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瓊
〔摘 要〕秦漢時期卷云紋的符號三大特征就是云頭的數理特征、線性的構成特征和云尾的嫁接特征;對構成卷云紋的三要素云頭、云軀和云尾進行了分析,指出卷云紋的骨骼模式C形、S形、△形三種形態的不同的符號意義,展示了秦漢時期卷云紋強大的裝飾能力和靈活的裝飾手法。
〔關鍵詞〕秦漢卷云紋 數理云頭 線性云軀 嫁接云尾
一、秦漢時期卷云紋概述
秦漢時期的卷云紋是其發展史上最自由隨意的一個階段,卷云紋在形態上也出現了多個樣式的變化。除了形態上的變化,還在意蘊涵義上面有所深化。那勾卷的云頭、伸展的云軀、飄逸的云尾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場裝飾紋樣上的視覺盛宴,它們由內向外散發的奔騰之勢、內蘊之力,向我們訴說了生命主體強大的創造力。漢代的云紋樣式由于動感十足、氣勢逎勁而被學術界稱為“云氣紋”。(見圖1、2)
二、秦漢時期卷云紋的符號特征
從卷云紋的視覺裝飾語言分析,我們認為這種圖形語言是建立在一定的平面構成基礎之上的,對每一個卷云紋的單體來說,我們除了有必要對組成單體的元素分析,還有必要對元素之間的構成方式和構成特點進行探討。這時我們必須面對的是元素與元素之間的銜接問題,這當中涉及到銜接角度和旋轉角度,還涉及到單體間的連續排列的方式,在整體上還涉及到元素的簡化和打散。很明顯,形式構成方式是我們在分析視覺裝飾語言元素時不能忽略的一個問題。
1、數理特征—云頭
從商周時期的云雷紋來看,云頭是有卷曲的線條組成,在環繞的圈數上一般不少于兩圈,有的甚至環繞到四圈。而春秋至秦漢時期出現的勾云紋和卷云紋在云頭部分的圈數就大大簡化了。從形態上講,單旋的云頭是自成一團,螺旋環繞呈一個“C”形結構;雙旋的云頭有“如意形”和“S”形兩種形態。兩個云頭對接,形成了一個兩頭向內彎曲的“如意形”結構;兩個云頭反接,則形成一個優美的倒“S”形。因此C形是卷云紋中最簡單也是最穩定的骨骼結構,它是由最初的多層環繞的云雷紋簡化而來的,C形特定的形狀組成了一個個具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卷云紋樣式,它所具有的卷曲盤旋、運動不息的生動形態造就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它將一種普遍的旋轉感、流動感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勾畫出了生動的云頭形象。
從大量的漢代云氣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單旋云頭多數為環繞一圈或一圈半,角度為360°~ 540°;雙旋如意型云頭在當時的瓦當上出現過兩圈至兩圈半的形式,角度為720°~ 810°,而應用在漆器、織錦等工藝品上時,角度略有減少;雙旋“S”型云頭為環繞一圈或一圈半,角度為360°~ 540°。可以說,“C”形、“S”形和“如意形”是云氣紋中最簡單也是最穩定的云頭結構,它是由最初的多層環繞的云雷紋簡化而來的,“C”形、“S”形特定的形狀組成了一個個具有相對獨立和完整的云氣紋樣式(如漢代瓦當、玉器上的裝飾圖案就是直接以云頭來組合而成的),它所具有的卷曲盤旋、運動不息的生動形態造就了獨特的視覺效果,它將一種云氣的旋轉感、流動感用簡潔的線條表現出來,勾畫出了生動的云紋形象(見圖3)。
2、線性特征—云軀
云軀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銅器上的金銀錯工藝的使用而出現的。因為金銀錯工藝的特殊性,需要有大量的線條來突出金銀材料的材質特色,所以在線條上加長正好可以很好地體現金銀錯的裝飾效果。漢代云氣紋一個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其云軀的線性化,而線狀、帶狀云氣紋給云軀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沒有云軀的過渡,不可能出現漢代云氣紋中的線性流動形態(見圖4)。
從裝飾符號上看,線運用在卷云紋上分直、曲兩類,綜合其用線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表現:
①以線條的粗細和間距把握流暢感;
②以線條的曲折、起伏和回轉,營造運動感、律動感和節奏感;
③以對稱、平排、相交、均齊等靈活搭配的方式,形成協調、生動的整體C形、S形、△形紋樣。
④以線條間留白或平涂的方式,形成強烈的虛實空間,造成生動、空靈感。
這一時期的卷云紋裝飾在總體上注意通過線條營造一種情緒與氣氛,產生一種均勻有序、起伏流動、和諧而統一的感覺。在這里,云軀這一線的符號所起的作用就是將云頭順利過渡到云尾。從符號的意義來說,云軀的作用就是將云頭所定下的氣韻風格延續下去,成為這一風格的延伸。
3、嫁接特征—云尾
秦漢時期卷云紋的云尾具有一種特殊的氣勢,它將卷云紋的氣質和形態上升到了另一個高度,使其結構模式衍變到了一種更加散漫自由的格局。漢代云氣紋由于具備線性特點,又結合了大量的植物和鳥獸進行云尾嫁接,因此成為嫁接式卷云紋的典型代表。這種嫁接是與當時人們崇鬼神、求長生的思想觀念相聯系的,云氣紋與動植物的嫁接裝飾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①鳥形嫁接(有學者認為這種紋樣是由古代蟠螭紋和鳥紋的演變而來的,以鳥形和云頭以及部分云軀結合所形成的,鳥形云氣紋多是線性構成,是由兩個云頭反轉相接組成的“S”形云氣紋,整個云氣紋看上去就像是一條舞動的絲帶,造型清秀明朗(見圖5);
