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成燕
體驗式教學是一種以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情感為主要特點,以學生自我體驗為主要手段的學習方式。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社課中的應用,讓課堂精彩紛呈,大大提高了教學實效。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中應用的策略簡單劃分為兩類,一類是情境創設,一類是活動體驗。在運用上則各有千秋,有時則會相輔相成。
一、情境創設
(一)講述創設情境
講授法是最傳統的教學方法之一,講述故事也是情境創設的有效方式。但這種方法必須要求老師有激情、有很高的語言表演天分,學生才能為之動容。我們老師就好像演員一樣在臺上演,他在臺下聽,如果老師演得好,學生就能漸漸融入劇情,聽得如醉如癡。如果自己水平不夠,或者感情醞釀不精準,學生只是冷冰冰地接受,就燃不起他們火熱的感情,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如在教學《誠實的孩子人人夸》一課最后部分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誠信人和誠信事”,我就讓學生把自己所知道的誠信人和誠信事講述給大家聽。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感受到誠實的重要及誠實會給自己和別人帶來愉快的體驗。
(二)多媒體創設情境
多媒體在現在的教學中運用是比較普遍的,對于情境的創設也是極為便利的。一切的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音樂表達了人對世間萬物的內心感受,視頻能產生視、聽覺刺激,學生容易和優秀影視藝術中隱含的觀念產生通感,有更大的教育優勢。例如在教學五年級的教材《地球上的紅飄帶》這一課時,我就節選了紅軍長征的影片片段,學生在觀看了視頻后,對長征精神的體會就比較到位了。
(三)聯系生活實例理解
生活是最好的教育。記得我上《今非昔比的廚房》一課時,學生看到書中那些舊時的廚房圖片時,只是覺得好笑,沒有絲毫領悟。我就引導學生回想學校秋游的野炊活動。小組交流之后,一名學生說:“我沒想到生火是這么難,在起火的過程中煙都把我熏哭了,如果不是導游的幫忙,我根本就不能成功。”這個時候老師趁機引出:“設想舊時人們每天就是這樣生火煮飯吃的,真是一簞一食當思來之不易呀!”這時學生的感覺就不至于那么突兀,比較順理成章了。實踐者是最有說話權的,學生在聯系了自己的生活實踐后說出的話自然最有說服力,體驗成了激發他們道德行為的催化劑。
二、活動體驗
(一)實驗法體驗
實驗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反思或共鳴。比如在品德與社會課“面對挫折”一課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需要學生明白的,其中教材列舉了幾個偉人克服困難,戰勝挫折,最終取得成就的事例,可是這些理論和例子對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遙遠而陌生的。要讓學生完全體會似乎有點蒼白無力,那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學生可以接受的知識?在課堂上我們做了個實驗:先將燒杯中的水完全加熱,然后將一只青蛙突然扔進去,青蛙勇敢地跳出熱水杯,安然逃生。接下來,再將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涼水的燒杯中,這只青蛙在涼水中悠然自得,然后用酒精燈將燒杯慢慢加熱,這只青蛙開始時依然悠然自得。待到水溫升高到足以危及生命時,青蛙才驚醒過來,試圖跳出燒杯,可這個時候卻無能為力了,只能葬身在熱水中。
實驗結束后,學生就會比較輕松地明白當我們碰到挫折和困難時,就要像熱水的青蛙那樣頑強拼搏,戰勝困難;當我們處于順境中的時候,不能像涼水中的青蛙一樣忘乎所以,無所作為,而要居安思危,不斷進取。實驗雖然結束了,但留給學生的體驗還會延伸到其他方面。
(二)游戲法體驗
游戲是一種低成本的體驗方式。有時候兩根手指就夠了,在品德與社會《學會寬容》一課中,為了啟發學生理解換位思考,我設計了一個小游戲,讓全班學生用雙手為老師搭出一個“人”字,許多學生都從自己的角度搭“人“字,結果到老師的角度就成了“入”字。活動過后,學生豁然開朗,立即明白了什么是換位思考。
(三)表演法體驗
受制于課堂教學環境,教學中不可能讓學生回到實際生活中體驗,但在虛擬的情景中也能產生真實的體驗。比如講到關心殘疾人時,僅靠舉例說明殘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大,學生可能只能停留于理論的理解與體會層面上,這時如果能夠適時創設一定的情境,則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比如讓學生綁住雙手,并試著用腳拿東西,甚至是用腳做一些日常中必須用手才能完成的工作,這時學生就能在情境中體驗到殘疾人的痛苦和挫折,也能夠更加激發他們應對挫折的能力。這些虛擬的“真實”,只要做好鋪墊,營造出適宜的心理氛圍,學生就能獲得真切的體驗。
自編小品表演,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方式。學生在表演自編的小品時往往非常認真,即使沒有像舞臺上的專業演員表演得效果好,但只要參與表演的人都會在自己內心留下印記。
體驗式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所學的知識在一次次的體驗、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斷內化成一種能力。所以,在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中,我們要靈活使用體驗式教學的策略,讓我們的課堂靈動起來,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唐波.體驗式教學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實施步驟和策略[J].生活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