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珍 張曉
摘要:“新常態的教育”要求的是真實,以人為本,但功利性的公開課使化學教師迷失了課堂教學研究的方向,文章從化學公開課不符合教育新常態的常見現狀、原因分析及應對策略作了一定的詮釋。
關鍵詞:教育新常態;化學公開課;現狀;原因;策略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7—0012-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lO.3969/j.issn.1008—0546.2016.07.004
“新常態”一詞,是習式熱詞之一,習總書記第一次提及“新常態”是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當時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經濟基礎決定著上層建筑,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特別是黨的十八以來作出的教育綜合改革一系列部署的落實,教育進入新常態已成為歷史的必然。
2014年12月31日的“中青報”也指出:新常態下的教育,不應該是強迫,而是引導;不是灌輸,而是浸潤;不是施壓,而是影響;不是改造,而是改變。它不是讓孩子必須成為什么樣的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應該成為的那樣的人。這就意味著,教育要進入新常態,我們教師更要用平常心看待新常態,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質,回到教育的原點,按教育規律辦事,積極投身課改,通過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真正的課堂教學改革,進而提高教育質量,而作為課堂教學改革重要組成部分的“公開課”,必將成為化學課堂教學新常態改革的“前沿陣地”。
化學“公開課”教學,是廣大化學教師再熟悉不過的事情,它與年輕教師的“匯報課”,骨干教師的“研究課”,“骨灰級”教師的“示范課”以及涉及到各類賽教的“評優課”一起,構成了學校內部及校際之間化學同行們互聽評課的主要內容,也是校本培訓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簡捷的途徑。我個人認為,“公開課”的初衷,就是把教者最真實的一面展示給包括學生和聽課教師在內的聽眾,讓學生能夠順利掌握知識,也讓同事之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但現實中,一些公開課出現了明顯的傾向性偏差。
一、化學公開課之現狀
1.有意識地選擇課題
遇到化學公開課,總是選擇自己最擅長、最喜歡、最得意、也是最有把握的那一課時(第一課時最多),這一課時,往往最容易體現出探究性、啟發性,也最容易得到比較高的評價。自2006年江蘇教育進入新課程以來,我就從來沒聽到過有哪位教師上的化學公開課的內容是必修2專題四中的任何一個單元,要知道這個專題按高中化學教學要求,必須是上足四課時的內容。
2.“滿堂灌”演變成了“滿堂問”
“填鴨式”是“滿堂灌”式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標志,在新課程理念下,“滿堂灌”已經逐漸退出了課堂教學的舞臺,但一種看似啟發式教學的“滿堂問”又風行起來,它的重要標志是,授課過程中,授課教師精心設計了少則十幾個,多則二三十個問題,課堂一開始,便進入老師提問,學生回答,課堂上更是一問接著一問,甚至到課堂結束時,還留給學生一個所謂“耐人尋味”的問題,似乎提問就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其實,其一,有些問題問的十分淺顯,問題的設計缺少層次和深度,實際沒什么價值。其二,問題的針對性不夠,有時導致學生不知怎么回答。比如:蘇教版選修《化學與生活》中,專題一第二單元《生活中的飲用水》中關于水的凈化問題,本身教材上P12頁對凈化的描述是十分精當和到位的,但有的教師就把這個內容設計成了如下的提問:①什么叫做混凝劑?②常見的混凝劑有哪些?③經過混凝劑處理后,進行的操作叫什么?④過濾后的水純凈了嗎?⑤過濾能除去哪些雜質?⑥還有哪些雜質?......這一組連續的問題,就是犯了上述兩個毛病:(1)教材上壓根兒就沒有什么叫混凝劑的概念;(2)④、⑤兩個問題順序問反了,問題④和問題⑥保留一個即可。
