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瑞
〔摘 要〕 舞蹈屬于人類的身體語言范疇,與以手語為主要交流工具的聽障者有著天然的聯系。聽障者的舞蹈訓練及排演也是人們很少觸及到的研究范疇,本文共分四部分,以聽障大學生舞蹈訓練與排演為研究目標,分別從舞蹈的創作、舞律的運用、舞蹈指揮的把握、舞蹈理論的普及等方面初步探索一些適合并有效的方式與方法。
〔關鍵詞〕聽障大學生 舞蹈訓練及排演 舞情 節奏 方式 方法
聽障大學生是中國現代大學生的一個分支,是特殊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群體。在語言文字文化逐漸發展并主導世界的今天,他們有著更加貼近非語言文字文化的優勢。在形式上,他們的手語同以視覺藝術為主的舞蹈藝術“手舞足蹈”有異曲同工之妙,在內容上同樣起著傳情達意的情感功效。舞蹈在詩歌、樂器、繪畫等其它藝術之前,便率先使用人體動作的優勢作為渲情敘事的手段而被稱為“藝術之母”,到今天,舞蹈仍舊在人們的生活領域和精神領域占有重要位置。同樣,舞蹈也豐富著大學生的課余生活,特別是對于聽障大學生而言更有著“取長補短”、調節身心、健康向上、團結合作、排除孤僻的功能。聽障大學生雖有著先天接近舞蹈的優勢,但舞蹈畢竟是一種視聽藝術,跨越時空兩界的四維空間。明代科學家、舞蹈理論家曾強調過音樂對于舞蹈的意義,由此可見,除了舞蹈本體之外,音樂與舞蹈之間關系的密切性與重要性。從這一點來看,舞蹈音樂是聽障大學生在舞蹈訓練和排演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如何解決阻礙以及阻礙所帶來的各種訓練上的困難與問題,是當前殘疾人舞蹈藝術需要探究和思索的問題。
《千手觀音》從2005年春晚開始便家喻戶曉,遍地開花,該作品的編導張繼剛充分發揮了聾人手部靈活的特點,并結合了多數中國人的精神信仰為中國殘疾人藝術團量身打造的敦煌舞經典之作。這一“討巧”之創提升了整個中國殘疾人舞蹈藝術水平,拓寬了殘疾人舞蹈的表演領域,同時也使舞蹈編導、舞蹈教師開始思索聽障者科學的舞蹈訓練及排演方式與方法。
一、舞蹈作品創作的背景——內心情感的高度契合
很多舞蹈教師在給聽障學生編創或教授舞蹈時,直接將動作一一地教給學生而忽略了學生對這個作品的理解。沒有對作品的理解,學生就很難做到對這個作品貼切的表達,進而就形成了機械的運動,舞蹈變得中性而冷漠。舞蹈根據不同的種類不同的表現內容有著不同的情感類型,例如,中國民族民間舞、中國古典舞作品往往是以單一的直線型的情感呈現給觀眾,而現代舞的情感往往比較復雜多變,并且與現代的很多精神甚至社會情況相結合,故不同的舞蹈體現著不同的思想內涵與感情色彩。吳曉邦先生曾提出過舞蹈的三要素:舞情、舞律和構圖,其中,他把舞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讓舞情替代了力量,他認為舞情是由舞蹈動作的強弱、急緩變化的高度體現,由此可以看出舞情對于整個舞蹈作品動作質感的展現以及對舞蹈整體把握的重要性。《毛詩序》中言:“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見,舞蹈是情感最淋漓盡致的表達方式和最直接的體現。皮娜·包希曾經也說過:“我關注的是人為何而舞,而不是如何舞”。學生們想表演的使觀眾感動,那么,首先要使自己動情,若非動情便是過往云煙。故舞蹈教師在開始教授聽障學生舞蹈時務必要強調情感的重要性,盡可能的為學生講授舞蹈創作的背景、舞蹈內容、舞蹈情感的轉變以及適度的舞蹈表達。《心中的歌》是由北京舞蹈學院張偉為北京聯合大學殘疾人藝術團而編創的現代舞蹈作品,現代舞蹈不同于民間、古典的特殊舞蹈的肢體語言使學生極不適應其含義。開始,編導以動作先行性對學生進行訓練,即使學生所做動作與教師再相似,但是面部表情卻是一臉茫然或者表達錯誤。學生與編導進一步溝通以后,編導將舞蹈的整體構思,每一組動作背后的舞動意義向學生們表述之后,對同學們的動作做到了畫龍點睛,使舞蹈作品頓然有了“魂”。
二、水之于植物——節奏之于特殊舞者的特殊意義
舞蹈節奏是舞蹈藝術的基本要素之一,沒有節奏就不成其為舞蹈。宇宙萬物始終存在無比豐富的自然節奏,舞蹈節奏最早來源于社會勞動生活的自然節奏,一個舞蹈可以沒有旋律,但是不能沒有節奏,即使在舞蹈音樂伴奏的舞蹈中,節奏、節拍也是他們的基礎,是舞蹈存在的基本要素。
節奏對于聽不到任何旋律的聽障者更是可以進行舞蹈的最重要的因素,他們只有在不同的節奏、節拍中表現不同的動感,體現不同的情感。《千手觀音》節奏主要是以ABA的形式體現的,舞蹈第一部分的節奏以緩和、穩重為主,這無疑契合了這個舞蹈作品的仁愛、和善的主題。舞者的手臂就像盛開的蓮花,領舞者邰麗華那面色祥和、心若止水,千手觀音的安詳端莊、純凈肅穆,以及關愛天下蒼生的宗教情懷,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的神圣感與崇高感。幾聲鼓點把舞蹈帶入第二部分,節奏由慢漸快,動感而富于變化,音舞形象均鮮明動人,演員們敏捷的動作、炯炯的目光、飛揚的神采,與適才柔和安詳的動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也展現出了中華民族進取向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舞蹈進入第三部分,隨著男女合唱聲響起,舞蹈動態及節奏再次轉為平和,相比于第一段,卻于安詳之外增添了一份大氣,舞者排成縱向的三行,變換出各種造型,最后在縱貫舞臺一列的由低及高的千手觀音的造型中結束,更加突顯了輝煌的氣勢和神韻。整個舞蹈的節奏體現了“靜——動——靜”的動態變化,突出了節奏對于聽障舞者的重要意義。
