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艷
摘 要:本文探索了以觀課議課來促進中職學校青年教師成長的新模式——“問題式”觀課議課。其培養方向是對青年教師由“新手型教師”到“熟手型教師”的角色轉變,其實施策略是:觀課議課與同伴學習結合,提升備課技能;觀課議課與微課理論結合,促進教師成長;觀課議課與教育理念、認知規律結合,提高教學能力。
關鍵詞:問題式觀課議課 青年教師 發展培養
一、“問題式” 觀課議課
所謂“問題式” 觀課議課,是圍繞某一主題、某一問題的教學而集中展開的研究方式。它的著眼點主要在問題的講解環節;其出發點是學情,即堅持“問題從學生中來,問題是否解決回到學生中去”的觀念。搜集問題的方式可以是自己在教學中的發現,也可以安排學習委員去搜集。從教學的目的上來說,讓學生真正學會點什么,從而體現“生本”思想;從培養的目的上來說,培養青年教師的學情意識和講解能力,也有助于鍛煉青年教師分析教材內容,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促進其專業的發展。
二、具體培養策略
1.策略1:觀課議課與同伴學習結合,提升備課技能
“問題式”觀課議課以教研組為核心,開展同伴互助學習活動。同伴學習是指同伴互相幫助的前提之下,旨在促進同伴關系和個體認知能力的提升,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結合,并根據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來組織學習,提升個人能力的一種教學策略體系。
它的理論,在運用中有所改變。觀課議課將同學校、同教研組的骨干教師組織在一起討論教學。青年教師可以和同教研組的成員縱深討論相關的專業知識;還可以得到其他學科和教學經驗的幫助。此外,還可以突破同一單位的限制,回到中職學生的教學原點從一些初中同行那里學習本問題的基礎講解方法,這樣就實現了學生現有知識與基礎知識的連接。
2.策略2:觀課議課與微課理論結合,促進教師成長
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其特點是教學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較少。它主要是為了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內容)的教學。
將微課理論用于“問題式”觀課議課中,其好處是觀課時視線集中,在針對某個問題的教與學上,議課時可以反復觀看教學實錄,豐富課堂第一手資料,促進青年教師成長。從教學效果上來看,運用“微課”,既可以分析某個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又可以討論某種或某幾種教學方法是否起到了作用,從而探討進行多種教學的可能性,這也與觀課議課的任務相一致。
3.策略3:觀課議課與教育理念、認知規律結合,提高教學能力
(1)引入翻轉課堂理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翻轉課堂秉承著先學后教、自主學習,注重課堂互動、交往、合作與探究,關注主體體驗、教學要為主體服務的理念。作為一種信息化時代教學形態變革的典型,翻轉課堂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學習者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順應了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這種理念比較實用于側重應用的職業教育。
比如一位藥用植物學的老教師在參加觀課議課時,準備了《植物的器官》的內容。為了讓學生理解“植物器官(葉,花,果實)的形態和結構”這個問題,就運用到了這種教學方法。這種做法要求學生課前花費一定的時間自學,教師只在課堂上提煉和整理就可以了。
這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做法,就是對翻轉課堂理念的實踐。可以鼓勵青年教師自我嘗試這種做法,運用到課堂,以提高教學能力。在觀課議課中,探討教學的效果如何。
(2)根據認知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知識學習的最佳方式是發現學習,即學生利用教材或教師提供的條件自己獨立思考,自行發現知識,最終掌握原理和規律的學習。
在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的“通感”的修辭時,教師就可以采用發現教學法。先解釋通感的含義:即連通著的感覺,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官能所感受到的是一致的,文學創作中通常運用它來收到新奇生動的表達效果;再以例句“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輔助學生理解,然后要求閱讀《荷塘月色》第五段,找出一個使用通感手法的句子。學生就能很快找到“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這個句子。
這里運用了發現教學的方法,學生先從教師的概念講解和例句的分析中,掌握了“通感”的辭格,然后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己發現下一段中類似的句子,無形中就會獲得自我求知的滿足感,再加以反復理解,就能完全掌握通感的修辭了。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