②龍鳳嫁接,是借用龍鳳身的蜿蜒曲折與云紋銜接而形成的,古人有借鳳以引魂,借龍以升天的裝飾寓意,通過龍鳳紋的嫁接,爭強了云氣紋流動的氣勢,襯托出其載體的高貴和威嚴;
③蔓草嫁接,蔓草即蔓生的草,由于它滋長繁茂、連蔓不斷,因此人們寄予它昌盛、長久的吉祥寓意;
④茱萸嫁接,茱萸是一種可入藥的植物,葉片有香氣且葉脈清晰流暢,漢代十分流行用此植物作為裝飾紋樣,這和當時的民俗有關,人們認為茱萸可以免災辟邪,延年益壽。
從這些嫁接形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漢代云氣紋自由浪漫的風格,這種自由的取向和浪漫的格調促成了漢代云氣紋走向巔峰的發展。正是這種嫁接使得“云尾”元素在漢代的流行和成熟,“云尾”這種新的元素在紋樣構成中起著加強力量感、運動感的作用。從而將云氣紋的氣勢由“帶狀”的線型流動上升到了“尾狀”的面型飄逸,而這正是漢代云氣紋有別于其他歷史時期云紋特色的精髓所在。
4、秦漢時期卷云紋的符號意義
正如前文所說,如果沒有云頭的定勢基礎,云軀、云尾又將如何發揮優勢,將風格延續,形成整體的卷云紋氣勢呢?云頭、云軀、云尾三者是骨骼模式的構成元素,也是風格氣勢形成的必須部分。
從整體形態來看,秦漢時期卷云紋有C形、S形、△形三種形態模式,這三種形態模式在它的符號意義上各有不同。
C形,是卷云紋最初的結構模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C形組成的如意頭式,相對雙旋的組合使云頭更加豐潤飽滿,這也貼合了如意之意,也符合人們的審美心理和審美習慣。
S形,是卷云紋的衍變結構模式,具有很強的流動感和節律感。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因此可以融入其它更多的構成元素,與動植物的嫁接也顯得十分自然。而S形的形象將人們對生死、動靜、陰陽的主觀感受隱隱散發,讓人們在體驗紋樣的流暢感時略加感受一下它若隱若現的生命哲理。
△形,是卷云紋組合的衍變結構模式。這種形式多出現于適形圖案。△形是宇宙中最穩定的形象。在彩陶的裝飾上出現過很多以三角為基準點的裝飾紋樣,也存在著很多以“三”為構形原則的裝飾紋樣。△形正是印證了道家“三生萬物”之說,使得裝飾紋樣的組合及構成更加穩健與豐富。
結語
秦漢時期是卷云紋發展史上最巔峰的時期。而漢代云氣紋是秦漢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卷云紋,這種云氣紋廣泛地運用于各個不同領域的裝飾之中,無論是磚瓦、陶瓷、玉器、銅器、漆器,還是印染、織錦中都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云氣主題。漢代云氣紋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對自然的崇尚和對神仙的崇拜,是中國歷史上最浪漫最具有藝術氣質的云紋樣式,它強調的是整體的美,突出的是氣韻生動。其表現形式隨意而自由,率性而靈動,奔放中不失韻律,散漫中不失秩序。這些多變的樣式,蘊含著無限的發展空間,也為云氣紋適應當時不同的裝飾載體提供了靈活的骨骼架構。漢代人們對自然浮云的向往、對神仙思想的崇拜促成了動植物圖案與云氣紋的嫁接,也直接促成了“云尾”這一關鍵元素的形成。人文理念的融入沒有限制卷云紋的發展,漢代的云氣紋依然浪漫而靈動,活潑中亦不失優雅。當時的“云尾”不僅是完善云紋骨骼架構體系的重要元素,還是一個可以容納任何其他吉祥辟邪圖案的“容器”,并成為一個可以表達象征之意的吉祥“符號”。于是漢代云紋從一個描繪自然具象的實在之物發展成為一個抽象的反映民族審美內涵的概念之物,進而以藝術形態的符號流傳了下來。漢代那些勾卷的云頭、伸展的云軀、飄逸的云尾給我們帶來的是一場裝飾紋樣上的視覺盛宴,一股由內向外散發的內蘊之力、奔騰之勢。
總之,秦漢時期的卷云紋向我們演繹了其多變的形態、隨意的線條和不拘一格的布局。強大的裝飾能力和靈活的裝飾手法,使秦漢時期的卷云紋富有極大的魅力,也讓作為觀賞者的人們從主觀內心體驗到了先人對自然運動規律的理解和感悟,深化了對自然哲學和運動美感的審視角度。從這點來看,道家思想的運動世界觀和生命道德觀將中國美學提高到了一個更高的層次,即宇宙的運動、自然的力量、和普遍法則的美學思想。因此,卷云紋不僅僅是一個裝飾紋樣,它所涵蓋的更多的是當時的人文信仰和思想觀念,其動感、浪漫的裝飾紋樣值得我們繼續去探索和研究。 (責任編輯:翁婷皓)
注釋:
適形圖案也稱適合紋樣,可由一個或多個紋樣構成,其形象必須安置在特定的外形中。摘自:關尚卿.《基礎圖案》,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頁。
參考文獻:
[1]劉玉鳳.秦漢時期陶瓷飾紋藝術特質及文化功能探究[J].中國陶瓷工業,2008年第1期,第21頁
[2]田自秉、吳淑生、田青等.中國紋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5頁、第147頁
[3]徐雯:云紋的演繹和發展——中國傳統裝飾研究片段[J].《飾》,2000年第15期,第13頁
[4]李澤厚.華夏美學[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116,1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