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視覺文化時代要求下,重視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不管是從學生自身的全面發展方面還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都勢在必行。但是,目前高校針對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作為教學工作者,我們必須找準問題,提出切合實際的教學解決方案,切實做好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工作。
關鍵詞:視覺文化;美術鑒賞;高校
美術鑒賞,就是運用自身視覺感知已有的知識、生活和文化記憶和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分析、判斷,從而實現獲得美術知識,達到審美享受[1]。隨著由傳統的邏輯文字語言表述社會轉向視覺文化時代,視覺文化強調將內在意識和思想寄托于外在具象,透過視覺觀察而認識藝術本真。在這樣的視覺文化背景之下,了解美術,不僅僅是美術本身,而是在基于一個美術作品背后,去欣賞美術背后的東西。正如陸儼少生曾說:“竊以為學畫而不讀書,完全缺少營養,流于貧瘠,而且意境不高,匪特不能撰文題畫,見其寒儉已也[2]。” 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不能忽視提升自身鑒賞水平和能力,否則將流于平庸和缺乏內涵。而不能撰文題畫,只重形,就是沒有知識的表現,因此重視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
美術鑒賞能力的必要性
(一)現實社會需求導向
美術鑒賞能力不僅能取得短期效益,直接影響學生個人能力,提升學生能力,而且長期注重這種軟實力的提升,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有極大的裨益。
短期來看,擁有較高的美術鑒賞水平,可以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力、鑒賞力和創造力,可以提升學生美術作品、藝術設計等方面的深度和內涵,幫助學生在現實社會的競爭中處于優勢;長期來看,對學生裨益,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更深層次來講,培養大學生美術鑒賞能力,是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正確的審美理想。此外,在鑒賞學習過程中,對作品本身的美的享受,更透過美術作品鑒賞背后,了解和認識到作品背后所蘊含著的歷史、文化、地理、風俗等知識,從而使其在這個過程中開闊視野,擴大知識領域。
(二)視覺化時代的要求
時代始終在進步,在視覺文化背景下,新的藝術理論的產生,作為將來的藝術工作者,就有必要汲取最新的藝術發展理論成果,不斷完善自身知識儲備和理論體系結構,創作符合時代的藝術作品。創新不能空中建樓閣,憑空想象,而是始終需要物質基礎作積淀,學習藝術理論知識,提升美術鑒賞能力,將前人的經驗與自身的生活實踐相結合作為創造基礎,才能擺脫單純對藝術外在性的手法、技法的模仿,創造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藝術作品。在視覺文化背景下,視覺化成分遍及社會各個角落,缺乏美術鑒賞能力,藝術創作容易受到商業利益的腐蝕,并且在視覺語境下,過度強調技藝渲染,容易造成虛幻假象,無法體現真實,這就需要培養高校學生美術鑒賞能力,避免進入這些設計誤區。
二、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培養學生
美術鑒賞方面存在的教學問題
(一)重視藝術技術,相對忽視藝術內涵
在手法上,學生創作技術能力很強,但是優秀的藝術作品是需要一種文化底蘊作為支撐的,作品以外在形象去彰顯的是內在的深度和內涵,而這方面正是我們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所欠缺的。
從學校來看,就業數據作為學校重要的評價指標,所以學校針對藝術設計專業也更多強調設計能力的“硬件”培養,而忽視了產生藝術作品靈魂和底蘊的美術鑒賞能力“軟件”的提升。就學生而言,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需要社會、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學習積累,但是這些成果也很難在短時間內都體現出來,所以一些學生往往急于求成,重形似,而忽視了“神似”,導致藝術創作空洞,作品深度、內涵都有所欠缺等問題。
(二)教學方法傳統
布魯納認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絕不是往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3]。但是,目前高校中仍然有灌輸式教學現象,也正是這一傳統教學方法直接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美術鑒賞能力難以得到顯著提高的原因。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首先,教師中心教學模式,雖然一直進行課改和教改,但是高校中仍然還存在以教師為中心,而非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維,導致形式、內容等都影響教學效果和學生積極性,在“ 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下, 學生完全喪失了創造力[4];其次,有些教師還存在重視學習結果,輕視學習過程的問題,作為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師,不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感悟、體會和經驗,沒有意識到這對于藝術設計專業學生來講也是非常寶貴的財富,是其創造靈感的來源;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藝術理論的理性認知,而忽視藝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情感體驗,而一個人的美術鑒賞能力恰恰更多地是需要在實踐中去培養和提高的,這就直接導致目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相對較差的情況。
三、培養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方法
