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文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深刻體會到美育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我國一直提倡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美育以情動人,受過良好美育教育的人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兒童從小以審美的角度看待社會,視察人情,在審美中陶冶情操,美化人的心靈。試想一個精神世界豐富的人,他的德育、智育還會差到哪里呢?因此,美育在人的一生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培養審美理念
美育是一種審美教育。是教育者根據審美理念,以一定的審美媒介感染受教育者。對于審美的教育理念要從小抓起,一旦孩子長大成人后再去接受審美教育,原有的審美觀念會被固化,很難發生改變。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一句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地區的差異性,我們可以根據人的穿著辨認出人的地域,這是由于文化的差異以及受當地的風俗習慣影響較大。但與此同時,美育也貫穿其中,如果一個孩童從小接受審美教育,能夠從小感受美、鑒賞美,把認為一切自然界美的事物表現出來,并去感染身邊的其他人,讓其他人也接受他的審美觀念。久而久之,人們的風俗、傳統、地域等都會隨著人的審美觀念的變化而發生改變,久而久之,隨著美的規律去創造美的能力。況且美育不能僅拘泥于美術技法訓練,還應該具有“創造”的屬性,要以提高孩童的審美能力為最初的原則,培養孩童觀察自然、觀察生活、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去提高審美理念。而不是一味地從學校美術課中取得。學校的美術教育只是起到引導孩子如何去發現美、感受美,教會孩童養成細心觀察美的習慣,而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創造美則還需要自身不斷地與美的事情相互接觸。
二、美育的意義
美育不是學畫畫、練鋼琴、跳芭蕾,最后統一去考級,美育不是拿了多少證書,就可以把某種藝術形式掌握熟練。在生活中,美育不是打扮得成人化、低俗化,如很多電視臺兒童模特舞蹈比賽,讓孩子們化著濃妝,穿著不合年齡的服飾,反而是嚴重的美育不足,會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美是活著與生活之間的區分線。每個人都活著,但是有的人活得舒服自在,有的人活得空虛寂寞,而美育是感受、品味;是滲透在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可以使人們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適、更幸福的一種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
記得上中學的時候,班主任認為女生留長發是耽誤學習,就要求班級里的全部女生把頭發剪短,用這種方式剝奪了我們的審美觀念。這個經歷讓我深感困惑,為什么我們追求功利物質的東西,遠遠大于對生活的熱愛。要靠犧牲美而去爭取物質的東西。學習成績分數、乃至職位、名氣、待遇,往往是階段性的、一時的。而擁有發現生活之美的眼光,擁有熱愛生活之美的能力,則是一生的,是從孩童時期可以伴隨到老年的。
我們現在一直強調要幸福生活,幸福中至關重要的就是關于美的享受,甚至可是說是最核心的地位。也就是說,一身得體舒適的衣服、一本文字優美故事動人的小說、一部畫面精致情節曲折的電影、一曲委婉動聽的歌曲、一場動人心魄的話劇,甚至是一餐自己動手做的美食……這些,都會讓生活充滿快樂和幸福的感覺。
可以這樣說,兒童有了美的修養后,在他長大以后,在同樣的經濟條件、同樣的社會地位之下,他的生活品質會比別人更高。這是美育對人生的最偉大意義。
然而作為兒童,設想我們養育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孩子的爸爸或是媽媽,他們將如何照顧孩子、照顧家庭;設想我們養育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名建筑師,會如何設計建筑可能會佇立百年以上的建筑;設想我們的孩子,將來是如何規劃一個城市,一幢別墅,如何規劃一個產業。
是的,我更加相信那句話:“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對于美育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讓每個孩子從起跑線開始,就在孩童的心理埋下美的種子,等待美的發芽、成長。要美結成果實貢獻我們的社會,提高生活的品質,塑造更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
張耀丈.美育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