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莉
〔摘 要〕音樂史是研究、探討國內音樂自身特點與發展路徑的一門學科,在音樂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近代音樂史學繼承傳統音樂學出發,探討了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并分析了中國音樂史學近代轉型的特征:“通”和“變”,以期能為日后國內音樂穩定發展提供有利幫助。
〔關鍵詞〕中國 音樂史學 近代轉型
在中國近代,國內音樂史逐漸產生與發展,并在重要時期實現了近代轉型。中國音樂史學主要是對音樂史本身的規律進行研究討論,確定對音樂史全面認識的一門學科。中國音樂史內涵主要有4個方面:史實、史學、史料和史著等。在近代發展過程中中國音樂史經過轉型,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意義的音樂史學。
一、中國音樂史學對傳統音樂的繼承
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民族文化作為一個巨大的文化體系,有著悠久文化歷史,主要在其文化延續性上表現出來,因此,中國音樂就呈現出對另一種歷史的繼承。在晚清音樂史的影響下,國內近代音樂史的階段性集成了晚清音樂的一些特點,呈現出一種音樂史學發展的延續性。晚清時期雖然在國內經濟和政治方面比較落后,和外國列強之間存在差異性,但是應全面了解認識這一階段國內音樂學術研究獲得的豐碩成果以及影響國內近代音樂史的因素,這些都是國內近代音樂史學轉型時需要注意的問題。近代音樂史學繼承晚清音樂主要體現在各個方面,例如,清代樂志、典制體等,從而在研究與闡述清代樂志過程中,讓國內近代音樂史學得到延續性發展。《清史稿》是清代史學代表著作,其內容主要使用篇幅方式對樂理的內容進行總結,并做了相關記錄,這不僅說明了清代重視樂志的發展與音樂史學的地位,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清代史學考據研究法在國內音樂史的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而典制體是國內史學著作方法的重要分支,主要以典章法制為主,以時間為脈絡,對國內古代典章法制的起源和發展進行詳細論述。典制體在清代逐漸發展成為當時史學發展的潮流,在這個潮流中也進一步梳理總結了國內音樂發展的情況,并且越來越注重國內少數民族音樂帶來的意義,詳細記錄了少數民族音樂的樂器種類、樂曲結構和表現方式,建立了一個完善的音樂體制,為國內音樂史的發展做出很大的貢獻。國內近代音樂史以晚清音樂史為起源,繼承晚清樂志和典制體,從而為完善歷史和自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
(一)中國音樂史學——音樂史觀的轉型
在近代,隨著近代史學思想與史學觀不斷發展,我國音樂史學的音樂史觀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并將近代史學思想與史學觀協同轉型的特點呈現出來。我國近代史學思潮與史學觀主要有愛國主義思潮、辯證唯物史觀以及新史學、現代新考據學等3大主流。在上述主流的影響下,音樂史觀主要以顯性或者是隱形轉變的特點呈現出來。首先是在文化民族主義史觀發展下音樂史觀的轉型。國內近代屈辱歷史發展的事實,讓文化發展以曲折前進的狀態表現出來,文化民族史觀得到人們的關注,逐漸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思潮。這個思潮主要體現在音樂界組成的戰勝觀念、模仿觀念、反古觀念和表情觀念等音樂觀念上,于是,給國內音樂史觀帶來了濃重文化民族史觀色彩。其次,在進化論史觀發展下音樂史觀的轉型。進化論史觀給音樂史觀帶來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與音樂有關的史著中,近代著名音樂學家王光祈直接在音樂著作中融入進化論著,而且在語言表達以及音樂內容敘述上處處散發著進化論思想的信息。同時,在同一時代的一些音樂家也受到進化論史觀的影響。最后,在辯證唯物史觀發展下音樂史觀的轉型。在五四運動后,國內史學因為唯物史觀帶來的影響,音樂史學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近代音樂史觀的轉型過程中音樂史觀起到關鍵作用。
(二)中國音樂史學——音樂史著書寫范式
編寫音樂史學的每個步驟與層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中國音樂史學家深刻認識史學工作的重要性。這一認識主要是指各個史學家在編寫音樂史學過程中體現的歷史文學、史料觀點、編纂主張和歷史研究方法等,是史學工作者認識音樂史學內容的外在形式,而音樂史著的體例和內容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體例取決于內容,體例也受內容體現的影響。近代音樂史著的內容主要有3個方面,例如,傳統音樂歷史內容、作家綜合音樂歷史和西方音樂作品等。針對上述內容完美的體現,要求有相符合的體例形式。近代音樂家經過各種音樂體例形式實現編寫音樂著作的目的,從客觀上實現了音樂史著書寫范式的轉型,進而推動整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這些音樂體例主要有:(1)具有主流性和顯性的史著體例。表現為章節體通史著方式,根據西元紀年的形式對音樂史內容進行編排。這樣編纂音樂史著的體例對新史學帶來巨大影響,章節體推動了音樂進化論史觀發展,具有優越性與進步性。(2)旁支次要和存在隱性的編纂體例,代表形式為編年和紀事本末體、指南和概論為代表方式等。由于在時代轉型的影響下,編年與紀事本末體已經逐步失去原有的價值,而指南類和概論類的音樂史學著作卻變成對近代音樂史學著書寫范式轉型進行研究的憑證。