不同節奏的特殊訓練貫穿舞蹈教師舞蹈訓練及編排的始終,教師要始終把握住學生節奏的準確性,注重處理不同節奏變化與連接,由此才可以為表現動作背后最深層的情感服務。
三、強弱徐疾的準確把握——與舞蹈指揮的默契配合
舞蹈指揮對于聽障舞者跳舞是必不可少的,教師是學生舞蹈的第一指揮者,從宏觀角度看,教師的指揮對于舞蹈訓練及排練的進度和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微觀角度看,教師的指揮直接關乎到學生的每一動作細節的把握以及對于情感的處理和掌控。嫻熟的手語可以讓教師與學生做最直接的交流,舞蹈作為非語言文字文化,與語言文字文化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在此基礎上,舞蹈教師必須要親自示范,更要直接用身體語言與學生溝通與對話。在日常的訓練過程中,學生會觀察到教師的每一個細節,因為教師的手指甚至姿態表達是學生舞蹈的一切,從這一點來看,舞蹈指揮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舞蹈指揮教師必須要有指揮一切的“霸氣”體現,先知般的引領學生,而不是反被學生引領;
(二)舞蹈指揮教師必須要對舞蹈的音樂有著準確的理解,指揮要依據音樂節奏的變化而快速傳遞給聽障同學;
(三)舞蹈指揮教師指揮的幅度、力度、速度、面部表情、身體全態的表現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動作幅度、調度位置、隊形變化,故默契的配合必須要在日常訓練時就體現出來,而不是簡單附加于作品之上。
通過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舞蹈指揮教師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數節奏、合節奏,更重要的是調動全身的每一個細胞,以最積極的狀態,最激動的表情、最昂揚的霸氣來引領與調動聽障舞者。
四、舞蹈基礎理論的了解——從理論的高度更好為實踐服務
聽障大學生學習舞蹈,并不能僅僅在舞蹈肢體層面擱淺,作為大學生群體應更好的從理論深度來了解舞蹈從而更好地表現舞蹈。舞蹈基礎理論包括中外舞蹈史、舞蹈學導論、舞蹈藝術概論、舞蹈評論、舞蹈欣賞、舞蹈心理學、舞蹈人體科學等多個學科各個層面。也許有些人會想這樣是否過于夸張,其實舞蹈理論與舞蹈實踐兩張皮這樣的問題是當下中國的舞蹈屆普遍存在的現象。試問如果演員不懂漢代舞蹈的基本發展狀況以及漢代人們的思想意識就去跳所謂的“漢代舞蹈”,那么演員是否會以情帶動?試問如果不懂藏族舞蹈的文化發展以及藏族人民的宗教觀念,那么是否藏族人民會對這樣的舞蹈買單?各種各樣的問題沖擊著現在那些只追求“外在美”而缺乏“內在真”的舞者。
介于以上情況,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從舞蹈理論的角度,讓聽障舞者去真正的認識舞蹈,她們與健全人又著同樣的能力與權力去了解自己所熱愛的舞蹈的本質是什么。北京舞蹈學院劉建教授出版的《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中從人文關懷的角度提到了聽障者與舞蹈的關系,總結了舞蹈語言如果從動物體語發展而來、舞蹈空間與舞臺空間如何劃分、不同的肢體部分(頭、軀干、四肢)的表達與表現以及道具的運用等多個方面給予聽障舞者以重要理論指導意義。從事聽障舞者訓練的教師應從舞蹈理論方面讓學生去了解舞蹈史、舞蹈文化、舞蹈構圖與調度、舞蹈賞析、舞蹈身體語言、舞蹈運動規律……
當代的殘疾人大學生更需要以藝術來調節身心平衡,從藝術的真善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以及社會給予他們的關愛,舞蹈對于他們來說是最能展現聽障者心聲的藝術,與他們有著最天然的聯系。他們渴望舞蹈,渴望表現,渴望成功,渴望被人贊揚……這篇文章作為對于聽障大學生舞蹈訓練及排演方式與方法的初探,有著很多需要補充的和繼續探討的地方,文章在此呼吁更多的教師一起多關注殘疾人的舞蹈事業,在殘疾人舞蹈的編創、舞蹈訓練、舞蹈排演、舞蹈理論上做更深層次的探討,更好的發展中國殘疾人的舞蹈事業。
(責任編輯:文鍵)
參考文獻:
[1]劉建. 無聲的言說——舞蹈身體語言解讀[M].民族出版社
[2]袁禾. 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 上海音樂出版社.
[3]呂藝生. 舞蹈學導論[M]. 上海音樂出版社.
[4]彭吉象. 藝術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
[5]吳曉邦. 新舞蹈藝術概論[M]. 上海音樂出版社.
[6]劉青弋. 現代舞的身體語言[M]. 上海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