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兆芬
摘 要
區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機結合起來。初中區域地理的教學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要從生活實踐出發,從而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資源觀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關鍵詞】區域地理;教學特點;教學方法
初中區域地理教學,包括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等,它是初中地理知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開展初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探究,對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重要意義。
1 初中區域地理知識構成
初中區域地理是以區域地理知識為基本教學內容。其知識構成有以下基本特征:
1.1 知識結構的整體性
(1)從初中地理知識內容來看,區域地理包括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形、不同類型的氣候特點、各區域內其他資源資源的分布特點等自然地理知識,也包括人口分布、交通、農業的分布及工業發展等人文地理知識,每一部分知識有區域內獨立的組成部分,同時區域與其它不同區域的知識相聯系,體現了區域地理知識結構有較強的整體性;
(2)區域地理包括自然與人文的地理景觀、地理分布等自然因素,也包括形成區域地理特征、地理聯系等的理性知識,這些自然的與理性的地理知識蘊含著思維的能力結構,反映出區域地理知識結構的整體性。
1.2 區域內地域特征的典型性
地理差異大是我國地理環境的突出特征,初中區域地理知識強調區域內特征及其區域間的差異。區域特征是在對區域整體性與差異性總結的基礎上的,對一個區域地理概貌的集中概括。初中地理把我國分為四大區域:北方區、南方區、西北區、青藏區,每個區域內都有各自的區域特征。例如,中國西北地區的“干旱”、青藏地區的“高寒”、南方地區的“暖濕”等自然特征,這種差異性與區域所處地理位置、地形、地勢等自然因素密切相關。
課堂教學要正確分析這種典型的地域特征,概括區域特征的差異性。
1.3 區域學習的核心知識“人--地”關系
在區域地理知識教學中“人-地”關系是核心。這種“人--地”關系使區域地理的知識要求學生在學習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同時用事例說明四大地理區域自然特征與人類生產、生活的聯系。正確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含義。懂得建立良好的“人--地”關系的重要。
2 初中區域地理課堂教學特點
在初中地理新授課中,區域地理課以區域內自然地理特征為主要內容,并在自然特征的基礎上了解區域內的人文景觀。
2.1 教學過程
初中區域地理課以地理特征學習為主的新授課,課型的教學過程結構基本上按“觀察地理位置——總結自然特征——分析人文特點——引導持續發展”的思路進行。所以:
有什么樣的自然特征就有什么樣的人文景觀;自然與人文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是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區域分析的方法是教學的目標。
2.2 教學目標的達成
對區域地理自然特征的認知是實現目標的基礎;對區域內的自然與人文的分析是實現目標的載體;提高對區域特征的評價能力是教學的意義。
2.3 教法
以觀察區域地理位置開始,分析區域內自然地理特征,引出人文地理,從表象中存在的問題,剖析內在聯系,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樹立因地制宜的觀念。
3 區域地理課堂教學方法
3.1 教材處理和教學內容設計
3.1.1 突出區域特征,分析主導因素
在區域學習中,找出最具特色的主要區域特征,并以此追尋出主導因素。比如南北方區劃定的界限以氣候瑋主導因素,如西北地區與北方的劃分以降水為主導因素;區域內西北以 “干旱為主要自然特征”、 “灌溉農業”,“坎兒井”等人文景觀。“氣候干旱”是本區最突出的區域特征,“深居內陸”是這一特征的主導因素。
3.1.2 理清自然與人文的知識聯系
明確了區域的主導因素和區域特征后,找出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相關的知識系列。
如:《青藏地區》以“高”和“寒”為區域特征,主導因素是地勢高。作為“世界屋脊”的青藏地區有特殊的高原和高山氣候,在農業的發展上以高寒牧業為主,發展河谷農業。
3.1.3 貫穿人地關系,樹立持續發展觀念
區域的特征與差異都離不開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的這一結構體系。因此將自然知識系列與人文知識系列歸類,找出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建立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的教學結構。
3.2 教學過程要求
(1)要以地理事實材料為依據,要充分運用地理圖冊、書中插圖(地形圖、景觀圖)、閱讀材料、數據統計等資料,以及新聞、錄像等教學手段。
(2)區域教學應引導學生從區域的地理位置著手,根據地理位置分析當地氣候、地形、資源等自然因素,從而由自然特征過度到人文特征,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應將整體教學內容串聯,層層剖析;問題的引導可由基本點出發,引出相關的知識,分析區域聯系,總結各區域總體特征。
(3)區域地理的教學內容決定了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例如在學34個省級行政區時,可運用拼圖的形式,讓每個學生都畫一畫、剪一剪、貼一貼;在學簡稱和行政中心時,可用順口溜、猜一猜等形式,這樣不但提升了學習地理的興趣,又加深了記憶,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 、提高能力。
(4)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將知識整理歸類的過程。學生只有懂“理”才能曉“地”。因此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 更要教給學生方法,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現實問題。
(5)區域地理學習要求學生掌握區域內自然與人文的相互關系,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懂得區域各因素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并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認識不同區域的地理特征,正確評價人類活動是否合理,總結經驗,探討促進區域發展的措施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