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地域紅色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對于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堅定大學生的共產主義信念、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具有積極的作用。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將紅色文化與教育教學、生活、社會實踐及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 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ABSTRACT:The local red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herit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firm belief in communism, enhanc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has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mbinate the red culture and education into life、social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red cultur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2
一、 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
紅色文化是我國社會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是與校園文化相對應的一種亞文化現象,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揚棄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革命戰爭年代和和平建設時期所遺留的紀念地、標志物及其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基本內容的一種特色文化。
以沂蒙精神為主線的紅色文化。沂蒙精神的科學內涵:“愛黨愛軍”,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具有的立場堅定、方向明確、追求執著的崇高政治信仰,這是沂蒙精神的靈魂。“開拓奮進”,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進步、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意識,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題。“艱苦創業”,是沂蒙人民的寶貴品格,它體現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難條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堅韌不拔、艱苦奮斗的精神風貌。“無私奉獻”,概括了沂蒙人民顧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犧牲、勇于奉獻的價值取向,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沂蒙革命老區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形成的“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是一筆寶貴的紅色文化遺產,體現在革命戰爭年代涌現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跡紀念地以及紅色歌曲、紅色文學、紅色影視等文藝作品及其題材等諸多方面。英雄人物紀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蓮、李桂芳為代表的“沂蒙紅嫂”紀念地,以王換于為代表的“沂蒙母親”紀念地,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擁軍支前、愛黨愛軍典型的紀念地;紅色經典歌曲的誕生地有:費縣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調》誕生地、沂南東高莊《跟著共產黨走》歌曲誕生地;此外,還有《南征北戰》、《紅日》、《紅嫂》、《英雄孟良崮》、《車輪滾滾》、《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紅色經典文學、影視作品的取材地、拍攝地。
二、紅色沂蒙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用價值
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百年校慶上發表重要講話,首次把“文化傳承創新”作為高校的四大職能之一提出來,并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高校認真學習貫徹胡總書記講話精神,發揮沂蒙革命老區的政治優勢,傳承創新紅色文化,確立了“具有沂蒙精神特質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并出臺了紅色育人工程實施方案。旨在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教育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紅色沂蒙文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作用,著力培育學生的沂蒙精神特質,打造紅色育人特色品牌。
紅色沂蒙精神走進高校,打造紅色育人特色品牌。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題,以沂蒙精神這一“紅魂”為主線,開設紅色課程,在一年級第一學期開設《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必修課程,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建設紅色館、紅色圖書館、紅色博物館,將其打造成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在大型圖書館內設立紅色資料收藏,使其成為紅色文化資料中心。在博物館內,建立紅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紅色館、圖書館、博物館對學生免費開放,讓學生在知識與文化的熏陶中了解優秀的沂蒙精神與當地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組織紅色活動,在接受文化熏陶中了解沂蒙精神,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紅色沂蒙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極高的運用價值。
(一)有利于提升高校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塑造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的命運、民族未來的重大工程。當前,與我國的經濟水平快速提升不同的是,公民的道德水準在不斷的下滑,不良社會風氣和錯誤的價值觀對在校大學生的沖擊也越來越大。繼承和弘揚紅色文化、加強大學生的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的重要和刻不容緩。在沂蒙人民抗擊日寇、艱苦奮斗的歲月中所形成的紅色文化,蘊含著非常豐富的道德內容,這對于提升當地高校大學生的道德素養有著積極的幫助作用。
(二)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愛國主義是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反映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們對自己故土家園、民族和文化的歸屬感、 認同感、 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指出要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 深入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從“最后一塊布,做軍裝;最后一口飯,做軍糧;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边@就是當時偉大的沂蒙人民為支援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所作出的巨大犧牲的真實寫照。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廣大優秀兒女的愛國主義情操和堅持民族獨立的偉大民族精神。 當代大學生生于和平、長于和平,富足的物質生活條件使得很多學生對艱苦奮斗的革命和斗爭缺乏切實的感觸和體會。