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垚立 賀京同

摘要:文章利用中美1995年-2011年的投入產出數據,對兩國的16個工業行業在效率和技術兩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繼而通過投入產出技術分析了我國工業由于技術、效率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與美國的產出差距,而這部分差距正是我國通過供給側改革可提升的空間。研究結果顯示通過供給側改革,我國大部分工業行業都能獲得顯著的提升,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是我國工業的發展途徑。
關鍵詞:投入產出技術;赫芬達爾指數;增加值率
一、 引言
金融危機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一直以來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需拉動、勞動力成本低、后發性技術引進等最重要因素都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從主要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廉價勞動力的粗放型規模擴大增長轉型到依賴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上來?;谖覈壳斑@種經濟狀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了推進供給側改革,這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主動選擇?!肮┙o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具體方法包括推進創新、提升技術效率水平、實施產業結構優化戰略等。
經濟學認為經濟增長有三個源泉,分別是資本積累、勞動力增加和技術進步,這其中技術進步又是長期中經濟增長的唯一動力,依靠要素投資增加無法實現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那么伴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逐步進入“新常態”,通過產出效率提高和技術技術進步推進經濟增長必然逐步替代以規模擴張為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一直以來工業都是我國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工業能源消耗嚴重,環境負荷大等問題越來越突出,而且隨著近期產能過剩、僵尸企業等問題的爆發,對我國工業行業進行升級改造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直面的問題。經濟學對“產業升級”問題的關注由來已久,對于產業升級的論述甚至可以追述到17世紀威廉·配第,關于工農業分工的論述。但是雖然關于“產業升級”論述眾多,卻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確切、系統的理論定義,比如波特(Porter,1990)就從比較宏觀的層面定義產業升級為“資本相對于勞動力和其他資源秉賦更加充裕的時候,國家在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發展比較優勢”。而普恩(Poon,2004)則在企業層面定義產業升級為“制造商從產業勞動密集型向生產高價值的資本或技術密集型產品轉換的過程”。韓紅麗和劉曉君(2011)認為現有關于產業升級的研究可以從管理學和經濟學兩個角度,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進行歸納總結。
不過一般認識上的產業升級可以表述為“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的提高。其中產業結構的改善表現為產業的協調發展和結構的提升;產業素質的提高表現為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產品質量的提高。”于是我們可以認為現階段我們所面臨的產業升級任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分別是產業結構的改善與產業素質的提升。其中產業素質的提升又主要可以概括為產業層面或者企業層面的技術進步和效率改善,而產業結構的改善則是整個宏觀層面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分布調整。
那么對于我國工業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就主要是通過結構調整和素質提升來達到的。因此本文從提升生產技術和提高行業效率入手,在對比中美工業生產行業的基礎上,分析通過效率提升和技術進步能夠給我國工業行業帶來的提升空間,并在此基礎上對工業內部的行業分布調節進行探索和判斷。
二、 中美工業行業素質對比分析
首先我們要對整個中美三次產業結構進行一個宏觀的對比研究,1995年~2011年間我國三次產業都有了非常大幅度的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長169%,第二產業增長426%,第三產業增長600%,而相較之下美國三次產業則分別增長28%,20%和54%,我國增長幅度明顯大于美國。中美兩國三次產業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都發生增長幅度下降的情況。我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則高于美國,第二產則快速上升并在2010年時產值達到幾乎與美國持平,但我國第三產業產值則遠遠落后于美國。在1995年~2011年十余年的經濟發展中,美國三次產業占比基本穩定,其中第一產業基本維持在1%左右,第二產業占比略有下降,從22%下降到18%,第三產業占比則從75左右上升到79%左右。而在這十五年的發展中我國的三次產業占比則有了明顯的變化,其中第一產業占比從20%下降到了10%,第二產業則維持在47%左右,第三產業占比則從32%上升到了43%,這說明第三產業的正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第二產業則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核心動力。并且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知,在第二產業中我國的工業特別是重工業一直占有重要比例,于是工業行業的升級改造必然是未來我國經濟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目標和任務。
