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張奇 衛婧婧
摘要:文章基于組織生態學視角,運用密度依賴理論、生態位理論等來研究組織密度對于中國互聯網產業演化的影響。以2009年為界把互聯網產業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建立時間序列模型實證分析互聯網產業演化過程。模型發現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符合密度依賴理論;并且2009年之后互聯網產業內企業間競爭性下降,而網民數量衡量的合法性在2009年之前起顯著正面作用,在2009年之后不再能推動企業數量的增長。
關鍵詞:互聯網企業;競爭性;合法性
一、 前言
互聯網技術及其應用在中國已經迅速普及。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8.8%。我國網站總數為335萬個,年增長4.6%,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微觀主體是互聯網企業,眾多互聯網企業不但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生態和居民生活,其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對于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演化,特別是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具有重要影響。然而,由于互聯網產業是一個較為特殊的新興產業,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不適合被用于解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律和企業之間的相互影響。
本文通過組織生態學視角,運用組織生態學中較為成熟的理論——密度依賴理論、生態位理論等,來研究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演化過程。通過研究互聯網企業數量的變化來探究組織之間競爭性、產業合法性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重大變革對于互聯網產業的影響,這有助于我們發現和理解互聯網產業的演化規律。由于互聯網企業數量的變化并沒有權威數據可查,互聯網網站又是主流互聯網企業的主要經營平臺,因此本文選用互聯網網站數量作為企業數量的替代變量。
二、 相關理論
組織生態學是基于生態學的隱喻的方法,借鑒生物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知識,結合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等學科的理論來研究組織個體的發展和組織之間、組織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本文主要應用了組織生態學中比較成熟的密度依賴理論和生態位理論。
1. 密度依賴理論。對于產業組織來說,組織密度指的是一個產業內部企業的擁擠程度,組織生態學認為它主要由企業的數量所決定。組織密度會影響到一個產業組織的競爭性和合法性。競爭性弱代表企業數量較少,因此企業容易生存發展,死亡率較低,新企業進入也容易;競爭性強,則企業之間為了爭奪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就會采取各種競爭行為,導致實力弱的企業容易死亡,新企業進入該產業也會比較困難,從而使得總體企業數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合法性是指一個產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被潛在消費者和社會大眾接受的程度。由于社會中信息的傳播、社會大眾改變固有認識和習慣都是個漸進的過程,消費者認識和認可新產品、新服務需要時間。因此,在產業形成、發展的初期,產業組織的合法性比較低。此時新產業尚未獲廣泛認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就會比較困難,導致新進入企業較少。隨著組織密度的增加,更多的企業從事新興產業產品和服務的推廣與銷售,組織的合法性得以強化,市場也逐漸擴大。
密度依賴理論認為產業內企業數量的變化是競爭性和合法性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在產業建立初期,企業數量很少,組織密度很低,此時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弱,但同時合法性也弱。此時,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企業生存比較困難,死亡率高。隨著新進入企業的增加,產業的組織密度提高,合法性也隨之提高。合法性的提高改善了企業的生存環境,企業的死亡率降低,利潤率提高,吸引更多新企業進入,使得組織密度進一步提高,新興產業由此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但是隨著組織密度的不斷提高,一方面組織合法性的提高潛力逐漸發掘殆盡,另一方面企業之間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因此,競爭性逐漸取代合法性成為組織密度的主要影響機制。這導致現存企業死亡率提高,整體利潤率下降,新企業進入困難,產業內的企業數量增加速度放慢,甚至開始下降。因此,企業的數量變化和組織密度的增加的對應關系曲線呈現倒U形。具體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從表1可以看出,在產業的前期成長階段,前兩個階段合法性起到主要作用,后三階段競爭性起主要作用。在第一階段,組織密度很低,企業生存艱難。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是競爭性適度而合法性較高的階段。此時,企業之間的實力差距比較小,企業的死亡率比較低。這也是產業發展、企業擴張的黃金階段。隨著組織密度的提高,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加劇,死亡率提高,產業發展進入第四個階段。這是企業優勝劣汰的階段,存活下來的企業往往實力強勁,規模比較大。這些企業構成了第五個階段的產業主體,此時產業進入成熟期,企業數量趨于穩定。
