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奇 殷醒民
摘要: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變過程中,中國在實現經濟飛速增長的同時,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也不斷擴大,不僅影響了國家整體經濟增長效率,還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文章基于多個省市2000年-2014年的面板數據,從資源、勞動、資本三個生產要素出發,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及其對策,并提出順利實現區域經濟的空間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針對不同的區域,實施差異化的經濟發展戰略。
關鍵詞:區域經濟;差異化;協調機制
一、 引言
長期來實行非均衡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我國省際間經濟發展出現了顯著的差異化趨勢。區域經濟的差異化發展不僅無法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而且對于社會穩定也存在一定的阻礙作用。近十年來,區域經濟差異是我國經濟研究的核心,也是經濟的重大戰略問題。從空間角度而言,重點研究我國三大經濟區域的變化,此外,還有省際間的差異狀況等。事實上,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與中西部相比發展速度較快,極化現象突出。目前,這一極化現象很難通過傳統的措施得以解決,因此,對區域差異化的具體原因探析以及對策建議的實施便成為經濟依據傳統的差異空間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 國內外文獻綜述
國內外學者都做了不少研究,Felix(2012)認為區域經濟差異格局、機制、影響因素及戰略等問題是區域經濟差異的基本要素。Salvador(2009)認為新的分析結構和空間數據模型應被廣泛用于經濟差異化機制的研究。此外,Paul和Ron(2011)還提出中國經濟戰略改革的解釋應將市場化、分權化等因素考慮在內。李強(2014)認為要解決區域經濟差異,實現經濟協調發展,實行區域振興戰略,使區域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逐漸保持平穩且差距逐漸縮小。吳愛芝(2011)針對中國特殊的地理特征,區域地理環境的敏感性影響、政策分化、勞動力遷移等因素分析其影響差異因素。沈正平(2009)認為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助于推進西部地區經濟差異化研究。劉偉(2014)研究了傳統經濟帶、省際、市際、縣域四種對象的經濟差異。史修松(2011)認為區域化和國際化是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主要影響因素,并導致了沿海與內陸、東西部差異。師萍(2011)認為技術方法的進步有助于區域經濟差異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諸如實證方法、SPSS等數據分析軟件等。
綜上,隨著區域化經濟戰略的實施,保證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也明顯逐漸縮小。但事實上,這只是理論推論及假設,然而具體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的實證研究分析。本文基于新古典增長理論,通過以能源、資本、勞動三大生產因素的函數模型來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作進一步探討。
三、 我國區域經濟差異現狀分析
1. 產業結構。經濟發展中的產業結構應符合地區經濟發展,經濟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結構。以全國為視角,東部區域的產業結構要更為合理,產業效益通常用勞動生產率指數來反映,也說明了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要快于西部的原因。就結構效益來看,第一產業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結構則不斷上升,而第三產業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就業的壓力。三大產業在不同區域所占比重不同,對經濟發展差異化有了合理化解釋。
2. 經濟規模總量。從GDP來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比重在近二十年期間增長飛速,從1994年的3倍增長到了2014年的近5倍,東西兩地經濟差異呈不斷加大趨勢。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差異化發展趨勢亦是,但是,中部和西部的經濟發展差異變化則并不明顯,中西部之間的不平衡正逐漸的縮小。
3. 環境構成。區域經濟發展的環境狀況包括交通、人口素質及基礎設施等等,這是整體格局的綜合反映。環境的便利與否直接影響外界資源的流入趨勢,進而影響區域預期的收益狀況。通常情況下,對外開放和基礎投入兩個部分是解釋環境差異這一中介變量的兩大側重點。
4. 勞動資源。人力資本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有利于區域形成競爭力優勢。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前進,區域勞動成本優勢將不再明顯,于是勞動力資源自身的勞動技能、文化水平意識等便成為衡量勞動力資源好壞的關鍵考察要素。人才比重小,人才資源流失現象嚴重等問題通常導致人才流失與經濟發展滯后導致區域經濟差異惡性循環。