我個人認為,即便是高三的學生,他們的化學學習時間也不過是短短的四年,恐怕難以稱得上化學知識真正的融會貫通,面對連珠炮式的問題,尤其對于化學學習不知道自己能否達B的“臨界生”,他們有時間去認真思考嗎?更別說部分高二的學生只是為了必修過關而已。因此,“滿堂問”表面上是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實際上仍然是教師牢牢地掌握著課堂,問得越多越細,越是表明教師害怕學生的思路叉到別處去,這種課堂,實際上是提問式的“滿堂灌”。
3.探究性學習“泛濫”、公開課必“探究”
新課程理念之一是注重科學探究,所謂探究,亦稱發現學習,主要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的學習方式,探究的一般步驟是:①提出問題;②建立假設:③設計實驗方案;④收集事實和證據;⑤檢驗假設;⑥交流討論。新課標也明確提出科學探究既是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但現在的化學公開課,授課教師過分放大了探究性學習的作用,幾乎所有問題都來探究,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上有“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問題解決”這些欄目,部分教師把它們混淆在一起。其實,實際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有些問題是根本不能來探究的,比如,必修1專題二第一單元中關于“氯氣的性質”,其中氯氣與金屬、非金屬的反應便是“觀察與思考”欄目,而氯氣與水的反應是“活動與探究”欄目,試想,無論氯氣與金屬鈉,還是金屬鐵的反應產物,課堂上怎么去探究?就憑一個成功的實驗便可證明產物就是FeCl3而非FeCl2?有沒有可能是FeCl2,FeCl3混合在了一起呢?如果按照這個思路去探究下去,45分鐘夠嗎?即便是氯氣與水的反應中生成的反應產物,作為探究課題也應點到為止,否則,怎么去證明生成物里有HClO的存在?難道僅僅通過潮濕的氯氣有漂白作用就能證明這個物質的化學式就是HClO而非HClO3?
探究性學習只是新課程理念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最主要的是要讓每位學生在化學課上能夠動起來,教師也把講授與探究有機結合,這樣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才會同步增長,思維才能得到良好的訓練。如果什么問題都去探究,那就是“偽探究”,到頭來課堂就會“真失控”。
4.課堂評價無是非,一味的表揚
誠然,鼓勵性原則是課堂當堂評價的重要原則,尤其是在公開課這樣的場合,多表揚、多鼓勵,這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但表揚并非是教育的唯一途徑,現在公開課課堂上我們聽到最多的是“有道理”,“很好”,“真不錯”這類表揚性語言,即便學生只是回答了一個字“是”或“否”,也是大肆表揚。殊不知,一味地賞識慢慢會演變成為“溫水煮青蛙”,有時學生自己都搞不清楚是否真正掌握了某個知識點。比如有機化學里寫相關分子的結構簡式時,學生就經常會把“CH2”原子團寫在鏈端或者把“-OH”寫成“-HO”,在這種寫錯的情況下,有的教師還會繼續表揚:“這位同學其實是會寫的,只是沒注意寫錯了。”像這種情況,對就是對,錯就是錯,有表揚的必要嗎?如果經常性的這樣似是而非的表揚,學生就會認為,寫錯了也不要緊,有機化學結構簡式書寫的規范性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嚴格!最終,一旦形成習慣后,想改正都難。
5.過分注重公開課結構的完美
很多化學教師的公開課,從教學過程上看,有導人,有過渡,有高潮,有亮點,有懸念;從教學內容上看,有重點、難點,有課內、課外延伸,有講解、練習;從教學形式上看,有問答、討論、有板書、掛圖,還有視頻、化學實驗、PPT,一應俱全,這樣的公開課,讓人眼花繚亂,評價時想找個缺點都難,于是,在課后的評課環節,不管是教研組內還是校外教師,大家都心知肚明,草草了事。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高中生,上課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為35分鐘左右,上課時,學生本就習慣于低頭看書,抬頭看教師,現在多了那么多道具,學生的注意力更是被分散了,實際的上課效果一定會受到影響。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公開課本來強調的是實踐性和研討性,而這些不正常的公開課現象,不禁讓我們思考,為什么現在的化學公開課“變味”了?
