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杏彬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將班級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并且順利地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真正地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初中語文;小組合作
一、認清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
小組合作學習是將班級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并且順利地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以真正地實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引導作用,利用好小組合作學習,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探究的意識,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增進了解,增進友誼,在和諧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學生明白到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所以說,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是符合素質教育創新要求的教學方式。
二、優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為了更好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筆者在課堂上摸索出一套比較恰當的組織方案:
1、按照班級人數進行小組劃分,人數以六人一組為宜,每組的人員要兼顧男女生比例,同時還要考慮到組內成員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因素,讓每組能夠基本上均衡,同時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座位情況,盡量能夠采取就近組合,這樣能夠減少學生交流的障礙,便于課堂教學操作。
2、組內進行細化分工,責任到人,發揮帶頭學生的作用,每組推選一名組長,由組長負責分配工作給每一名組員,并且輪流更換,使每一個人都能得到有效的鍛煉,都能展示自己的領導和組織才能。
3、改變課堂座位的組織形式,傳統的座位組織形式不利于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現在開會都采用圓桌會議,因為圓桌便于相互交流,教學中我們不妨也采用這種形式,讓幾名組員圍在一起,或者是把幾張桌子并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面對面坐,營造良好地合作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
三、培養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
學生樂于學習,自發學習是提高學習成績的最佳動力,要想最大效率的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就必須要讓學生把小組合作學習變成一種自發性的行為,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是一件需要長時間完成的工作,筆者是這樣來實施的:每一節課前都讓每一小組進行內部分工,查閱資料,自主學習,查出本文的作者,寫作的背景,生字詞,重難點句子,上課時,小組上臺來交流展示,分組討論,解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四、討論的組織與調控
討論是合作學習最重要的程序,真正的合作學習,應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和探究的空間,給予學生必要的合作學習的指導,讓學生把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
1、優化合作對象,合理選擇小組長。合作學習中,組建合作小組,選擇合適的小組長,直接關系到合作的效果。在課堂上,我有時讓同桌合作,但大多采用前后位四人一組的合作形式。每一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這個小組長一定要由班里的優等生和極負責任的同學擔任,他在合作小組中起到安排合作任務、監督合作進程、總結合作成果的作用。其他同學采用”優、中、差”的方式搭配,讓優等生幫助學困生,與其他小組比高低,優等生之間也可以交流合作,互相促進。在分工時,一定要讓每個學生有具體的任務,以便朝著既定的目標努力,收到好的學習效果。
2、建立合理的評價機制,注重合作成果的反饋。傳統教育往往片面強調競爭,經常采用的是常模評價,優等生總是得高分,學困生一直抬不起頭來。為此合作教學一定要特別注意在形成性測驗中、在競爭中把原來的小組打亂,重新組成”測驗組””競賽組”,根據以往學業表現和測驗成績,優等生與優等生一起分組測驗。學困生與學困生一起分組測驗,優等生組與學困生組的測驗難度也有所不同。各測驗組的每個成員,都與原屬小組團體總分掛鉤,優等生組的第一名與學困生的第一名均可為自己的合作小組贏得相同的分數,這種個人在原有起點上進行合理的競爭、公平的評價,最終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受到激勵,取得更大進步。
3、討論程序,合理使用討論方法。根據討論內容和目的的不同,討論法在操作程序上也應有所不同。語文課堂上適用的方法有切塊拼接法和思考討論交流法。①對于比較復雜的學習內容,要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分工合作效用,應對學習內容進行切塊分割,將不同學習內容分配給不同的同學,各自討論探究清楚之后,再展開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學習成果。②交流法。這是人們最容易理解的討論程序,是促使學生就某一話題形成自己的觀點并進而與他人分享的一種合作學習策略。其優點在于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加深學生理解問題、形成過濾信息及歸納總結的能力,以及客觀全面看待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是針對閱讀及討論課程設計的,教學流程簡單明了,極易操作,主要分四個部分。
提出問題:教師面向全班同學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學生進行分析、評估及綜合式的思索。
個人思考:學生在規定的時限內(如一分鐘)獨立地、靜靜地思考問題,并將思考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兩人組討論:學生以兩人組的形式彼此分享思考的結果,在對自己的觀點進行討論、反思、修改后,兩人應盡量形成統一的觀點。
全班交流:在兩人組討論完成后,教師可以隨機叫全班各兩人組中的任意一名同學來回答問題,從而實現觀點的全班共享;另一種變化是以四人組為單位,讓其中的一個兩人組與另一個兩人組進一步分享思考的結果,并盡量形成統一的觀點,然后再通過對其中任何一人的提問來實現全班的共享,這樣的好處在于能夠進一步縮短全班交流所用的時間。
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師提出的問題應當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夠考查學生分析、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提出問題及分享觀點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培養學生注意傾聽的交際能力的教學過程,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所用的時間不宜過短,可酌情設定;同時每次活動整體所用時間則不宜過長,最好不要超過十分鐘。應當為每個學生確定活動中所擔當的角色,以保證每個人都全心參與;兩人組以及四人組的人員構成不可隨意進行,亦應遵循異質分組的原則。教師應在學生分享觀點的過程當中積極參與,引導各種觀點的正確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