(一)重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培養和提高學生美術鑒賞能力離不開扎實的藝術理論知識學習。一方面,要重視學生藝術技藝的掌握;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藝術史的學習,即針對藝術的起源、發展,以及發展過程中流派和藝術家本身的了解和學習,甚至不能忽視對歷史、政治社會、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綜合掌握,合理設置學習課程,即將藝術理論尤其是藝術史課程與技藝的課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有必要開展對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發展的相關課程。保證藝術理論真正契合以培養“軟硬兼備”的人才為核心的宗旨。
理論學習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鼓勵學生去認識和發現美,多方位地感受美的存在,感受音樂、舞蹈、文學等人類所創造之美;感受山川的雄偉、河流的奔騰的自然之美;感受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倫理道德之美,鼓勵學生遠離低級趣味的活動,多進行高雅娛樂活動;組織學生親身于戶外采風,體驗自然給予每個人不同的感覺,不以作品等指標為硬性要求;鼓勵學生在平時,尤其是假期廣泛深入社會,如孤兒院,參加各種志愿活動,感受社會中的情感體驗。在組織進行實踐的基礎上,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實踐總結,使學生能夠自覺地將理性的藝術理論與實踐中的非理性成分實時結合起來,提升學生潛在欣賞水平,培養學生源于真實生活的美術鑒賞能力。
(二)基于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
堅持課堂傳統講授為主,運用情景營造法,在美術鑒賞中,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立體式學習欣賞氛圍,通過對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的刺激,調動學生在鑒賞課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與作品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并不斷強化這種藝術與人的銜接性。此外,不僅要增加教學課堂討論和互動環節,而且要重視該環節效果,建立以學生為核心,教師引導,交流互動為紐帶,通過小組討論、總結、發言、演講、辯論等多樣化形式加深課堂鑒賞學習效果,開闊學生藝術視野。與此同時,擴展教學環境,開設“戶外”課堂,將課堂轉移到博物館、畫展等地方,教師在實踐中教,學生在實踐中學,實踐教學是將學生課本理論知識和現實情境有機結合的重要途徑,而且,通過繪畫、設計等方式,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創作實踐中,積累實際操作經驗,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培養和提升美術審美鑒賞能力。
此外,教師應該注意建立問題導向意識,在課堂教學中,要多觀察、思考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效果不明顯,學生積極性不高等問題,多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對課程、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想法,采取問題調研,發現問題,歸納原因,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輔助強化教學效果。
授課思維從傳統的講授“作品如何好”向“作品為什么呈現如此的樣子”進行轉變,更多挖掘作品背后的創作背景、歷史情況,從而將整個作品的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地理、個人因素等多個方面綜合起來,使得“作品必然呈現出現在的樣子”。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偉大藝術作品產生的來龍去脈,從而改變學生之前重技藝輕內涵的錯誤觀念,培養學生藝術真實來源于作品的內涵和靈魂以及技藝的和諧統一的思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藝術理論知識的熱情和積極性,為培養和提升美術鑒賞能力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將培養美術鑒賞“軟”能力形成長效機制
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又復雜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南宋文學理論家劉勰曾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5]。提升美術鑒賞“軟”能力,這既要體現在我們學校課程安排、教師教學形式、內容層面,又要體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上。學校層面,最重要的是在課程安排要將提升“軟實力”課程擺在同強化“技藝”等硬實力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學期選修課、學生社團、社會活動等多方面多渠道側重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軟實力的提升,并且將之作為長效機制來實施。教師層面,需要不斷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在實際藝術教學過程中樹立以“提高學生美術鑒賞水平”為重點的教學原則,將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軟實力基礎課程的積極性上,引導學生轉變錯誤藝術設計理念。學生也要轉變觀念,通過多渠道真正理解藝術設計專業,擺脫藝術設計只是簡單的、沒有創造性的模仿的錯誤思維,放棄急功近利的思想,建立以美術鑒賞“軟實力”為核心的正確藝術設計觀,依靠創新,并且不斷創新,在模仿前人的基礎上,積累經驗,強化技藝,依靠長期培養的美術鑒賞能力創作有靈魂、有內涵、有深度的三有作品。
參考文獻: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楊惟.淺析加強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美術史論教學的必要性[J].才智,2014,(09):54.
[3]張春婷,何曉輝.談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4,(05):142.
[4]李園.高校美術鑒賞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7):235.
[5]董穎.淺談高校學生美術鑒賞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09):159.
作者簡介:
文靜子,碩士,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