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澄
摘要:“磨課”是一種教學研究活動,“磨課”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在“磨課”中教師能提升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的駕馭能力,提升教學自信。
關鍵詞:磨課 細節 體驗 生本 評價
“磨課”是教學的一種研究活動,“磨課”能夠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小螞蟻搬米粒》是蘇少版一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在這節課的教學打磨中筆者得到了提升,對音樂教學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第一次試上情況糟透了,當時的筆者很失落、也很失態,課上筆者甚至“請”了四位搗亂的孩子站著上課,不過也有很多孩子處于似聽非聽的狀態。因為是試上,還有好幾位老師在聽課,筆者想教學內容必須完成呀,不能浪費太多的時間,心里著急,就一味地發出指令,讓孩子們坐好、聽講、跟唱、表演……一節課下來,筆者似乎成了課堂的主人,上得很累,孩子們也被筆者牽著走,學得不開心。勉強上完課,雖然看似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根據第二節課的調查反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學生基本掌握、百分之五十的學生能跟著音樂唱,還有百分之二十的學生不能唱。
雖然是精心備的課,為什么效率如此低呢?筆者不禁追問自己。在打磨中筆者不斷地聽取老師們的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反思和改進。
一、注重細節,簡約高效
(一)教學流程清晰簡約
試上后,提出了兩個相似旋律的教唱,中間隔了數板,學生對于第一句記憶已經模糊了,能不能先聽第一句再比較。這一環節,是筆者教學過程中也覺得不太順暢的地方。經過討論,將第三句接著第一句教,再用提出問題的方式導出數板部分,進行游戲教學。這樣教學過程變得更流暢、簡約,也讓課堂的節奏變得更有序了。簡潔清晰的課堂流程帶給孩子們輕松的學習氛圍,簡約卻不簡單。
(二)語言貼切兒童
在設計中為了增添課堂的專業性,筆者努力地挖掘音樂元素,在唱“嘿喲 嘿喲”時,對孩子們滲透“搬運號子”的概念。其實,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個概念實在是太難了。孩子們并不理解“號子”。筆者接受大家的建議,不要用太專業的詞語,語言要適合一年級的孩子,親切、易懂。第二稿中筆者將抽象的概念改為“搬東西時唱的歌”,孩子們都點點頭表示理解。
(三)富有童趣和音樂性
孩子們剛剛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在心智發展上還很幼稚,喜歡聽故事,喜歡好玩有趣的活動。在導入部分筆者設計了配樂故事來創設情境的方法導入,富有童趣但卻缺乏音樂性。在聽了聽課老師的反饋建議后,筆者將故事導入和歌唱結合,很好的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和興趣。
課堂由無數個教學細節組成,細節能反應出一個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水平。如果課堂上只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教學,那么課堂必然是死板的。關注細節能讓課堂更靈動、高效。
二、動作體驗,化解難點
體驗是指通過親身實踐所獲得的經驗。在動的過程中刺激大腦的神經元來提高注意力,從而達到更好地學習效果。在課堂上常用的動作體驗有聲勢、律動、游戲幾種。在音樂課中根據音樂特點設計動作來體驗音樂,能夠促進學生感受音樂的變化,幫助學生提高聽覺注意力。
由于一年級學生識字還不多,各班學生的識字量也因課外學習的原因有差異,在試上中,中間的數板部分,出現了節奏練得很好,填上的詞雖然在生字上已經標了拼音,可學生還是出現了數不快、不連貫的情況。連續幾次跟讀還是有些學生沒能跟上。課后,聽課的老師給筆者提出了可以用動作幫助記憶,并和筆者一起設計了“你扛我推”這一句的動作,不僅解決了數板中的難點還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先生說:“動作與音樂的結合是人性本能的體現和最自然的體現。通過實踐來進行音樂教育和教學,是再好不過的手段和途徑。”所以,通過自己的身體及其動作去體驗節奏和音樂尤為重要。一年級的孩子活潑,身體靈巧,想象力豐富。通過動作體驗,將抽象的歌詞變成形象的動作,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音樂中切身感受音樂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適應了一年級孩子的身心特點。
三、以生為本,放手課堂
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教會一首歌曲,我們要在音樂課堂上時刻關注孩子的發展,課堂上多鼓勵小組合作,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于是在學完歌曲后讓孩子們加入二聲部的合作。原先設計好的二聲部,改由孩子們自己討論加入比較合適的聲音。要相信孩子們的創造能力,孩子們的設計真的是出乎所料,他們設計了:嗨吆 嗨吆, 嗨 吆— 嗨 吆‖的節奏,這都是我們一年級學過的節奏,因為是孩子們自己設計的節奏,他們歌唱的積極性也變高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
生本教育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育。生本教育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特點是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教師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學。在本課的設計中筆者更多的關注了怎么“教”,而不是學生怎么“學”。不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必然得不到學生的喜愛。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參與,去體驗,去探索,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音樂學習能力和感受能力,從而使音樂素養得到提升。
四、適時評價,共生精彩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評價應充分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貫徹本標準所闡述的課程理念,著眼于評價的診斷、激勵與改善的功能。通過科學的課程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增強學習的信心和動力,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可見評價在課堂中的地位和作用。關注評價能讓課堂更精彩、更高效。在教學中,課堂的及時評價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的。
教師的及時評價要有導向性、針對性、準確性,對學生課堂中出現的狀況進行調控,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勵的作用。聽課老師給筆者提出了關注課堂的動態,及時評價學生的學情,通過激勵的評價引導他們。當孩子們注意力不集中的時候,老師要靜下心來,采用激勵性的評價調控,才能讓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學習。比如:“XX小朋友坐得真端正,老師獎勵他一朵小紅花。XXX小朋友聽得認真,老師獎勵他一枚大拇指……”老師在小朋友的臉上輕輕一按,是輕而易舉的,然而對于孩子來說,這是一種肯定,是一份表揚,更是一份激勵!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評價方式一定要多元、適切,并且隨時注意調控課堂節奏和孩子們的學習狀態。
想要上好音樂課,課堂評價是關鍵之一。課堂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要多樣,在課前要預設好學生可能會回答的答案,用什么樣的語言來評價,如肯定性評價、指導性評價、激勵性評價……每一種評價都要有一個預設,再根據預設演練來提升自己的課堂駕馭能力。
在練習期間,筆者時刻注意各種評價方式的運用,不斷地促進自己成長。在本課中有小螞蟻傳信息的游戲,由于孩子的好奇好動,很多孩子不按照節奏來傳遞,為了讓孩子們能跟著音樂團結合作地表演,筆者進行了激勵性評價“比一比誰是最棒的傳遞員!傳的準確的孩子將會成為最佳通訊員。”如此一來,孩子們便非常認真專注的聽節奏進行傳遞了。
一年級是一個活潑好動缺乏耐性和自控的年齡段,教學中老師要用適合孩子的教學方法才能“哄住”孩子,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尤其是后半節課,孩子的注意力開始分散的時候,多樣性評價調控課堂,豐富的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對學生的評價是一種教學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不斷地實踐,在課堂上真正的運用,融入教師的血液,課堂的掌控能力也就強了。
通過幾次的打磨,在最后的展示課上孩子們學得開心、學得扎實。課堂上孩子們樂于參與音樂活動,一節課下來百分之八十的孩子能背唱這首歌,百分百的孩子參與了音樂活動,并能跟著音樂邊表演邊唱。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突發狀況筆者也能游刃有余地處理。
“磨你百遍也不厭”,在一次次地磨課中,筆者得到了提升,課堂變得更生動,教學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