基于上文的分析供給側改革對于工業行業的促進必然表現為結構調整、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而在進行行業結構分布調整之前,我們必須首先明晰我國工業各行業的效率情況和技術狀態。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將我國的工業行業情況與發達國家進行對比,進而獲得我國工業各行業發展現狀的真實定位。
我們可以利用工業增加值率變量來有效的衡量工業行業素質要求中的效率部分(沈利生和王恒,2006)。于是我們通過計算中美兩國工業行業增加值率,可以發現美國總體工業增加值率雖然有所波動,但是都能基本保持穩定,并且穩中有升。1995年~2011年間總體工業行業增加值率從35%上升到38%,并且我們可以發現,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的工業增加值率有一個比較明顯的提升,這說明在金融危機之后,在以金融行業為主的服務業受到較為嚴重的沖擊之后,美國對實體經濟進行了相應的改善和調整。并且相應起到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而我國的總體工業行業增加值率則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比較顯著的下滑,1995年~2011年間我國總體工業增加值率從28%下降到了22%。特別是2002年~2007年之間,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率下降幅度較大,下降趨勢明顯。在2008年之后工業增加值率開始趨于平穩。通過對比中美工業增加值率可知,我國工業行業的效率不僅明顯低于世界先進水平,而且還有下降的趨勢。通過時間變化趨勢可以認為,對外開放,我國以低端加工業為主的方式進入世界產業鏈造成了工業增加值率的下降,而增加值率一直沒有上升趨勢則說明,一方面說明我國的工業仍然處于較為低端的水平,產品附加值低,另一方面也昭示了我國工業的粗放式增長,如果這樣的增長持續下去,必然會對我國的資源環境造成嚴重的傷害。現階段我們必須開始著手改善這種低增加值率的狀態,通過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產業升級,提高我國工業效率并達到長期可持續促進經濟增長的目的。
具體分析我國工業中的各個行業可以發現,我國在采掘業、紡織業、皮革制品、木材加工、造紙印刷、化學產品制造、橡膠塑料制品、金屬和金屬制品等11個行業中與美國有巨大的效率差距,且差距在10%以上。特別是皮革制品制造業、機械制造業、電器制造業和電力、水、燃氣供應業上,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率分別是19.7%、23.1%、16.1%和28.3%而美國相應行業的工業增加值率分別是37.6%、52.9%、43.6%和70.9%,效率差距之大令人震驚。這說明在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是我國工業行業仍主要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低端水平,產業附加值較低,效率水平差,通過供給側改革一方面推動產業升級,促進我國先進水平的工業行業發展,降低效率低下和能源消耗嚴重的行業規模,另一方面著重提高行業產品素質,提高工業生產水平,必然能夠給我國工業行業效率帶來很大的提升。
在工業具體行業分析中,中美兩國在紡織業、木材加工業、非金屬制造業、金屬和金屬制品業以及電氣制造業上產品技術復雜度差別最為巨大,我國以上行業的技術復雜度指數分別為0.495、0.773、0.535、0.778和0.620;而美國對應行業的技術復雜度指數分別為0.874、0.850、0.786、0.852和0.909,中美兩國在這些行業中的技術差距足以說明兩國這些行業的產品具有很大的差異,簡單的擴大產出規模并不能彌補產品中所存在的差異。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工業技術進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通過供給側改革推動技術進步不僅可以促進我國工業行業的進一步增長,而且技術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我國工業行業在價值鏈中的水平,提升產品質量,進一步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需求水平。因此,通過供給側改革提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工業行業增長。
三、 供給側改革提升空間研究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已經可以明顯的看到我國工業行業在效率與技術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那么結合效率與技術的差距的研究,利用投入產出技術我們可以進一步在控制行業產出規模的情況下求得由效率和技術不同造成的產出差距,也可以在排除效率差異的情況下求出由中美兩國工業行業的規模不同造成的產出差距。而由效率和技術造成的產出素質差距即為未來我國供給側改革可以給工業各行業帶來的提升空間。
根據我們獲得的中美投入產出數據,從工業總體規模來看,2011年美國工業總產值為23 829億美元,而中國的工業總產值為29 190億美元,我國工業產出增加值總量已經超越美國。進而通過投入產出表的計算方法,我們可以比較美中兩國工業分行業的規模水平差距。比較結果顯示我國現階段工業行業在總體規模上已經超越了美國,所以繼續增大投資靠規模擴大已經很難保持工業持續增長了。在具體行業方面,我國在紡織業、化學產品制造、其他非金屬產品制造、金屬和金屬制品、機械制造和電氣制造行業中,規模已經大大超越美國,我國對美國的在這些行業的規模產出超越量分別為5 042、3 933、3 929、8 476、3 728和10 406億美元。而在食品制造、造紙、煉焦和核工業、交通工具制造和其他制造業中,我國與美國還有一定的差距,產出差距量分別為778、1 246、3 711、863和724億美元。