充分利用沂蒙的紅色文化這一優勢資源對當地高校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僅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還可以提高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增強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紅色文化資源是一種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每一件珍貴文物,每一處革命遺址,每一個革命事件,每一位革命先輩,每一種革命精神,都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展示著中國共產黨人英勇斗爭的光輝歷史,都以不容置疑的史實詮釋著中國共產黨人熱愛祖國,依靠群眾,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思想道德境界,詮釋著人民軍隊和革命前輩忠于國家,忠于人民,愛國奉獻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可以說,關于人生觀,價值觀,利益觀和道德觀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紅色文化資源中找到真實的教育素材,實施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成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其優勢就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與紅色革命歷史事實進行對話,讓大學生在深刻的思想內涵和信服的事實面前親自去感知和體驗,從而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四)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優秀文化根基、提供優秀文化資源。
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充分體現出先進文化的支撐性與根基性,當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又必然體現出優秀的革命文化與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相統一,紅色革命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思想和制度實踐,承載著革命軍人和革命群眾聽黨指揮、勇往直前、艱苦奮斗、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承載著他們英勇犧牲、獻身使命的革命氣節,這種優秀革命文化的先進性,既被紅色革命歷史所印證,又被中國革命勝利的實踐所檢驗,這種革命精神并沒有過時,反而對當今時代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并且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本源能夠達到有機統一,因而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優秀文化根基,紅色沂蒙文化是革命中遺留下來的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優秀的文化資源,因而也能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秀的文化資源。
(五)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當前大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減弱,甚至有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的大學生出現。學校通過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對大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例如:“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飯、走紅軍路”等活動,使學生能夠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體會革命先烈在戰場上的縱橫馳騁、英勇不屈,緊緊把個人的人生目標同祖國和民族的前途聯系起來的偉大情懷。通過到革命紀念地游覽參觀,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紅色文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重視和充分利用紅色文化教育這一載體,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三、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現方法
(一)將紅色文化引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
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因此,把紅色文化引入到大學生課堂教學當中,是當代大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培養愛國情感、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主要渠道和來源。在新生入學學期開設《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必修課程,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體系。通過豐富教學形式,優化教學載體,強化教學感染力,讓學生在課堂中了解感悟紅色文化。同時,加強紅色文化師資隊伍建設,從理論和實踐方面完善考核體系,將《紅色文化與沂蒙精神》打造為精品課程,使其成為紅色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將紅色文化引入大學課堂,不僅具有極強的時效性,而且老師可以生動形象的對人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
(二)將紅色沂蒙文化教育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
通過校園廣播播放紅色歌曲、講述紅色故事、研討紅色話題等,讓學生接受耳濡目染的熏陶,引導紅色文化“進頭腦”。強力“灌輸”感天動地的沂蒙精神及其重要的時代價值,推進紅色文化”進頭腦”。充分利用《沂蒙六姐妹》、《沂蒙》等優秀紅色影視作品資源,在新生中每年開展一次紅色影視賞析活動,用影視作品陶冶學生情操;鼓勵、支持并指導學生組建一批紅色文化品牌社團,通過社團活動凝聚并影響廣大學生,夯實紅色文化“進頭腦”。 組織紅色運動會,每年舉行一次規模適度的紅色運動會,將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體育等競賽中,如“火線救傷員”、“沂蒙姐妹搶豐收”、“四渡赤水”等紅色項目,為師生打造一個喜聞樂見的運動參與平臺。打造紅色典型為載體,利用3D影院定期播放紅色影視作品,積極開展紅色文化影視周活動。每年在新生中組織開展一次紅歌合唱比賽,強化紅色記憶,加強革命傳統教育,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整體“精氣神”。
(三)用紅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
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陣地。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網絡作為平臺和載體。隨著文化的發展,紅色文化不斷走進校園,并且逐步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高校學報的學術功能,開辟專題或專刊,助推我校紅色學術研究水平提升。以學報為載體,開辟“紅色沂蒙”專欄或專版,及時報道紅色文化育人舉措、成就及相關紅色經典故事、紅色先進人物等,營造紅色育人的濃厚氛圍。以校園網為載體,建立大學生紅色德育網站,建設網上沂蒙紅色文化基地,以鮮活的紅色文化豐富校園網絡教育內容。
(四)紅色文化與大學生社會實踐與相結合。
開展大學生“下基地”實踐,讓大學生了解鄉下生活。讓大學生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實踐中深入了解沂蒙紅色文化和紅色歷史。開展大學生“下農村”實踐,讓大學生了解農民。讓大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生活、農村現狀和農業發展,增進大學生同基層干部群眾的真情實感。開展大學生下工廠實踐,讓大學生了解工人。讓大學生在工廠中參與生產與勞動,強化大學生實踐技能,增進大學生同普通勞動者的感情,增強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創新創業意識。
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意義重大,這對當前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其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應注意把握好原則,使紅色文化教育這朵紅花在大學校園里散發出獨特的魅力,越開越盛。
作者簡介:匡玉珍(1992.02-),女,漢族,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青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