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嘯飛

【摘要】對于青少年跳遠運動員的訓練而言,助跑技術與節奏水平是影響跳遠成績的一個關鍵問題,助跑節奏合理,步長適宜,踏板準確,就能充分發揮運動員的潛能;本文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法對青少年運動員跳遠助跑節奏訓練方法以及注意事項進行研究,進而探析影響跳遠助跑準確性的因素,為準確的踏板和快速有力的起跳做好充分的準備。
【關鍵詞】跳遠助跑節奏 助跑訓練
1 前言
青少年時期加強培養運動員正確的助跑技術與穩定的助跑節奏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他的重要性決不亞于掌握正確的起跳技術。另外,青少年時期神經系統的靈活性高,大腦皮層興奮性占優勢,身體在結構和技能上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具備掌握正確的助跑技術與節奏的良好條件。我們應充分利用青少年這一優勢,不失時機的抓好速度、節奏訓練、打好基礎,這對將來的訓練和創造優異成績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青少年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節奏訓練方法
2.2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數理統計法
3 結果與分析
3.1 影響跳遠助跑節奏的因素
3.1.1 助跑的起動方式
助跑的起動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從靜止狀態開始,一般采用兩腿微曲、兩足左右平行站立的“半蹲式”,或兩腿前后分立的“站立式”起動方式。另一種是走幾步或走跳步結合踩上第一標志點,行進間開始的起動。。
3.1 .2 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的加速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積極加速,一種是逐漸加速。積極加速方式是從助跑一開始就跑的很積極。步頻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上,這種加速方式能較早的擺脫靜止狀態,并獲得較高的助跑速度。逐漸加速方式一般是在加大步長或保持步長的基礎上提高步頻。這種加速時間較長,加速過程比較均勻平穩。
3.1.3 助跑的距離和步數
跳遠助跑距離的長短,應以保證助跑任務的順利完成為依據一般來說,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和加速方式是決定助跑距離長短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講,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績,可作為確定運動員助跑距離和步數的參考指標(見表1)。
4 助跑節奏的練習的幾種方法
4.1根據青少年運動員本人的特點和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助跑起動方式和加速方式,反復做30-40米的起動加速跑;起動方式和加速方式,一經確定就不容易改變,形成一種動力定型的概念。
4.2 培養運動員的節奏能力的練習
4.2.1 徒手培養運動員節奏能力練習
(1)利用語言強化訓練法,運動員直跑進時,教練可用“嗒—嗒—塔…”聲響,或喊數的方法加深運動員對節奏能力的練習。
(2)采用擊掌法,加深運動員對節奏能力的練習。
(3)運動員自數起跳腳落點的步數,加深對節奏能力的練習。
(4)讓運動員多采用前20米高抬腿大步幅,后20米逐漸過渡快步頻的節奏訓練。
(5)練習助跑節奏時,要反復強調助跑的節奏。
4.2.2 利用器械培養運動員的專項節奏能力練習
(1)將全程助跑的每一步距離測量出來,然后在每一步之間設立標記,并在有標記的情況下,反復強化肌肉感覺,培養運動員的節奏感。
(2)在練習過程中,為了提高運動員的步頻,可將助跑標記的間距縮短,為了增加步長,也可以將標記的間距加長。
(3) 利用跨欄跑進行訓練提高運動員的節奏感及步幅和步頻感,欄高以中、低欄為宜,欄距根據運動員的水平而定。
(4)利用短木塊定點的節奏跑,發展運動員快步頻節奏的能力。
(5)用實心球定點的節奏跑,發展運動員高抬大腿,掌握節奏的能力。
(6)利用實心球和短木塊結合的定點節奏跑,發展運動員由慢到快的節奏能力。
(7) 在3 °--- 5°的坡度進行30---40米的下坡跑或助跑起跳練習,在順風的情況下,利用向前的慣性或借助于順風的推動力練習起跳,來提高運動員的快節奏能力。
(8)利用帶起跳板的器械的半程助跑,進行最后助跑段的節奏接起跳練習。
4. 2.3 全程助跑練習
(1)跑道上的全程助跑練習,并用記時的方法,使運動員掌握好節奏。
(2)在跳遠助跑道上,將起跳板用物品遮蓋,然后讓學生按記憶中的加速跑節奏進行助跑,跑進沙坑,不起跳。反復多次,建立空間節奏感。
(3)跑道上的平衡助跑節奏練習接起跳。
(4)全程助跑練習。
5 結論
5. 1 助跑的起動方式分為“站立式”和“行進間”兩種;加速方式分為“積極加速”和“逐漸加速”兩種。
5.2 助跑的距離和步數可以以30米和100米站立式起跑的成績作為參考依據;助跑的距離大多以30-40米,步數大多以18-24步;因此在平時的訓練時多做30-40米的全力加速跑。
5.3 提出助跑節奏的訓練方法分為徒手的和利用器械的兩種;要根據運動員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訓練,達到最佳訓練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曉陸.三固定訓練法與提高少年跳遠運動員起跳準確性的探索.[J]南京體育學報.2013(2)
[2]李鴻江.《跳遠----田徑教學訓練實習叢書》.[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年4月
[3]李龍紅.青少年跳遠訓練中如何培養正確的助跑節奏.[J]少年體育訓練.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