2. 競爭性與企業生態位。組織生態理論借用生態學中的生態位概念來描述產業演化過程。該理論認為產業中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生態位,即其特定的資源獲取渠道。企業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在不同的生態位分布密度是不同的,資源較為集中的生態位被稱為中間生態位或主導生態位,資源較為貧乏的生態位被稱為邊緣生態位。產業發展早期,企業間的競爭性較弱,競爭性對于生態位的影響不明顯。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和規模的成長,企業之間競爭性加劇,實力比較弱小的企業難以和實力強大的企業在相同的生態位上競爭。因此,實力強大的企業為占據理想的生態位,以獲取更多的資源,生態位向著中心移動,從而讓出部分邊緣生態位。而相對弱小的企業為了避免和強大企業的直接競爭,生態位會向著邊緣移動。新進入企業由于自身資源和實力有限,也會選擇進入邊緣生態位。
由于每個企業占據的生態位寬度是有限的,一個產業內能夠容納的企業數量往往取決于其生態位的總體寬度。而產業的生態位總體寬度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創新和技術進步而變動。新興產業的一項突破性技術創新,可以導致自身的生態位顯著拓展,傳統產業的生態位收縮。而生態位的拓展會給企業的生存和新企業的進入提供更多生態空間,從而在短期內降低產業內企業間的競爭性,容納更多企業生存發展。
三、 實證研究
1. 樣本選取和模型設立。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自1998年起定期發布半年一期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本文以該報告為數據來源,研究1998年~2014年互聯網在我國的演化過程。由于數據可得性的制約,本文以網站數量作為企業數量的替代變量,來衡量互聯網產業的組織密度。組織生態學認為,影響產業發展演化過程的因素可能包括組織密度、產業年齡、生存環境等。此外,本節也將考察互聯網產業是否存在傳染效應,即上一期企業的增加量對于當期企業增加量是否具有同向影響作用。
本文首先根據組織生態學理論建立模型1,考察互聯網產業是否符合密度依賴理論。然后通過加入網民數量分離出合法性對于互聯網產業發展的影響,更清楚的觀察競爭性的影響狀況。兩個時間序列模型如下:
其中,?駐Nt為網站數量增加值,表示組織的成長,Nt表示網站數量,代表組織密度,Mt表示網民數量。以上三變量分別以百萬個、百萬人為數量單位。T表示產業年齡,取《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1998年年中數據為第一期數據,此時T取值為1。其中,T、Nt是影響組織種群發展的內部因素,而Mt代表t期的網民數量的,是互聯網發展中的需求因素。
模型1是使用組織生態學研究組織密度對于企業數量的影響的傳統方法,把網站數量作為唯一的因變量,來考察互聯網產業演化是否符合密度依賴理論。模型2是通過加入網民數量,衡量合法性的提高對于互聯網企業數量變化的影響。因為網民數量代表社會對于互聯網產業的認可程度,是最好的衡量合法性指標。同時在模型中加入時間項T,來考察產業年齡的變化對于企業數量變化的影響。這樣,模型2的實證結果就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合法性、競爭性、產業年齡分別在兩個階段如何影響互聯網產業的演化。
2. 實證結果分析。產業演化過程是個動態發展過程,而產業發展的轉折過程在現實中總會有所體現,特別是革命性的技術沖擊。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技術革命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重大變革,移動互聯網的異軍突起,也帶動了互聯網產業格局的快速變化。2009年蘋果手機和安卓系統進入中國市場所引發的智能手機普及,可以說是移動互聯網革命的標志性事件。因此,本文以2009年年中為分段點,擬合其發展過程。
從擬合值R2的變動可以看出,總樣本回歸中,模型的整體回歸擬合度較差;分段研究后,模型對組織成長過程的擬合度得到顯著提高,可以較好地擬合互聯網產業的發展過程。謹慎起見,以鄒檢驗進行驗證,以檢驗分段數據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通過檢驗。
從模型一得出實證結果如表2所示,并沒有發現明顯的的傳染效應。在2009年之前,上一期互聯網網站的數量對于當期企業增量的具有正向的影響,而在2009年之后,轉為負面的影響。這說明,在2009年之前,合法性在企業數量的變化中起到主要作用,而在2009年之后競爭性起到主要作用。因而互聯網產業符合組織生態學中密度依賴理論的一般規律。
