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光 李婷婷
〔摘 要〕妙音鳥在敦煌壁畫中通常以鳥的身體人的腦袋形象出現。外在形態具有中性的特點,不但敦煌女子舞蹈能夠采用,男子舞蹈也同樣可以運用。本文主要從妙音鳥的由來和在敦煌壁畫中出現的主要位置、妙音鳥的形象特征、妙音鳥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運用、妙音鳥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的創編之我見四部分對妙音鳥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中的運用進行試探性的論述。以求對從事敦煌男子舞蹈的工作者盡微薄之力。
〔關鍵詞〕妙音鳥 敦煌舞蹈 敦煌男子舞蹈
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敦煌舞蹈就已經開始了教學研究并且運用到了課堂實踐。如今敦煌舞蹈自成體系,敦煌舞蹈作品也深受海內外觀眾的喜愛,如著名舞蹈家高金榮教授創作的教學劇目《千手觀音》、《妙音反彈》、《大飛天》、《憑欄仙女》、《彩塑菩薩》等多部敦煌女子舞蹈都贏得了敦煌舞蹈界的廣泛關注。對于敦煌男子舞蹈而言,西北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孫漢明教授主編了《敦煌舞男班教程》,對敦煌舞蹈教材的總體發展趨勢起到了重要的補充作用,也在敦煌舞蹈男子訓練的組合中起到了參考價值。但總的來講,敦煌舞蹈男子形象的作品還是很匱乏,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第一步就是在敦煌石窟中挖掘和整理出可用在編創敦煌男子舞蹈作品的壁畫角色和舞姿形象,其中妙音鳥就是可用的形象之一。
一、妙音鳥的由來和在敦煌壁畫中出現的主要位置
妙音鳥又叫迦陵頻伽、美音鳥,目前為止敦煌莫高窟僅有80余身,妙音鳥在敦煌莫高窟中出現的時間是在唐朝時期,鳥的身體和飛鶴相似,做飛舞狀或持樂器作舞,估計和中國道教羽化飛升有關。唐代詩人崔顥曾寫過有關仙鶴的一首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由此可見,仙鶴在道家占有著重要的位置,李唐統治者自稱老子后人,曾一度重視道教。高祖李淵在武德八年(625年)宣布了道、儒、佛的各宗教秩序,唐玄宗也篤信道教、崇尚神仙,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與道教相關的音樂和舞蹈,如《紫極舞》、《八卦舞》等。在本應為宣傳佛教思想而產生的敦煌壁畫中妙音鳥以道教仙鶴的形象出現就不足為奇了(仙鶴在道教中通常代表著吉祥、長壽,仙人也常以仙鶴為坐駕)。妙音鳥的典故來自印度佛教,《正法念經》云:“山谷曠野,其中多有迦陵頻伽,出妙音聲,如是美音,若天若人,緊那羅等無能及者,惟除如來言聲。” 妙音鳥屬于護法神樂伎,或稱它為供養神(樂供養),最開始出現在經變畫成熟時期的唐朝。通常出現的地方主要在經變畫中佛的下方、樂隊的兩側或前方、在水池前的曲橋或平臺之上,一般對稱排列,與禮佛樂隊相似:中間一舞,兩邊各一兩身,手持樂器伴奏。
二、妙音鳥的形象特征
妙音鳥在敦煌壁畫中以鳥身人頭的形象出現,偶爾也會出現一個身體兩個腦袋(俗稱共命鳥)的形象。大多展翅作舞或作樂,羽毛豐滿且艷麗,有的翱翔空中起舞或作樂,也有的以各種造型立在地上或荷花之上作舞或作樂。有徒手起舞的,有手持長綢巾帶的,其中最多的是手持樂器的 ,樂器中又以琵琶居多。這些妙音鳥作樂或作舞在敦煌壁畫中有的同多身妙音鳥一起出現,也有的和童子一起出現,還有的和孔雀、仙鶴一起出現。在壁畫中造型優美,表現出載歌載舞、歡樂無憂、逍遙自在的天國樂舞場面。
三、妙音鳥形象在敦煌舞蹈中的運用
著名舞蹈家高金榮教授在敦煌舞蹈教程步法練習中把大斜步和小斜步歸為迦陵頻伽步,還創作了具有妙音鳥形象的敦煌舞蹈教學劇目《妙音反彈》。不管是從敦煌舞蹈教程中的迦陵頻伽步伐上還是舞蹈《妙音反彈》舞蹈劇目中都可以窺探得出妙音鳥是一種歡快雀躍起舞的一種形象。同樣以人體動作來體現鳥類特征的劇目,《妙音反彈》和傣族舞《雀之靈》有很大的不同,最典型的差別就是《妙音反彈》做為敦煌舞蹈多棱多彎的特征始終貫穿舞蹈之中,這一點妙音鳥作為男子形象出現在敦煌作品中也是不能忽略的,要始終堅持敦煌舞蹈多棱多彎外的外在特點。
四、妙音鳥形象在敦煌男子舞蹈的創編之我見
壁畫中的妙音鳥形象作為敦煌男子舞蹈創編對象,如何將靜止的壁畫流動在舞臺上這是一大難點。這里筆者主要略表個人以下觀點,希望能夠對從事敦煌男子舞蹈的工作者提供參考。
(一)從胡騰胡旋中看妙音男子舞。妙音鳥在敦煌舞蹈中盡管男女都可以將其作為舞蹈創編對象,但妙音鳥畢竟以神鳥的形象出現在舞蹈中始終脫離不了歡快雀躍起舞的這一特點,而男子舞蹈又要體現出陽剛奔放、威武有力這就不得不借鑒具有西域風格的《胡騰舞》、《胡旋舞》。《胡騰舞》、《胡旋舞》都是西域最具代表的舞蹈,在唐朝時期歸為“健舞”類,《胡騰舞》以快速騰踏、旋轉為風格特點,《胡旋舞》以快速旋轉為風格特點。將《胡騰舞》和《胡旋舞》以妙音鳥的形象運用到敦煌男子舞蹈的創編中不但能夠體現男子陽剛奔放、孔武有力的特點而且還能體現出鳥兒歡蹦跳躍的形象特點。