二、“變味”化學公開課形成的原因
1.功利性太強
不僅僅是化學這門學科,現在的公開課很大程度上展示的是某個教師、某個教研組、某個學校的課改水平,成則一炮打響,爾后,來學習之人蜂擁而至,教師、學校的知名度迅速擴展,會給教師、學校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公開課承載的意義是不是已經遠遠超出了只是一節課的范疇!在這種壓力下,有哪位教師敢輕易地涉險去講一堂具有平常心的真正的實踐和研討課?
2.心理預期太高
受中考招生生源的影響,不同學校學生的認知水平肯定存在著差異,由于評價標準的一致性,必然導致公開課授課教師的期望值或要求,有時會遠遠高于課堂的實際水平,很多情況下,教師內心設定的預期目標脫離了普通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再加上聽課的教師的勞動也閃耀著創造、創新的光輝,師生才能都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動。
3.莫讓PPT“綁架”了化學課堂教學
很多化學公開課讓人“眼花繚亂”是聽課老師們的共同感受,其中,多媒體色彩豐富多變,有時甚至令人“驚艷”是重要原因。PPT輔助教學是現如今化學公開課必不可少的一種教學手段,一堂化學的公開課,如果沒有用PPT,在課后的評課過程中肯定會有專家學者們提出,應該讓PPT更好地輔助化學課堂教學。也正是因為如此,化學公開課教學之前,授課教師肯定都挖空心思思考著如何能讓多媒體更好地輔助化學課堂教學,也確實是如此,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提高教師本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利于教師整合教學資源,也能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但是,很多的課堂教學實踐足以證明,有時候老師們自己認為花了大量精力精心制作的PPT課件,未必會帶來好的效果。我認為,PPT輔助教學,關鍵點在輔助上,并不是每一節化學課都適合全過程的用PPT教學,有的課,PPT用的過多,由于上課的時間限制,學生就會覺得還沒看清楚,老師就點擊到下一頁去了,也就根本來不及思考,也就是說,化學的課堂教學千萬不能被PPT綁架了。
最典型的莫過于兩類課,其一是有演示實驗的課,高一化學的必修1,教材上凡是有新的內容的引入,基本都是通過觀察與思考或活動與探究來引入的(必修1中共有24處之多),這些內容都與化學實驗有關系,而高一的化學課時偏緊,于是,老師們為了節約時間,就會把本應在課堂上演示的或者學生完成的實驗,變成學生在PPT上看實驗,這樣,也就規避了課堂實驗中有可能不成功的風險,為實際教學節約了大量時間,這樣做是否合理,本文不做贅述。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學生抬頭看到的只是視頻上的實驗現象,具體的操作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肯定是無法看到的,這種感性認識的教學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了。其二,有大量文字描述的課,高中化學的知識體系中,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以及化學實驗是重中之重,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有些概念或者化學實驗,有時,某個概念或者理論知識,老師們覺得要幫助學生完整地理解概念,所以就寫出很多的注意點,這些注意點,被老師們制作在PPT上播放,從而造成了整個屏幕上都是文字的現象,一些化學實驗的實驗現象,也被老師們搬上了屏幕,但實際效果是文字太多了,學生看得累,寫的也累,也根本來不及思考。最終的教學效果是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相似問題時,學生的感覺是似乎曾經見到過,但忘記了!所以,這兩類課,其實并不適合全程PPT播放,否則,化學課必然被PPT綁架,而造成聽課教師眼花繚亂,學生不知所云的局面!
上述講的這些,或許并不全面,但目的只是為了強調化學公開課的實踐性和研討性,目的是要讓化學公開課回歸其本來的面目,要減少化學公開課的功利性收益,讓聽課的教師和開課的教師能靜下心來做研討,研究課上問題的根源和解決之道,那種星光大道之類的表演性化學公開課,是不符合教育新常態的要求的,還是不要放到公開課里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