而在行業素質方面,美中兩國16個工業行業中,11個行業的產出素質差距為正,說明我國工業素質還是與美國有一定的差距。具體行業方面,在紡織業、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和金屬制品制造業、機械制造業、電氣制造和電力、水、燃氣供應業中,我國與美國的行業素質差距較大,在控制規模的情況下由于行業效率和技術的差距使得我國與美國的行業產出差距分別為3 680、4 037、6 953、3 258、10 896和3 665億美元。可見通過供給側改革進行效率提高和技術進步,我們的工業行業仍有巨大的進步空間。而我國在造紙、煉焦和核工業、交通工具制造業以及其他制造業方面的行業素質已經基本達到美國水平。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綜合考慮現有工業行業產出規模和各行業的技術水平及效率水平進行工業行業分布調整。
更進一步通過研究對比數據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工業行業中很多規模超越美國的行業卻往往在技術、效率等行業素質方面與美國有較大差距。比如,紡織業業、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和金屬制品制造業、機械制造業、電氣制造業等。這正說明了一方面我國前期的經濟發展是規模擴大型的粗放式經濟發展,資源消耗量大,并且主要依賴于低勞動成本的價格優勢發展較為低端的加工業,行業產出附加值較低,生產技術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我國目前工業處于整個全球產業鏈的底端,比如電氣制造業等行業中,雖然我國進行大規模生產,但是更大的附加值被高端設計和專利壟斷的上層企業攫取,導致我國工業發展水平很難產生突破。為此我國在工業方面具有巨大的供給端改革空間,通過供給端改革,進行技術突破、效率提升和結構調整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國工業實力,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也可通過產出增加值率的提升改善我國勞動分配狀況,從而真正提高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 研究結論、政策建議及展望
本文通過工業增加值率和技術復雜度的對比,發現我國與美國工業行業之間在效率與技術層面仍具有較大差距,進而通過中間投入系數的總和與分布情況,利用投入產出技術測度了在美國的產業素質情況下我國的產出提升空間。結論顯示,我國工業在規模上已經超過美國,但是不論是整體工業素質還是各行業的效率與技術水平,都與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因此在提升產業素質的情況下我國工業仍然具有可觀的增長空間。并且通過時間序列的分析,在2003年我國加入WTO之后,隨著我國工業進入世界工業產業鏈,在可觀實際上造成了我國低端加工業的大規模發展,工業產出效率出現了下降;而且雖然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具有一定的后發優勢,但是多年以來我國的產品技術復雜度并沒有顯著的提升,這說明我國前階段的經濟發展固化了我國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這也可以有效解釋現階段我國大部分民眾掀起出國購物狂潮的現象,這正是因為我國現階段國內產品在技術含量和品牌效應等方面都難以滿足現階段的消費需求,只有真正的產業升級才能夠逐步扭轉我國現階段供需不匹配的現狀。
本文證明通過供給側改革帶來技術與效率的提升是現階段我國經濟增長的有效措施。在結構調整過程中,我國需制約過大規模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并推動規模不足的工業行業均衡進步;另一方面,工業行業生產調整升級過程中,必須注意對我國現階段高效率、高技術復雜度行業的的推動。本文證明現階段在工業整體發展的過程中,通過產業素質升級能夠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帶來充足的活力。在未來的發展中,我們要發揮市場調節資源的作用,理順價格體系,放松行政束縛,提高生產效率,鼓勵自主創新,提高勞動力水平,通過向產業鏈更高端的進步來提高我國的工業增加值率,提高技術水平和全要素生產率。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經濟在未來健康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在未來進一步的可以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進行研究,我國三次產業比例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那么第三產業與第一、第二產業之間的效率比較如何,以及我國三次產業分別與發達國家在效率和技術上有怎樣的差距都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韓紅麗,劉曉君.產業升級再解構:由三個角度觀照[J].改革,2011,(1):47-52.
[2]安苑,王珺.財政行為波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了嗎?——基于產業技術復雜度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2, (9):19-35.
[3] 沈利生,王恒.增加值率下降意味著什么[J].經濟研究,2006,(3):59-66.
[4] 劉瑞翔,安同良.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與轉換展望——基于最終需求角度的分析[J].經濟研究, 2011,(7):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