、產品說明、廣告詞、建議書、主持詞、日記、隨筆、詩歌等。作為教師,在習作教學中要從促進學生生命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去點撥、引導,讓學生寫出有個性的作文。如學生在給校長的一封信中,大膽提出了對學校工作的合理化建議:如開放圖書館,修建廁所等。
四、鼓勵欣賞,培養(yǎng)自信,促進生命發(fā)展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喚醒、激勵、鼓舞。”尤其當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時,他們希望得到心靈上的呼應。大部分學生的習作盡管缺點和毛病都不少,但習作后每一位學生都會有“大功告成”的喜悅,此時學生迫切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勵。如威廉·詹姆斯所言:“人性中最深切的稟質是被賞識的渴望。”因此,教師寫評語必須用上真情,注意語言的感情色彩,要使學生深受感染;再就是教師應用一種充滿贊賞的眼光閱讀每一篇習作,用極富激勵性的語言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作文教學應滲透生命意識,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這樣,生命意識才能在學生習作中盡情地流淌,我們學生的個體生命才能得到和諧、自主、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毛金秀.彰顯兒童本色,催生個性習作[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10):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