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梅
有這樣一道數學試題:“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距離甲城多遠?”這道題并不難,但錯誤率很高,近85%。回想一下平時這種情況就經常有,只是,這種情況的發生常常被我們歸結為學生的粗心大意,因而沒有引起我們的重視,也沒有引發我們的思考和研究。
簡單的題目做成那樣,真是學生后悔,教師生氣。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學生的粗心大意嗎?作為教師,這時絕對不能只知道生氣,更不該一味地埋怨學生,我們必須思考錯誤背后的原因,積極尋找對策。
一、出錯的原因
我和任課的部分教師也做了交流,經過總結我認為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慣性思維
慣性思維就是習慣性的思維,指人習慣性地因循以前的思路思考問題,仿佛物體運動的慣性。慣性思維有利于學生處理單純的機械的學習問題,但對于新的靈活變化的問題,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學生做題時往往沒把題目看完,就已經有了解題思路,或者雖然把題目讀完了,其實在讀完之前就已經有了解題思路。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如上面所說的學生把問題理解為練過的“還剩多少千米沒有行”。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慣性思維”的消極作用。
2.審題不實
從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科學、有效的審題是正確解答問題的根本和保障,如果審題不實,盲目下筆,就容易解答錯誤。很多學生解題急于求成,審題時缺乏耐心、細心,不假思索,急于動筆,憑感覺做題。
3.自信缺乏
自信心對一個人非常重要,一個人如果缺乏自信,他就會無端的懷疑,包括懷疑自己。從學生的聲音中,我們不難看出有一部分學生信心缺乏,懷疑試卷“不可能那么簡單”,懷疑自己“我真以為我錯了呢”。
二、防錯的策略
1.善于變化,突破慣性
數學慣性思維的形成原因是某一單項思維的機械強化訓練。如果我們在練習設計上多下些工夫,增加變式練習,舉一反三,做到題型多變,一題多變,如變換條件、變換問題、自己編題等,使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變換,讓學生意識到,只有認真動腦思考,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在變化中自然滲透變化意識,在變化中有效突破慣性思維。
如上面的那道試題,我們在練習中可以進行這樣的變式練習:
(1)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距離甲城多遠?
(2)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這時距離乙城多遠?
(3)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7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照這樣的速度,到達乙城還要行駛多少小時?
(4)甲乙兩城相距4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4小時。這時,距離哪個城市遠?
(5)甲乙兩城相距2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6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3小時。距離哪城近?
(6)甲乙兩城相距300千米,一輛汽車以每小時60千米的速度從甲城開往乙城,行了全程的■。這時距離甲城多遠?
……
2.讀準讀懂,認真審題
在平時的練習中,我們要花時間培養學生讀題、審題,并作具體要求和正確指導。讀題是審題的第一步,首先要讀得準。如讓學生一字一字地讀題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誤讀、不錯讀。其次要讀得懂。如讓學生讀一遍,再讀一遍,甚至讀幾遍,做到讀通、讀順,字字理解、句句搞懂,知情節、明關系。
比如(1)一根10米長的彩帶,用去4/5,還剩多少米?(2)一根10米長的彩帶,用去4/5米,還剩多少米?這兩道題多一字或少一字,題意兩樣,解法和結果完全不同。如果讀不準題,粗心的學生就會添字或漏字。如果學生一字一字地讀題目,觀察比較,就會發現“4/5”與“4/5米”的本質不同了。又如(1)一個內直徑10厘米,高20厘米的量杯,倒入5厘米深的水,輕輕地放入一個鐵塊,鐵塊完全浸沒在水里,這時水面上升了10厘米。求這個鐵塊的體積。(2)一個內直徑10厘米,高20厘米的量杯,倒入5厘米深的水,輕輕地放入一個鐵塊,鐵塊完全浸沒在水里,這時水面上升到10厘米。求這個鐵塊的體積。這兩道題是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上升了”和“上升到”完全是兩回事,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把題目讀得準,更要讀得懂,理解“上升了”和“上升到”的不同意思。
我們在練習中,可以設置“問題”題目,比如,“養殖場養雞5000只,鴨的只數比鵝多3/5。養鴨多少只?”肯定有不少學生“會”解答,解答的學生也許沒審好題,沒讀準,更沒讀懂。其他學生稍一點撥,他立刻恍然大悟。經過這種情況幾次,自然會去老老實實讀題,認認真真審題。
學生把簡單的題目做錯是有原因的,當然也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做個有心人,靈活運用策略,就一定能防錯、治錯,讓我們的學生不后悔,讓我們自己不生氣。
參考文獻:
何家良.由一道數學試題引發的思考[J].云南教育:小學教師,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