綜上,我們可以將區域經濟差異化的因素主要歸結于物質資本,勞動力和能源這三個部分。
四、 區域經濟差異空間協調機制模型分析
1. 模型構建。關于差異化的生產函數模型,這里我們選擇自變量為勞動力、能源和物質資本的Cobb-Douglas生產效用函數即:
其中A0被定義為一些無法獲得或進一步進行測量的因素。
tec表示創新技術,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關鍵動力,并且對經濟提升具有較高層次的解釋效力。創新技術水平層次通常借助專利數量來進行刻畫,而專利數量在很大程度上又受地方政府法規政策的影響,因此將專利數量改為人均專利申請數量以避免制度因素的干擾,即通過專利受理數目與區域總人口數的比值來衡量創新及時層次。
open為外貿依賴程度,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有助于我國在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取得一席之地,實現經濟創新突破增長。對于外貿依賴程度的度量,選擇區域對外進出口總量與區域GDP總值的比值大小來衡量。
fdi反映了外商投資程度,作為先進管理模式和技術的主要來源,通過區域外商直接投資總量與區域GDP總量來度量外商投資程度。
gov為政府影響因素,我國私人投資與政府財政之間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存在,兩者之間正逐漸形成以一種互補關系。政府基礎設施建設、醫療及教育投入有助于形成需求口,進而拉動經濟增長。通過區域財政支出與區域GDP總值來刻畫政府對區域經濟影響程度。
sec和thi刻畫的是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比值的結果反映了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顯然sec=區域第二產業增加值與區域GDP總值的比值,thi=區域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區域GDP總值的比值。
H定義為勞動力資本,與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有關,表達形式如下:
Y為省內GDP總值,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體現,通過采用平減指數進行數據調整,以排除通貨膨脹干擾。能源消耗量用E表示,以萬噸標準煤作為基本單位。區域資本存量用K表示,介于省份差異性,這里我們采用之前學者的估計值來表示省際資本存量。其中A是指一些相關綜合影響變量,這里我們認為和貿易依賴感、技術創新層次、外商投資、政府影響程度以及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有關,因此作出假設如下:
這里,edu是指受過高等教育人才的比例程度,?姿是指相對于高等教育覆蓋程度的人均人力資本的比例系數。
結合(1),(2),(3)公式,并通過等式兩邊取對數,進而得到省際之間差異化的效應回歸方程。
2. 數據獲取。根據數據獲取的便利性,本文選取中西部幾個典型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天津、廣東、山東(東部);黑龍江、吉林、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中部);內蒙古、重慶、貴州、四川、寧夏 、青海、新疆,從而實現區域經濟差異化的實證檢驗。
為了保證結論的準確性,選取了2000年~2014年的數據,并將這十五年劃分為2000年~2005年、2000年~2010年以及2000年~2014年這三個時間區間。在進行數據估計時,文章采用Eviews7.2,并借助Hausman對模型進行檢驗,通過固定效應模型來實現不同截面中差異的控制,統計結果如表1、表2所示。
3. 結果分析。
(1)全國角度。從全國數據來看,三大因素均表現為正值,即三者都是處于顯著有效水平,這說明三大因素對于我國區域經濟差異來說具有一定的決定作用。
通過三個部分的時間區間回歸結果,發現人力勞動對經濟差異影響效用正逐漸減弱,而對物質資本和能源消耗的依賴性則是越來越強。從回歸系數來看,勞動投入較低,而我國的物質資本與能源消費兩者則比較接近,且明顯高于勞動投入,這表明能源、資本驅動型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從創新技術來看,回歸系數為正,反映了其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回歸系數正越來越小,這可能用下降的技術創新水平解釋。高等教育程度的回歸系數為正,且先由小再增大,然后再由大變小,這可能來源于2000年高效擴招的原因。外商投入的回歸系數為負數,這說明外商通過低技術引入,形成技術壁壘,控制本土企業的技術提升,進而影響本土企業經濟發展。通過數據,發現政府影響系數不斷增大,說明我國政府干預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仍較強,市場化程度表現不明顯。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回歸系數表現為正,說明產業結構的優化對于區域經濟增長來說具有積極作用。
