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安妮
摘 要:翻轉學習的優勢在于節省教師知識傳遞的時間,避免“滿堂灌”“以師為主”的情況出現,把課堂交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深度學習。本文試從三個方面探討“翻轉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有效實施的策略。
關鍵詞:翻轉學習 語文教學 有效設計 策略
今天,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老師和學生得以突破原來漸漸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式學習、專業成長、價值實現,在翻轉課堂、翻轉學習中有了實現的可能和廣闊的空間。
那么,在語文課堂開展翻轉學習行之有效嗎?在實施新的教學方法之前,要深入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更新理念、注重設計,促使教師的教學準備能夠關注學生的能力基礎,有針對性地增強翻轉學習的實效
語文課程的特點對學生來說是適合自學自悟、先學后教的。從小到大接觸母語運用的語言環境,使得學生利用學案、PPT、FLASH或微視頻來提前學習語文課程相對其他科目來說,要容易得多。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提前預習課文和利用學案思考解決問題,能夠得到一定的啟發,并初步產生對整篇課文的感悟。但職業院校的學生語言基礎較差,而且學習主動性不強,閱讀量不大,知識面不廣,這必然使得翻轉學習教學方法難以全面普及。如何通過充分而巧妙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參與度和自主性,實現知識內化階段的優化,對教師來說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而對于教師來說,要真正讓學生接受翻轉學習的教學模式,必須要做好教學準備工作,并且創新教學流程,這就對教師的專業能力特別是信息化技術應用能力和課堂組織能力以及專業理論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真正讓學生在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內化的過程中按教師的意圖去執行,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在教學設計中要做到以下“三個著眼于”。
1.著眼于實現學生的學習目標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突出語文課程的性質,強化語言感悟和思維訓練,開發相關的課程資源。
(1)突出語言感悟。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言教育,教師要在語言教育中強調語言的感悟,根本任務是利用課前學習(知識傳授階段)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人文素養。
(2)著力思維訓練。任何語言的組織和表達,都是思維的體現。思維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是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在課堂上,教師在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結果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小組探究,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表達對其中文段、字詞運用的看法,設計適當的問題對其進行思維訓練,學生在聽和讀、說和寫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科學訓練,語文課的核心目標也就實現了。
(3)重視開發資源。開發相應的學案和活頁資料,提供參考書目,開列必讀書單,制作關于背景資料、課文難點和重點以及延伸閱讀的PPT、微視頻等多媒體資源,靈活使用教材和多種學習資源,這是翻轉學習取得實效的基本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教師要明確教學大綱要求和課文的重點難點,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準備,著眼于課文中知識的生成點、培養的技能點、情趣的激發點、思維的發散點和合作的討論點等,并綜合這些要素在微視頻課程中提出學生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各種媒體資源的應用和課文學習的訓練中學會自由運用語言文字。
2.著眼于學生的學習過程
翻轉學習不等同于翻轉課堂。原來提“翻轉課堂”這個概念時,不少老師以為,把課前的多媒體資料或者微視頻做好就行了,讓學生先學、老師再教,這樣上課就簡單多了。實際上翻轉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式,還需要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參與。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學材學案、媒體資源,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吸收,再通過合理有效的課堂教學激勵喚醒每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自覺評價學習的效果。
教師要注重教學設計,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翻轉學習最重要的效果是讓教師離開講臺,課堂焦點不再側重于信息傳播,課堂時間主要用來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的概念和擴展更深層次的學習。要提供相應的設備和確保流暢的網速,讓學生可以多次反復觀看視頻課程。
教師要做到的是,持續關注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內化吸收階段,在課堂互動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盡量允許學生提問,允許學生在解答問題中犯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熱情、真誠、平等、合作,要商量、討論、傾聽、溝通,構建翻轉學習模式下活躍、和諧又輕松的課堂。這樣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才會學有動力、學有激情、學有創新。
