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有效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英語浸入式教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幼兒園所接納。本文主要探討了幼兒英語教師在浸入式的課堂實踐中所應該采取的教學策略,旨在為幼兒園的英語教學提供一點可參考的建議。
【關鍵詞】英語;浸入式;教學策略
社會的發展使得英語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英語教學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幼兒家長文化程度的普遍提升,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家長都意識到一旦錯過了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后果。在這種情況下,英語學習日益低齡化,幼兒園也都應著潮流開設了英語課程。但大多數幼兒園都采取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主要的教學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靠機械的模仿和死記硬背。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占主體地位,而幼兒的主觀感受常常被忽視,這會使幼兒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嚴重的影響學習效果。
1997年引入我國的英語浸入式教學被認為是有效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它在幼兒語言學習的關鍵期為幼兒創設全英語的學習氛圍,使其第二語言的學習趨向于母語學習,過程更自然,發展更迅速。那么,幼兒英語教師如何在英語浸入式教學中使用有效的策略來激發幼兒的英語學習興趣并促進幼兒英語能力的提升是本文主要討論的話題。
一、創設豐富的情境,使教學更直觀、更生動
情境化教學是指“運用具體生動的場景,以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英語浸入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通過問題引導、角色扮演等形式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學習,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活躍學生的思維,學生才會情不自禁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在情景化教學中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教師在情境化教學中起主導作用,是教學情境的創設者,因此,教師在上課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只有教師自己對教學內容有了融會貫通的能力,情境化教學才能得以順利進行。此外,情境化教學的順利進行離不開幼兒的配合,如果老師和學生難以溝通交流,那么,情境也就失去了其意義。因此,教師不僅要做到備課充分,還要了解學生。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注意觀察幼兒,了解其思維模式和認知水平,與幼兒建立平等信任的關系,這樣,在課堂教學中才可以有良好師生互動,情境的創設才可以達到預期效果。
二、采取游戲化教學,增添課堂的趣味性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戲化教學可以滿足幼兒愛玩的天性,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游戲化教學的優勢主要表現為:它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和興趣,有利于幼兒克服羞怯的心理障礙,從而養成大膽說英語的習慣。游戲化教學還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培養學生與他人的合作精神。
因此,在幼兒英語浸入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將知識點穿插于游戲中,使游戲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這樣便可以讓英語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喚起幼兒的求知欲,能讓幼兒在玩中學。
比如在學習數字的時候,老師可以改編一個漢語兒歌: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將One frog has ( ) mouth, ( ) eyes and ( ) legs寫在黑板上,然后把學生進行分組,讓他們依次將one frog改為two frogs,three frogs,或者可以將frog換成別的小動物,看看哪組同學的反應最快且正確率高,當然獲勝的小組應該得到老師的獎勵。這樣,數字的學習不僅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培養了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
在游戲化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問題:1、游戲的設計要有趣味性和競爭性。因為只有教學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時,才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從而獲得較多和較牢固的知識和技能。同時,由于幼兒的好勝心強,游戲的設計還要具有競爭性,這樣才能形成你追我趕、積極向上的課堂氣氛。2、游戲要突出全員參與性和合作性。游戲的實施要能體現學生全員的參與性和合作性。這樣有助于學生在游戲活動中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培養其合作精神。3、游戲的規則要明確。為了能使游戲活動順利進行且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游戲規則一定要明確。教師在游戲之前就應該把游戲的規則、要求和注意事項向學生介紹清楚,要避免邊組織學生做游戲邊補充游戲規則的現象。因為學生在不明確游戲規則和要求的情況下會在游戲活動中表現得無所適從,容易對游戲活動失去興趣。必要時,教師要將如何做游戲示范給學生看,這樣學生明確它們要干的事情,就不會混亂了。4、游戲的內容要有針對性和科學性。英語教學游戲不僅要使幼兒在游戲活動中愉悅身心,還要形成其初步的語言運用能力。因此,教師應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精心設計教學游戲,使游戲為語言知識的學習、掌握和運用服務。5、游戲的設計要考慮到學生發展水平。比如上文中筆者所提到的游戲比較適合大班的孩子來做。因為中小班孩子的語言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都還未發展到能做該游戲的水平,這樣游戲的趣味性就變成了對幼兒的壓力,幼兒非但不能享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且會苦于其中,游戲也將無法進行下去。
三、使用恰當的肢體語言來彌補師生交流中存在的障礙
受幼兒語言發展水平的限制,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交流互動難免會出現障礙。而英語浸入式教學要求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全英語的語言環境,在此情況下,教師的體態語就顯得非常重要。它同有聲語言一樣也具有明確的含義和表達功能。教師通常使用的體態語包括:面部表情、手勢語、身勢語。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包括眼神、嘴部動作和頭部動作。人類豐富的內心世界都可以通過面部表情來表現。幼兒教師要能夠像演員一樣用豐富的表情吸引幼兒和表達信息。如教師每天都微笑著和幼兒開始一天的相處,微笑在這里表示友好、愉悅、樂意、歡迎等,它等于“I am happy”或者“welcome to the kindergarten;”當幼兒回答問題錯誤時,教師的微笑還可以表示鼓勵、諒解、理解,它相當于“take it easy”。2、手勢語。手勢是表情達意的有效手段,不同的手勢,會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教師有效地利用手勢語,能夠簡單清楚的表達自己想要傳遞給幼兒的信息。比如伸出拇指就表示“真棒(good)”,拍手鼓掌可以表達“祝賀(applause)”,雙手放在臉頰邊表示“睡覺(go to bed) ”,用食指和中指做剪東西的手勢代表“剪刀(scissors)”等等。3、身勢語。身勢語言主要指人的站、坐的姿勢和腳步的動作語言。對于沒有任何語言背景的小班孩子來說,在剛剛浸入英語的時候,他們對英語的理解幾乎為零,教師利用身勢語言,身體力行的做示范,可以有效的幫助幼兒理解教師的英語輸入。比如老師在說I can jump/run的時候,就可以分別做出跳躍和跑步的動作。
總之,英語浸入式教學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第二語言教學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針對幼兒語言以及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水平,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這樣才可以有效的促進幼兒英語語言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 教育大辭典[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 孟 蕾. 小班英語浸入式教師的教學策略研究[D]. 西安:陜西師范大學, 2012.
【作者簡介】
劉雋,女,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碩士在讀,主要從事學前教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