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音樂類課程的教學評價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方法。本文將決策理論中基于理想點的決策方法引入到課程評價中,通過構建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對音樂類藝術課程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定量評估。與傳統方法相比,該評估方法不僅可以給出各個教師教學效果的排序,而且可以給出各位教師教學效果與理想效果的貼近度,對于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把握教師教學進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教學評價 理想點決策 音樂
引言
教育評價是指根據一定的標準,運用可行的方法,對教育要素、過程和效果進行價值評判的活動。其功能是了解和檢驗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效果,從宏觀上把握教師的教學進展,從而改進教學方法,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目前,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方法研究已引起廣大研究人員的普遍重視,并開展了評價指標、評估系統的構建。分析得知,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兩種方法。定性評價的方法可以給出較為形象和直觀的文字描述,該方法主要適用于學生人數較少的情況。定量評價(例如綜合累積法)則按照指標體系中每個得分項的權重進行分值計算,最終可以給出各位教師的評價等級或分數。定量方法雖然可以給出每位教師的相對排序和分值,但不能體現教師的改進空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將理想點決策理論與方法引入到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中。理想點決策方法在進行方案優選和決策中有廣泛的應用,例如突發事件的應急決策方法等。首先建立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然后將基于理想點的決策方法引入到課程評價中,對音樂類藝術課程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定量評價。
一、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
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是一種標準體系,也更體現著一種方法體系,因此,評價指標的選擇必須要具有可操作性。評價指標不僅涉及教師教學領域,還應包括學生對課程的參與程度。例如,對教師而言,評價體系應反映教具準備是否完善、備課是否充分、教學態度是否親和、示范是否規范等。對學生而言,應體現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音樂課堂的主動性、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舉一反三和創造能力等。為評價音樂類課程的教學效果,可以建立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六個指標體系。每個評價指標下,需要分別確定評分標準,評分可取0-10之間的整數。例如,在教學內容的指標中,可以將評分分為4個檔次:(1)準確把握音樂風格,融知識、方法、技能、藝術于一體,分值為9-10分;(2) 對音樂風格、技巧及表現手法分析透徹,分值為6-8分;(3)內容單一,忽視知識與方法的教學,分值為3-5分;(4)內容隨意,分值為0-2分。
二、基于決策理論的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方法
在前面的六個指標中,當每位教師的得分由專家給出后,各位教師教學效果的總體得分采用基于理想點的決策方法給出,其基本思路如下。
三、算例與分析
考慮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內容、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六項指標,對8位音樂類課程教學教師(A到H)進行教學評價。原始的得分數據如下表所示。每個指標的權重分別為:0.1、0.1、0.1、0.2、0.2、0.3。
經過計算,可以獲得可行點對于理想點的相對接近度,
因此,每位教師的教學評價排序為:G>E>D>A>F>B>C>H。因此,教師G的教學效果最佳,教師H的教學效果較差。從評價結果來看,教師G的教學效果雖然最好,但與理想的教學效果還有一定的差距,即與理想點的接近程度為0.689,還有0.311的差距。因此,基于理想點決策理論的教學評價方法不僅能給出排序結果,還可以確定每個評價個體改進的空間,為個體的努力方向提供了定量的依據。
結語
本文將音樂類課程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分為六大指標,并把決策理論中基于理想點的決策方法引入到課程評價中,對音樂類藝術課程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定量評估,并進行了實施案例分析。與傳統方法相比,該評估方法不僅可以給出各個教師教學效果的排序結果,而且可以給出各位教師教學效果與理想效果的貼近度(即可以繼續完善的空間),有利于教師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改進教學方法,從而提高音樂類課程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楊建)
參考文獻:
[1]崔浩. 高校音樂專業教學評價指標分析. 湖北科技學院學報[J], 2014, 34(1): 163-164
[2]潘魯生. 構建高等藝術院校教學評估體系的探討. 山東社會科學[J], 2005, 119(7): 28-33
[3]鄔文帥, 寇綱, 彭怡, 等. 面向突發事件的模糊多目標應急決策方法.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2, 32(6), 1298-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