(二)從對鳥兒的模仿中看妙音男子舞。妙音鳥是佛教神話中的一種神鳥,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其形象的運用在不違背敦煌舞蹈多棱多彎的外在特征的基礎是可以對現實生活中的鳥類特征進行模仿創造的,比如對鶴、孔雀等鳥類的棲息習慣的模仿然后將這些學來的動作運用到敦煌男子舞蹈的創編中去。從古代文物中我們可以知道早在漢代百戲“魚龍曼衍”就已經出現過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模仿鳥類來創作舞蹈,從漢畫像(或漢畫磚)可以清晰看到人們裝扮成魚、鳥、獸的樣子做舞的場景。在唐朝時期“軟舞”類《春鶯囀》也有模擬鳥態的動作。前車之鑒,讓壁畫中靜態的妙音鳥形象以敦煌男子舞蹈形式流動于舞臺之上,依據對現實生活中鳥類的模仿創造是行得通的,如鶴的動脖子、扇動翅膀、漫步嬉戲都可以在不違背敦煌舞蹈多棱多彎的前提下進行模仿美化,為妙音鳥形象的敦煌男子舞蹈提供語匯。
(三)從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看妙音男子舞。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的生活節奏也不斷加快,審美理念也隨之發生改變,一個作品的好與壞不光是舞蹈圈內人士說了算,更多的還是要從廣大受眾的反饋中來折射一個作品的成功與否。敦煌舞蹈作為一個新興流派,它的發展歷程不及身韻古典根基深厚,但敦煌舞蹈仍然受到世界廣大人民的矚目,這其中和滿足現代人民的審美需求有著密切的關系。敦煌舞蹈是根據敦煌壁畫彩塑依托佛經故事經過舞蹈工作者再創造呈現在舞臺之上的一種動態藝術。這個過程舞蹈作品的呈現是最難的,這不但要對彩塑壁畫進行舞姿挖掘,還要盡量讓舞蹈表現思想有其依據,還要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這就要求舞蹈創作者在創造作品的過程中要重視現代人對美的評判標準。敦煌舞蹈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需求不光是因為敦煌舞蹈多冷多彎的造型吸引人,也體現在敦煌舞蹈表現的題材被大眾接受。敦煌舞蹈是具有佛教色彩的舞蹈,但敦煌舞蹈并不是給廣大觀眾宣揚迷信。敦煌舞蹈表現的題材是現在廣大受眾內心所期盼和向往的折射(或是部分折射)。《千手觀音》在海內外引起廣大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為《千手觀音》這部作品滿足現代人們的審美理念和內心向往追求。敦煌舞蹈是一種至善至美的舞蹈,正是因為敦煌舞蹈的這一點,才贏得敦煌舞蹈受到世界人民的青睞和肯定。妙音鳥形象作為男子舞蹈來體現也不能脫離這一點,動作體現陽剛奔放、歡快灑脫的同時也要注意妙音鳥的這一形象特征(鳥兒的特征),同時也要滿足廣大觀眾的審美需求,對舞蹈的創編要有依據。只有這樣,壁畫中的妙音鳥形象才能被敦煌男子舞蹈的創編更好地運用。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高金榮.敦煌舞教程(修訂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
[2]孫漢明.敦煌舞男班教程[M].民族出版社,2014.
[3]史敦宇 金洵瑨.敦煌舞樂線描集[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4]鄭汝中.敦煌壁畫樂舞研究[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
[5]尚俊睿.“敦煌舞蹈”創造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7(04).
[6]黎明東.關于敦煌男子訓練可行性試分析[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01).
[7]王愛和.圖說敦煌藝術[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8]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研究[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7.
[9]高德祥.朝覲敦煌[M].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
[10]韓蘭魁.敦煌樂舞研究文集[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
[11]陳雪靜.迦陵頻伽起源考[J].敦煌研究.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