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桂
摘 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態度的體驗。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教育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積極豐富的情感能促進認識過程、意志過程,使個性品質得到全面發展。結合教學實踐,就如何充分利用多媒體使數學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結合、自然滲透展開討論,以促進“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真正得到不同的發展”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多媒體數學教學;輔助教學;情感教育
隨著數學教材改革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數學教改的一個重要課題。課堂教學過程是信息轉化過程,是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接受、獲取教育信息的過程。人的情感體驗往往由具體的情境所決定,生動良好的教學情境對學生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感召力。把多媒體引入數學課堂,輔助數學教學,通過圖文閃爍、變色、動畫以及平移、翻折和旋轉,產生圖文并茂、動靜結合效果,有利于刺激學生各種感官,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喚起情感活動,促進學生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多媒體的使用把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帶進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
一、以景激趣,引發情感
布魯納認為,學生對學習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這是最好不過的動機。多媒體通過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音樂感染情境、圖畫再現情境、操作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讓學生充分感知,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引發思考,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和興趣。如在學習字母表示數時,設計如下的引入畫面:風景優美的池塘邊,青蛙跳入水中,童聲念出童謠“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如何把這首童謠繼續念下去呢?能用一句話來概括前面的每一句話嗎?(n只青蛙n張嘴,2n只眼睛4n條腿,設計交互,讓學生輸入字母,可以用n以外的字母),這樣的引入生動有趣并深含了課題的內容。
多媒體所展示的大量感性材料,是學生理性思維的基礎,在通過老師的設疑、引導,學生的思維就會順利進入理性空間,多媒體化靜為動的特性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調動了學生進入思維的積極性。如在推導三角形的面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圓的面積公式時,很容易設計動畫直觀顯示,進一步借助動畫的直觀性得出結論。
二、以美養性,內化情感
從表面上看,數學知識是一些純理論的、枯燥的演繹與推理。但是如果把這些純粹的理論與公式放到現實中的一個個活生生的時間和空間中去理解,就容易看清它的至純與至美,而純美的東西又恰恰是學生喜歡去追求的。雖然他們還不能理解數學美的深刻內涵,但他們有朦朧的數學美感。例如,用字母表示數,文字語言簡化為符號語言,體現了數學的簡潔美;幾何中五角星的美、黃金分割的美、圓形的美、解題方法新穎巧妙的美、數學公式的對稱美等,數學王子高斯巧算“1+2+3+……+100”的故事、希伯斯為發現無理數而英勇獻身的故事等。這些我們應當不斷地揭示并展示給學生,培養其審美的意識,陶冶其審美的情感,激發學生認識數學美的興趣,進一步培養其在數學上刻苦努力的良好學習品質。
數學的美是“冷而嚴肅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戲一樣讓人很直觀地感受到,而需要在老師的不斷引導下,讓學生去理性地體驗。然而,一旦學生有了感受數學美的能力,由此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將是穩定而持久的。在數系的統一、運算的統一、數與形的統一等內容中挖掘數學的“統一美”;在應用數學方法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和聯系實際問題時挖掘數學的“抽象美”;在邏輯推理、依理運算中、“多一毫則長少一毫則短”的數學討論中挖掘數學的“嚴謹美”;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教學中挖掘數學的“奇異美”。只要教師注重挖掘,數學美無處不在。只要有了循循善誘的引導,學生感悟數學美的能力就會與日俱增。
三、以德塑人,深化情感
數學教學中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手段滲透德育,多媒體是滲透德育最快捷、及時、直觀的工具,并且學生樂于接受,克服了學生所厭棄口頭說教的方式。如在統計初步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設置國民經濟發展中的統計數據,一來學生領略了祖國發展的蒸蒸日上,二來克服了純數學統計的枯燥無味性,體會信息給人們帶來的方便,同時看到數學在實際中的應用。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地播放中國數學簡史,如播放中國數學家、科學家事跡的歷史畫面及中國學生在國際數學競賽中獲得大獎的影視資料,讓學生了解中國人對世界數學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從而明白中國是世界數學大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多層次、漸進式的德育滲透,堅定了學生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學好數學的決心。這是道德情感的落腳點,至此,內化的學生情感得到了升華。
總之,多媒體輔助情感教學的效果可以用這樣一個程序做形象的總結:瀏覽——這是一幅美麗的畫面;進入——感知、接受情感材料;操作——抽象問題,升華情感;退出——時間真快,下次再來。到此,良好的數學情感已經形成,數學學習良性循環就會開始。
參考文獻:
姜美云.淺談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情感教育[J].情感讀本,20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