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黨兵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以致實驗在物理課程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注重學生實踐以及探究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探究我們生活中各種問題的興趣。本文我根據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 培養 探究能力
在高中教學中,物理是一門對于學生“學”以及教師“教”皆存在難點的學科,它是一門以課文基本知識為基礎,以實驗為輔導,以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貫通整體的學科,對于學生的邏輯思維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要如何合理地運用教學策略,使學生融入課堂,這都是我們教師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下面我將根據我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高中物理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有以下幾種教學策略。
一、創造問題情境
當今許多教師苦惱的并不是學生問題太多,而是學生沒有問題,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問題是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的前提。教師在課前可根據學生的年齡階段以及知識水平應用拋錨式教學,為學生創建一個問題情境,將學生融入情境,引導學生思路,讓學生自主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需注意情境要與生活相聯系,盡可能的讓學生與其產生心理共鳴。問題情境需與課文內容相關,讓學生在教師的稍加引導下便可發現問題,達到創設問題情境的預期效果。
例如,在教學摩擦力那一課時,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學校進行運動會跑步時,學生為什么會選擇穿釘鞋跑步,而在旱冰場溜冰時會選擇旱冰鞋呢?”“我們在喝飲料時,瓶蓋上都會有一排排的舒文,這是為什么呢?”等類似的貼近生活又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通過問題,集中學生聽課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問題以及對問題進行探究運用課堂知識去解決問題。
二、建立理論基礎
理論知識是學生進行探究的基礎,在學生進行問題探究時,需要用到各種理論知識去支持實驗的正確進行,讓學生通過實驗去驗證自己的設想。因而教師在高中物理教學中需注意學生對一些基礎知識達到什么樣的學習水平,并對應采取教學策略。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學生的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對學生的知識進行適當的鞏固提升。當學生對知識處于指導水平時,教師可以通過舉例講解讓學生達到理解水平,然后通過學生動手做實驗,或者解答實際問題,使學生對知識達到運用的水平。在學生進行探索實踐的過程中,教師也應在學生遇到瓶頸時對她們進行適當的引導。例如,學生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與質量的關系”時,大部分學生想到的理論支撐只是加速度的定義,這時學生便需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學生回憶知識點:力是改變物體運達狀態的原因同時也是產生加速度的原因,而改變慣力大小的量因是質量。使學生對一個問題以多種角度方法去進行探究,提高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三、團隊合作,共同完成探究
在對于一個問題的探究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有一個優秀的研究方案,如拍攝一部電影,好的技術人員或者演員不是第一重要的,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劇本的優秀。進行物理探究同理,好的操作人員以及設備的好壞雖影響著學生實驗的進行,但最基本的一點便是研究方案的正確合理。研究方案也不是一個人便可以完成的,需要我們學生進行生生合作,共同商討合理的方案。因而教師在進行實驗探究前需準備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探討,商量合理實驗的過程。在商討中,不同的學生會有著不同的看法,學生在探討過程中可以不斷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增加自己對知識的運用能力以及對一個問題思考時的邏輯思維能力。在實際進行探究的過程中,也不可能由一個學生獨立完成,需要多位學生,一個團隊的共同協作,進行協助學習。
四、增加學生對物理模型的遷移能力
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不僅包括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水平,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還包括重要的一點:學生對物理模型的遷移能力。教學實踐表明,百分之七十的學生較易提供其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對于物理模型建立的提升相對困難。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先通過示范操作或者多媒體教學將一些常見的物理實驗工具在腦海中擁有一個模型,這樣在解題過程中,能根據問題需求,在腦海中構建一個物理模型,這能使學生快速解題,提高效率。
結語: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我們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尋找新的教學策略,建立一個物理高效課堂。而無論我們使用何種教學策略進行教學,我們的教學目的都是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將傳統教學中課堂以教師教為主轉為以學生學為主,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習自主學習的技能和方法。這將是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達到的目標,也是學生適應社會應掌握的基本能力。希望本文的論述能夠給廣大的高中物理教師一點啟發,進而更好地投身于高中物理的教學事業之中!
【參考文獻】
[1]桑勝旺.論高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J].成才之路,2010(16).
[2]朱韓亮.談物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