(2)東部、中西部角度。從中部區域的幾個省份的面板數據來看,三因素回歸系數表現均為正,且接近全國水平,這反映了中部經濟體是屬于能源、資本驅動型。外貿依賴程度表現為負,并逐漸增大,這反映了中部經濟體的自身貿易結構還有待優化,對外貿易的開放程度效應應有所減弱,同樣,外商投入程度回歸系數為負,反映了中部區域經濟發展仍受外商經濟投入的限制。政府影響程度系數為正,接近全國水平,說明中部經濟市場化程度偏低。第二產業表現為正值,說明第二產業是中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支柱性力量,而第三產業比重表現為負,體現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不顯著,反映了第三產業在中部地區的薄弱基礎,無法實現經濟推動。
從西部區域的幾個省份來看,能源消耗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呈逐漸增長趨勢,而其他兩大因素的回歸系數則明顯低于全國水平,這說明西部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能源拉動才能實現,符合工業由東向西轉移戰略。創新技術程度和高等教育程度接近于全國水平。外商投入程度由正轉為負,說明外商投入隨著時間演變,負效應將逐漸突出。同樣,與中部區域一樣,西部地區的政府影響表現為正,市場化水平仍然處于較低的狀態。
從東部區域的幾個省份來看,三大因素均表現為正,與全國水平相比,物質資本和能源投入兩個部分的回歸系數與全國類似,而勞動投入則要高很多,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勞動投入對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決定性作用,說明東部是以第三產業和工業為主的發達經濟體。外貿依賴程度的回歸系數先表現為負數后表現為正,且變化速度要明顯高于全國層次,說明東部作為發達經濟體的外貿優化水平要高于全國平均程度。
外商投入回歸系數表現為負且呈變大趨勢,這與全國水平具有一定差異,說明東部地區作為經濟發達體正逐漸擺脫技術依賴狀況,尋求區域自主創新的趨勢。政府影響指數由正到負,說明市場化變革再東部經濟體中已經卓有成效。第三產業比重正的回歸系數表明產業結構優化對東部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五、 區域經濟差異空間協調機制的建議
1. 加大中西部的勞動力投入。中西部應通過加大基礎及高等教育的投入,結合多種資源培養復合型人才,從而提升區域創新水平。創新是區域經濟乃至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可以提升整體競爭實力。鼓勵中西部產學研協同創新,構建定向專技型人才培養模式,縮小區域人才差異。
2. 加大中西部基礎設施投入。加大對中西部交通通信、供水供電、環境綠化、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工程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政府基礎設施建設在促進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會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區域企業在全國范圍內的競爭力。同時加快中西部公路建設、天然氣輸氣管道建設等。降低市場準入條件,鼓勵多重資本投入。通過基金、眾籌等多種途徑擴大公共服務資金池。
3. 加大提升能源利用率的投入。東部地區經過多年累積的經驗,逐漸培養出具有發展優勢的城市群,推動著區域整體經濟實力不斷上升,同時提升了區域能源的利用效率,實現了環境能源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西部的中大城市也應利用各自優勢,構建有區域優勢的產業集群和城市群。
六、 結論
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化程度是影響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這種發展差異性主要表現在:(1)經濟總值低;(2)人力結構不合理;(3)能源儲備差異等。本文采用三大主要差異解釋作為自變量的生產函數模型來刻畫區域經濟狀況,并據此提出了相應協調機制的對策和建議,以實現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促進國家整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魏巍,李強.人力資本積累、經濟增長與區域差異——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經驗分析[J].軟科學,2014,(1):49-53.
[2] 吳愛芝,楊開忠,李國平.中國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的研究綜述[J].經濟地理,2011,(5):705-711.
[3] 歐向軍,沈正平,王榮成.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與差異格局演變探析[J].地理科學,2009,(6):641-648.
[4] 劉偉.中國區域經濟增長要素貢獻及路徑判定——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J].華東經濟管理,2014,28(1):36-41.
[5] 朱承亮,師萍,岳宏志,等.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結構與區域經濟增長效[J].中國軟科學,2011,(2):110-119.
[6] 史修松,趙曙東.中國經濟增長的地區差異及其收斂機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1):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