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純秀
摘要:小學科學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在科學課程實施的過程中,開發與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是一個關鍵環節。
關鍵詞:小學科學;課程;實驗
當今世界科技、經濟、人才等方面在各國間競爭的日趨劇烈,使得科學在各國基礎教育中的比重不斷增加。各國對科學課程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此次我國科學課程改革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以培養他們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本文主要就學校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具體途徑與方式作出探討,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強化教師科學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
《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將小學科學課程的性質定義為“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積極倡導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轉變,因而對教師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意識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過去的科學教育,一度過于強調對書本上知識的學習。過去科學課的課堂上,很多老師都習慣于采用“讀科學、講科學”的方式,簡單地對孩子進行科學教育,這樣的科學教育對孩子的科學學習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影響。孩子往往感到科學課的內容過于抽象,課堂上的知識離自己的生活過于遙遠,就是學到了一星半點的知識又發現自己沒有將它運用于實踐的機會,從而人為地造成了科學與孩子間的距離,時間一長,學生便對冷冰冰的書本失去了興趣,對科學學習也失去了熱情。
為了實現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總日標,小學科學課程的實施必須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地區、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進行科學學習的需要,故此,在小學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問題上,強化科學教師的科學課程資源意識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資源從孩子身邊常見的事物做起
提到學校科學課程資源,過去有許多人有這么一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學校科學課程資源就是教材等書籍。這些書籍的確是科學教育的重要資源,但它們決不是科學教育課程的唯一資源。事實上存在于學校之內的課程資源種類很多,除了教科書以外,課程資源還應包括諸如教師、教育管理者、學校圖書館、網絡中心、實驗室、儀器設備、生物角、生態園、科技園地甚至花草樹木等。
三、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從小處做起擴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體驗
小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我們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提倡科學課程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利用好多種科學資源,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周圍世界科學現象的體驗。
例如,許多學校中都有小池塘的存在,在一位課程資源意識很強的教師眼里,小池塘便是一個很好的課程資源,它里面蘊含著許多可供探究的東西。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觀察這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究竟生存著哪些小生命?經過一番調查,學生不難發現:池塘的岸邊生長著各種樹木花草,還生活著許多諸如螞蟻、螞蚱,蚯蚓、蜜蜂、蝴蝶等小動物;池塘的水面下生長著水草、魚類、青蛙還有各種浮游生物。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將問題拓展開,你對我們的城市環保有哪些建議?
這樣,一片小池塘便可被我們用來作為鍛煉學生觀察能力,認識動植物,理解生態系統成員間的關系以及環保重要意義等方面具體、鮮活的課程資源了。
四、立足學校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開辟科教天地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環境與自然資源。學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土地或學校的自然環境開辟科技園地、飼養園地等科學教育基地,如能將老師與學生發動起來,自己動手建設生態園、生態館對于小學生的科學學習大有幫助。有一所小學地處城鄉結合部,這所小學的師生一起動手,開動腦筋,充分利用當地的動植物資源,采集標本,自主設計與建設,在經費不足,空間有限的條件下,建起了蝴蝶館、植物館、鳥類館、生態館等五個室內主題場館。這些場館的建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意志品質、形成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而且還為學生的科學教育提供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素材。
五、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
教師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動有科技特長的教師,結合學校的優勢所在,開發學校的特色課程,開展多種多樣的科技活動,對于實施素質教育對達成科學課程的目標將起到重要作用。
小學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施與場地,組織學生成立各種興趣小組,利用節假日走出校門,結合一些諸如“愛牙日”、“無煙日”等特定時段,開展一些主題活動。
六、開放儀器設備、實驗室,讓學生有充分動手探究的機會
在科學素質的養成方面,科學探究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它需要小學生通過動手動腦、親身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這方面學校里的儀器設備、實驗室等的開發與利用便顯得十分重要,而儀器設備、實驗室也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孩子有充分的自己動手、自主探究的機會。
七、注重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共享信息化資源
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同時,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由于信息化資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虛擬化、網絡化和多媒體相結合的特點,這些特點對于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接受信息,擴大教育教學規模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互聯網絡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給我們帶來有益的科學教育課程資源,也能給我們帶來不良的信息。由于處于特定的年齡階段,小學生對良莠不齊的信息的甄別能力還有待于提高,因此我們必須在這方面對學生加強教育與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