(三)中國音樂史學——音樂史學研究方法轉型
傳統史學研究方法主要表現在還原歷史事實、進行歷史比較研究與分析、解釋歷史過程等3個層次上。但由于傳統史學研究方法受近代新史學思潮的影響和感染,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優化與創新,逐漸向時代前沿的史學研究方向發展。近代史學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古史二重研究法、演繹研究法、歷史演進研究法、碑志正史研究法和詩文正史研究法等,其特征表現為多樣化和多元化。國內近代音樂史學的研究,通常情況下,以傳統歷史研究方法為主,傳統文獻和考證方法為輔。但是因為近代歷史不斷發展變化,推動了人們開眼看世界,并不斷引進國外優秀文化元素,而音樂史學由于受其影響較大,在一定程度上近代新型研究方法逐漸取代了傳統的音樂史學研究方法。例如,在西方進化論思想的影響下,王光祈在研究音樂史學過程中不斷引進外國學術研究方法;據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也引入了古史二重研究法;而鄭師許、朱謙之的相關影月文獻中主要利用跨文化比較研究手段。總之,受國內近代思潮的影響,國內音樂史研究方法的轉型得到實現。
三、中國音樂史學近代轉型的“通”和“變”
我國音樂史學的發展屬于一個“長時段”的歷史發展時期,而近代,只是一個“中時段”發展時期,在這個“中時段”中又出現了 “短時段”。從1895年、1919年、1937年和1949年這些具有歷史標志的突發事件上進行分析,這些屬于外在標志,可能會對一時的文化外在形態、文化選擇態度與文化觀念帶來影響。但是從長遠發展來看,在鴉片戰爭后傳統學術轉型成為近代學術,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選擇繼承與積極改造形成的結果,是實現中國傳統文化學術轉型的思想動力與內在基礎。
對于中國音樂史學的1840年~1949年而言,由于受現代學術操作與西方進化論形式的影響,逐漸呈現出“近代性”的特點。在20、30年代音樂學術和史學背景完全契合,正如當代相關學者提出的:“剛開始大部分希望轉型成創造“國民”社會,然后轉型成創造“學術社會”,這些與文化類似的情況在30~40年代的中國音樂史論著與史家身上得到驗證。例如,王國維“極其重視打通各種文學藝術門類的關系,比如,戲曲、美術、詩、舞蹈、詞、音樂、曲和小說等,以開拓學術的眼界,讓審視在歷史文化網絡中作為綜合藝術戲曲形成、流變的主體。”
中國近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具有知識體系的學科,在確立過程中傳統文化資源起到重要作用。這些史學家的學術背景和知識結構非常相似,一方面他們幼習舉業,有傳統國學基礎;另一方面,受西方知識的熏陶,他們能夠了解西方文化。同時,這些史學家大部分在執教,其學術視野、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明顯與“古代”音樂史學存在差異,能夠在“通”的基礎上,完成短時段的“變”,進而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學術階段,為中西文化交流格局建設中國音樂學科與塑造中國音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綜上,中國音樂史學近代轉型體現了“通”和“變”的特點。受近代思潮與西方進化論史觀的影響,中國音樂史近代化的特點主要在“通”和“變”上發揮出來,即在認識傳統的音樂史學上,與近代音樂史學的特點結合起來,讓中國音樂史學的發展實現轉型,不斷向音樂史學的巔峰前進。“通”是指知曉近代史學發展的潮流,“變”是指近代各種音樂史學轉型的變化,例如,音樂史學研究方法、音樂史觀和音樂史著寫范式等,中國音樂史在通和變過程中逐漸實現近代轉型的重大歷史改革。
(責任編輯:劉小紅)
參考文獻:
[1]王文君.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初探[J].藝術時尚(下旬刊),2014,(6):150-150
[2]劉茜.淺析中國音樂史學的近代轉型[J].黃河之聲,2014,(5):113
[3]韓中健、談欣.”中國音樂史學國際高端論壇”專家講座述評[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5,(4):158-161
[4]王書亮.中國音樂史學應用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的探討[J].音樂時空,2016,508(5):77-77,78
[5]趙維平.中國音樂史的學科建設[J].音樂藝術,2013,(3):73-74
[6]朱國偉.民族音樂學研究方法對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借鑒作用[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1):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