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艷
摘 要:“問題學生”一直都是學校教育中的難題,從當前問題視角出發探討目前“問題學生”面臨情境,當代教育者應該轉換思路,從優勢視角出發去解決當前“問題學生”問題,挖掘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方向,期待通過這一視角能夠解決“問題學生”的問題,并更好地為以后的教師教育提出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問題學生” 優勢視角 教師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3(a)-0094-02
1 問題提出
在傳統意義的教育中,“問題學生”是一直困擾教師教育的一個障礙,也影響著整個教育的進度,如何激發“問題學生”的學習動力,配合教師的教育工作,這也是擺在當前教育領域的一道難題。筆者從拋離以往問題視角,從學生的優勢視角出發,探尋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如何激發學生的抗逆力,讓學生自己發現自己的潛質,與教師一起探討自己存在的問題,積極應對自己的問題,發揮自己的優勢。
2 文獻綜述
2.1 關于“問題學生”的文獻綜述
“問題學生”,又叫做差生、學困生,主要是學習能力差或者是學習成績不夠好的學生。在盧堯、黃少兵和汪學余寫的《國內關于“問題學生”界定研究綜述》上表示,“問題學生”一詞最早出現在日本, 在美國稱之為“表現能力與潛在能力之間存在差距的學生”。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稱他們為“差生”,90年代叫做“學困生”,90年代中期,“問題學生”得到極大關注。盧堯、黃少兵、汪學余認為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認為是“問題學生”的行為時和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考量的產物。該文中指出國內對“問題學生”主要是指成績差、不良的思想品德和反叛的行為方式、不健全的心理和偏差的個性特征等表現的學生。
2.2 關于優勢視角的文獻綜述
優勢視角是相對于問題視角的,認為每個人都是存在優勢的,作為教師所應該做的一切,是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于發現和尋求、搜索和利用學生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并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的主流的控制。該文主要是研究教師如何在教育過程中針對問題少年采用優勢視角的理論。
張洪英認為,“優勢視角是一種關注人的內在力量和優勢資源的視角”。曾靜認為,優勢視角認為如果聚集于案主的病理和缺陷,同時也意味著在削弱或者阻礙個人應對生活挑戰的能力。因此,在此視角下,教師應關注的焦點是“人們及其環境中的優勢和資源”,而不是“問題和病理”。
3 “問題學生”在學校面臨的情境
3.1 資源配置上的不平衡
(1)固定的教室座位, “問題學生”的座位基本都在后面或者角落,他們的位置不利于上課聽講也不利于和老師的互動,而且課上他們除了睡覺就是玩耍。他們已經和老師達成一種“協議”——課上不打擾老師上課,老師也不管他們課上的任何不學習行為,師生的這種“默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加深了二者之間的隔閡。
(2)教師付出的精力不同,“問題學生”基本上是被老師無視的,因為老師會覺得他們故意制造問題引起你的注意,浪費老師的精力,他們往往對優秀的學生“關懷備至”。但是很多“問題學生”就是因為在平時缺乏關注,故意制造問題引起老師的關注,獲得自己的存在感和認同感,老師越忽略他們,他們越制造問題。
(3)客觀的外在的課堂環境,雖然學生都是在同一教室由同樣的教師授課,但是他們的客觀環境并不相同,在好學生眼里課堂是積極的、快樂的,他們的角色是受關注的;而對“問題學生”來說每一次上課的都是煎熬,自身被忽略同時在課堂的地位是低于好學生的。
3.2 角色的標簽化
(1)成績單的主導作用,學生的成績單貫穿學生的整個生涯,是決定你要上的初中、高中和大學,是老師對你的第一印象。老師對學生進行了初步的標簽化,老師會無意識對那些學生進行劃分,哪些是好學生哪些是差生,這種想法會伴隨他們的整學期的教育課程之上,并且學生的表現會不斷地加深這種印象。
(2)問題成為他們在學校的“主要身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角色,而一個學生一旦成為“問題學生”,那么他另外的角色會籠罩在“問題學生”的角色之下。一旦被定義了“問題學生”,他本身的性格、經驗、愿望和理想都會慢慢的退到后場,這是一個經由退卻身份然后不斷地加強最后成為永久“問題學生”的過程,直到最后連他們自己都忽略掉了自己本身擁有的特長和優勢。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失去了挖掘學生內在優勢的信心,這也是逐漸讓學生迷失的過程。
4 如何運用優勢視角對“問題學生”進行矯正
4.1 了解學生成績差的根本原因
很多“問題學生”厭學是由于自己學習跟不上導致自己成為“問題學生”,但是這只是表面原因。有的學生是心理壓力大造成的精神壓抑、有的是單親家庭缺乏父母的關愛,總是造成學生成為“問題學生”的原因各式各樣,需要挖掘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系統理論認為人生活在系統中,與周邊的外在系統不斷地發生互動,他的家庭、社區、學校和朋輩群體都是他的眾多系統中的一個系統,問題的出現是眾多系統出現問題的出現,而不是他們自身原因導致的。只有對學生的整個系統有根本了解,挖掘學生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尋找解決的方法。
4.2 對“問題學生”“去污名化”
學生被冠以“差生”的名頭是對學生自尊最大的傷害,學生并非是道德問題,只是學習成績不好,教室就對他們設標簽,區別對待其他的學生,而且忽略他們的感受。要想得到他們的改變就要對他們“正常化”,創設一種正常化的環境,給予持續的關愛和支持。不要急切的督促他們成績的提高或者是教條的說教,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了解他們存在的問題包容他們。教師在這個階段主要是作為支持者,尊重學生,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自信心和認同感。這個階段主要是老師要轉換地位,實現和學生平等的位置和地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
4.3 挖掘學生身邊的外在系統
(1)父母和監護人,作為教師應該和學生的父母和監護人了解學生的動態、表現和他們存在的問題,他們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及時和家長溝通改變他們不利于學生成長的環境,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理解,共同為學生的改變付出努力。同時也讓家長留意學生的變化,及時和孩子談論感受和想法。
(2)同輩群體和同學,每個“問題學生”都有自己的伙伴或者是朋友,透過對他們朋友圈子的了解能夠更好地呈現學生不同于學校和家庭的一面。許多問題在教師進入困境的時候,號召他們的同輩群體去對他們施加影響反而會使問題能夠得到更好解決。對于那些存在同樣問題的扎堆小團體,可以采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共同去讓他們自己挖掘自己的問題,比單個個人去獨自思考會更有效,有更有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 Dennis Saleebey.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M].李亞文,杜立婕,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 王玥.優勢視角下邊緣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成效的研究[J].青年探索,2014(1):20-26.
[3] 田國秀.從抗逆力視角對“問題青少年”實施干預[J].中國青年研究,2006(11):5-9.
[4] 田國秀.從“問題視角”轉向“優勢視角”———挖掘學生抗逆力的學校心理咨詢工作模式淺析[J].中國教育學刊,2007(1):14-18.
[5] 盧堯,黃少兵,汪學余.國內關于“問題學生”界定研究綜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8(5):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