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慧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創設教學情境是一堂數學課最本色、最亮麗的風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給廣大教師提出的建議。同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動手、動腦,也是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的教學方式。設計教學環節時將具體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用恰當地方式融入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中,努力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采取講故事、做游戲、競爭、質疑等新型學習方式,自然而然地讓學生充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歸結起來,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故事情境
眾所周知,講故事是學生最喜愛的一項活動。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將其融入非常有趣的故事中去。這樣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也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
在教學數字10的開課,我便創設一個小故事——“驕傲的9”。我們已經學習了數字王國里0~9,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于是它對其他數字說:“你們誰都沒有我大。特別是你,表示一個都沒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以后你們都得聽我的。”0聽了可傷心了,1走到0的身邊,和0想出了一個很好的辦法對付9,這時9無話可說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什么辦法呢?這時小朋友自然都知道,1和0聯合起來,站在一起組成了“10”,10比9大。以后9再也沒有驕傲。學生聽得非常認真。
從“驕傲的9”的故事中,學生經歷了數字比較的過程,一方面可加深數字大小比較的學習,另一方面可以適時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做人要謙虛,不可驕傲。通過對故事情境的研究,發現數學知識的內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習數學不再是純粹的數字及運算,而是在豐富有趣的童話世界中,學到數學知識,懂得了道理。教師適時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將德與智的教育相結合。
二、創設競爭情境
心理學家說:“孩子們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好奇心強,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比如在數學計算的教學中,加減法運算是一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必須反復練。但是反復練就會顯得比較單調枯燥,于是教師可以在適度的練習中采用“送信”“接龍”“奪紅旗”“找朋友”“摘蘋果”等方法進行教學,用競爭的方式讓學生更感興趣,同時也可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我在教學“20以內的減法”時,當學生已經探究了計算方法后,我便立刻設計幾個小組的接力賽——首尾相接。首先,教師先說明比賽規則,讓各小組做好準備,每個組每個拿到卡片的學生,用上一個同學的得數再編一道算式(加法、減法都可以),接著傳遞給下一個學生,各個組學生同心協力爭奪第一名。這個游戲給學生提供熟練計算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機會,同時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又如,我在教學計算練習課時,經常會設計比賽“奪紅旗”的環節,孩子同樣采用接力的方式來計算,前面的小朋友完成后接著傳給下一個小朋友,場面非常激烈,學習氣氛異常高漲。在數學課堂上創設這樣的競爭情境,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小主人,一節數學課能達到如此好的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創設游戲情境
游戲活動是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參加的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采取一些游戲,在游戲中讓學生進行學習,這樣就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多種數學游戲。
又如,我在教學數學廣角中《搭配問題》時,設計了一個握手游戲。我首先在課時開始時與小朋友握手,讓小朋友之間也互相握手。但是問題出來了,握著握著,我緊接著提出:“老師已經不記得和哪些小朋友握了手?和哪些小朋友沒有握手。小朋友,你們記得嗎?握手跟我們今天學得知識有什么關系呢?有什么好的辦法能讓我們握手時做到不重復、不遺漏嗎?”順勢導入新課。
四、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新的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生活性的重要特點,教師往往在教學時會多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將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恰當的放入學習中,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促進和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例如,我之前在教學《小數的初步認識》時,利用學生比較熟悉的逛超市情境引入新課:“小朋友平時都喜歡逛超市吧?超市里的東西可真多呀!琳瑯滿目,有吃的、用的、還有很多學習用具哦……而且超市里每件商品的旁邊都有標價呢,這些標價跟我們之前學習的數一樣嗎?”學生很自然地知道這些標價都是小數,跟我們以前學習的數不一樣,順勢引導學生進入新課的學習。
回歸本色,演繹精彩。每一個數學教師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有了更高的要求。情境教學的運用更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教師角色的轉變。基于當前數學的學科改革敘述,按照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充分把握和了解編者意圖,適度地對所用教材進行合理地補充和調整,教師合理地恰當地創設各種情境,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情境的引導下,通過教師的引導,能通過主動探索來獲取知識,促進能力發展,培養情感。
參考文獻:
李艷霞.淺議小學數學中情境教學法的運用[J].中小學電教:下,2010(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