3.著眼于教師的教學組織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清楚學生能達到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要明確語文課程的教育目標是什么,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切合職業院校學生的實際,要具體、可測,要分層、分類,便于自我評測和他人評價。要通過有效的教學組織,引導學生形成學習小組,構建學習共同體,通過QQ、微信和網絡教學資源平臺等線上線下多種手段,解決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學習時間的異步性、學習手段的單一性、學習過程的寡助性等問題。在課堂上,老師要當好評論員、引導員、觀察員和主持人的角色,通過啟發、評價、矯正和檢測等方法,了解并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和疑難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討論、學會提問、學會評價,鼓勵發散思維和積極思維,敢于質疑;消除學生膽怯和怕羞的心理因素,引導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引導學生學會圍繞一個主題發言,深入理解篇章和詞句的意義,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學會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強調學生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分析與反思,有利于鍛煉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完善能力。
二、充分利用移動學習、海量資源和學習分析系統,凸顯翻轉學習在語文教學中運用的優勢,增強教學效果
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不斷推出各式各樣的新應用,伴隨手機APP開發,QQ、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新媒體的產生,人們逐漸認識到不斷創新的信息技術與翻轉學習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先進技術為翻轉學習實施提供的可能性越大,翻轉學習為先進技術的應用提供的發揮空間越廣闊。而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語文課堂教學可以更多地延伸到網絡平臺上,可以實現隨時隨處的移動學習。
1.讓學生獲得的審美體驗更深刻
由于文學作品具備語言、繪畫、音樂、人文、情感等多種審美性,在進行 “翻轉學習”時,教師可以適當借助現代技術手段,幫助學生獲得更豐富的審美體驗。在學習詩歌、散文、戲劇和小說時,通過多種媒體資源,不論是網絡上的學習資源還是教師組織搜集和提供的多媒體資源、微課程視頻、課件等等,都可以從視聽感受方面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獲得更深刻的體驗,強化對相關語言知識和課文主旨的理解和掌握。
2.擴大課堂容量,促使學生閱讀量增加
語文課要求學生有較大的閱讀量,但00后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遠遠低于電腦游戲,傳統的教學模式僅僅靠45分鐘是不足以讓學生進行大量閱讀的,甚至連通讀篇幅較長的課文有時候時間都會比較緊。拓展閱讀只能放在課后讓學生自主完成,效果往往不好。翻轉學習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先學后教”,老師選取生動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設計制作微課程視頻,在視頻中嵌入知識點和延伸閱讀的文章,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和知識面。媒體資料可以反復多次觀看學習,因此翻轉學習有助于學生圍繞課文學習進行較深層次的閱讀。學生在課前應該完成學習的內容,拓展閱讀也已經進行,課堂上用于教師講解的時間就被節省了下來,可以用來比較與本課相關的文章,與課文形成對比閱讀。學生的閱讀量增加了,視野開闊了,獲取的相關材料資源多了,對課文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了。
3.學習分析系統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情
在翻轉學習的實踐中,學習分析系統提供相應的練習題和測試題,既有利于學生復習鞏固專業知識、檢驗自己的水平,又有利于教師統計學生的練習情況和知識掌握的情況,可以輕輕松松地了解學情,同步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語文老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測,要布置和批改大量作業,并進行及時統計。而這項任務在翻轉學習的模式下,利用學習分析系統或稱在線檢測系統,當學生完成練習題或測試題后,點擊提交,系統就會自動判斷客觀題的對錯,統計每一道題的正確率和錯誤選項,節省了教師的時間和精力。即使是主觀題,教師在網上批改打分后,系統也可以自動統計每道題的得分率,并生成整個班級測試的及格率和優良率,幫助教師全面了解學情。
4.整合課程為多種語文教學實踐活動贏得時間
通過翻轉學習,教師們還可以把節省下來的時間用于開發書法、朗誦、寫作、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的語言學習,真正做到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緊密結合。這樣,語文學習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學習的自主性和參與度也將大大提高。
三、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運用水平,優化翻轉學習的基本流程,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翻轉學習包含三個基本構成要素:一是技術要素,主要為微視頻或其他媒體資料;二是流程要素,主要為“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活動;三是環境要素,主要為帶有智能診斷功能的學習分析系統或稱在線檢測系統。不難看出,這里不僅僅關注在線視頻觀看,更關注智能診斷系統支持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多媒體環境;不僅僅關注信息技術的使用,更關注信息技術與教學全過程的自覺融合,甚至是學生課堂自主意識的喚醒。其中,技術要素和環境要素都要通過信息技術來實現,教師信息化技術運用的水平直接決定了翻轉學習是否有效。要突出教學的重難點,設計好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以及師生間的互動鋪墊,讓學習成為學生樂于去做的一件事。教師錄制教學微視頻時,不要只是乏味地講解,要在一段視頻中突出顯示重點、釋疑解惑,在重點、難點部分還要加上對應的字幕。老師還要關注網絡信息,加強信息的綜合整理,及時在微信公眾平臺或QQ、微信的交流中加強與學生的互動。
(作者單位:廣州市交通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