表2是根據模型2得到的實證結果,仍然具有總體樣本擬合度較低,而分樣板擬合度提高的特點,進一步證實分段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在加入了網民數量的滯后項Mt-1后,合法性對于網站數量變化的影響就被分離出來,此時上一期的網站數量對當期網站數量增加量的影響主要體現了競爭性的變化。表2中,組織密度對于組織成長具有負向影響,反映了競爭性對于企業數量增加量的抑制作用。與此同時,從分樣本來看,2009年之后比2009年之前的影響系數絕對值明顯降低,說明2009年之后企業之間的競爭性下降了。這反映出了移動互聯網革命對于互聯網產業演化進程的巨大影響。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互聯網產業的生態位持續拓寬,企業可選的生態位選擇增多,相同、相近生態位上的企業的數量減少,競爭性下降。從而,組織密度對于組織成長的負面影響降低了。
Nt-1為組織成長的滯后項,其系數衡量的是組織之間的傳染效應。在加入了更多因變量之后,雖然2009年之前其影響仍然不顯著,但是2009年之后卻變得顯著,這反映出了近幾年互聯網產業的演進變得更加有序。
T所代表的產業年齡,對組織數量變動產生的作用在2009年前后出現了反轉,仍然是由于移動互聯網革命沖擊了傳統互聯網產業,新興起的移動互聯網為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網民數量在2009年之前對于網站增量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這說明在互聯網發展前期,合法性的增加是互聯網企業數量的增長最主要的推動力,這符合密度依賴理論。然而,在2009年之后,網民數量對于企業數量的增量變化卻起到了明顯的負向作用。這不是僅僅用密度依賴理論所能解釋的。最可能的原因是,2009年之后,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孕育出了一些實力強大的主導企業,同時網民的增加量放緩,而且新增加的網民的上網習慣更趨向于最便捷的主流網站,而主流網站通常由主導企業運作。因此,新增加的客戶進一步增加了主導企業的實力,主導企業規模增大之后會占據更多的生態位,使得產業內中小企業和新生企業的生存變得更加艱難。這導致被大企業搶占生態位的中小企業死亡率上升,網站的增量下降。
四、 結論
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演化規律是符合組織生態學傳統的密度依賴理論的,即隨著組織密度的增加,企業數量的增加速度在兩個階段內先提高再下降。但是由于是新興產業,企業的數量雖然增速下降了,但是絕對數量仍然在增加,說明互聯網產業總體上處于快速發展期,還未進入成熟期。在實證中進一步加入了網民數量、產業年齡、增加量滯后項等變量之后,發現始于2009年的移動互聯網革命對于互聯網產業的演化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于產業生態位的拓寬,企業間的競爭性在2009年后出現了下降。合法性的提高使得網民數量增長在2009年之前對于企業數量的增長具有顯著正向作用,然而,在2009年之后網民數量增加卻對于互聯網企業數量的增長起到了抑制作用,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值得做專門的后續研究。
參考文獻:
[1] Amburgey T.L.,Rao H., Organizational Ecology:Past,Present,and Future Direction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1265-1286.
[2] Bruderl,J.,Schussler,R.Organizational mortality:The liabilities of newness and adolescence.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3):530-547.
[3] Hannan,M.T.,Freeman,J.Organizational mortality.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9.
[4] Hannan,M.T.,Carroll,G.R.,Dobrev,S.D.Han,J.,Torres,J.C.“Org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omobile industries:Coupled clocks”.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14(3):303-313.
[5] 彭璧玉,李熙.生態學視角的產業組織成長理論研究[J].經濟評論,2009,(1):147-153.
[6] 郭鴻雁.移動互聯網演進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勃興:2008-2011年[J].全球化與中國,2013,(5):106- 112.
[7] 李一明.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組成及典型案例分析[J].電信科學,2011,(7).
[8] 郎為民,楊德鵬.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研究[J].通信管理與技術,2011,(6).
[9] 曹飛.3G時代的新媒體傳播[J].現代視聽,2009,(9).
[10] 白春霞.移動Internet有了WAP標準[J].現代電信科技,1999,(8).
[11] 陳志剛,王茜,韓正君.移動互聯網產業管制的現狀、趨勢及新管制體系研究[J].移動通信,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