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賽衛
摘要:區域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區域差距依然過大的背景下,從理論上了解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文章以新經濟地理模型為理論基礎來解釋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增長與區域差異的變化規律。
關鍵詞:新經濟地理;經濟一體化;區域差距
一、 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的增長。1978年~2010年,中國取得了年均9.89%的增長速度,成為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然而,隨著經濟體量的持續變大,一些新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經濟增速放緩,區域差距擴大等。(1)經濟增速放緩。從2010年以后,除2011年以較高9.5%的增長以外,其他年份均小于8%,2012年~2014年經濟增長分別為7.7%,7.7%和7.3%。(2)區域差距依然巨大。從2014年的GDP總量上來看,國內生產總值第一的廣東省為6.78萬億元人民幣,而西藏僅為920.83億人民幣。從人均GDP來看,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天津,北京和上海,排名最后三位的分別為云南、貴州和甘肅,其中排名第一的天津為105 231元,而排名最后的甘肅為26 433元,兩者相差3.98倍!在中國經濟的“新常態”下,中國政府通過“對內深化改革,積極進行區域經濟一體化,對外加大開發力度,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其目的就是使得中國經濟在時間維度上維持穩定增長,在空間維度上形成合理的分布。因此,從理論上理解區域經濟一體化對經濟增長、區域差距的影響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本質上來,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過程就是微觀主體的區位選擇問題。因此需要關心的是,當區域一體化政策實施后,經濟活動的主體將會如何選擇自己的區位?經濟活動不同的空間分布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與經濟增長相生相伴的區域差距又是如何變化的?對這些問題回答的好壞是政府在區域一體化進程中能否制定合理的區域政策,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而新經濟地理學(New Economic Geography,NEG)是一門解釋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理論,以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為切入點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將會有助于我們更好的了解經濟活動的空間變化規律。因此,本文論述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1)闡述新經濟地理框架下主要模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關系的研究;(2)新經濟地理對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解釋;(3)總結和建議。
二、 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的關系:基于新經濟地理模型
1. 靜態模型。最初的新經濟地理模型旨在解釋區域一體化發生后,經濟活動在空間變化規律以及由產業分布的變化而導致的區域差距,其現實背景就是歐盟的產生。Krugman和Venables(1990)最初的模型就是解釋當區域一體化發生后,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產業是如何在空間上進行變動的。模型中企業的區位分布是由聚集力(Agglomeration Forces)和分散力(Disperse Forces)的相對大小來決定。模型中的作用力主要表現為三種:市場接近效應、價格指數效應和市場擁擠效應。聚集力主要體現在市場接近效應和價格指數效應,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工業企業傾向于選擇市場規模大的發達地區,因為這樣可以實現自身的規模經濟,同時生產接近大市場還能節省運輸成本;另外,在企業集中的地區其生活成本也低,因為企業數量多的區域生產的工業種類和數量自然就多,需要從外地輸入的產品種類和數量就少,從而承擔的運輸成本就小,于是產品價格相對便宜。市場接近效應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定位于大市場,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一個地區集中時,這個地區的價格指數又進一步下降,從而使得更多的制造業人口遷移到本地區。而分散力主要體現在由市場擁擠效應。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方面,企業較多的地區競爭更加激烈,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為獲得生產要素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降低企業的利潤,進而促使其轉移至邊緣地區以降低生產要素價格。區域一體化化程度(模型中的運輸成本和交易成本)對于聚集力和分散力的大小至關重要。當區域一體化程度比較低時,經濟系統的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各地區的經濟活動保持對稱分布狀態。隨著一體化程度的提高,聚集力和分散力都開始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得更快,這樣就存在當一體化程度達到某一臨界水平時,聚集力大于分散力,進而導致經濟活動的聚集。
從區域一體化不斷深化對過程來看,由于在靜態模型中,生產要素都是事先給定的,因此在長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模型中沒有明確表示經濟增長的變量,模型中經濟一體化程度(由運輸成本下降導致的商品市場一體化程度的提高)、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的變化過程具體如下:由于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運輸成本下降),聚集力和分散力都發生下降,但分散力不聚集力下降的更快,這就存在運輸成本的某個臨界點,當運輸成本低于突破點時,聚集力大于分散力,產業的聚集過程開始,工業企業逐步流向另一個地區,兩個地區工業企業數量也就不再相等,最終形成核心-邊緣結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對兩個地區來說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以企業數量和實際工資來衡量經濟增長的話,(從整體和局部來進行分析)核心區域會隨著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出現經濟增長(企業數量增加),同時核心區的實際工資也會提高,實際工資的提高主要通過兩個途徑:一是由于運輸成本的下降,消費其他地區的產品的價格下降而導致的實際收入的提高;另一個是由于核心區企業數量的增加,消費者消費其他地區產品的種類減少而導致的價格指數下降,從而使得實際工資提高。而邊緣區則會發生經濟衰退(企業數量減少),同時由于消費外地產品數量的增加,實際收入將會下降。在這個經濟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區域差距的變化,在運輸成本從無窮大降低到零的過程中,兩地區消費者的實際收入差距會呈現出現增加后減少的倒U趨勢。這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倒U結論一致,這說明在政府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來發展經濟過程中,必然會導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且在較長的一段時期內,先富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會不斷擴大,只有在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時,全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也會不斷縮小。這個模型本質上解釋的是初始有差異的兩個地區進行一體化過程中,經濟活動進行區位選擇的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地區收入差距的變化規律。但模型沒有說明是什么因素造成了兩個地區初始的差異?隨后Krugman(1991a)修改的假設說明了在即使在兩個區域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也能最終出現經濟活動集聚的狀態。其作用機制就是勞動力流動而形成的自我強化的作用效用。此后,不同的學者基于不同的現實條件對模型進行修改,如把制造業工人的流動改為實物資本的流動就形成了自由資本模型(Footloose Capital Model,FC模型)以及把制造業工人修改為自由企業家就形成了自由企業家模型(Footloose Entrepreneur Model,FE模型)。從本質上來說,靜態模型的修改并沒有改變區域經濟一體化影響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的結論,即在區域一體化過程中區域差距先增加后減小的倒U的變化規律,完全一體化后,區域之間不存在永久性差異。
2. 動態模型。從本質上來說,靜態模型的經濟增長只能通過價格指數的下降來體現,而非真正意義上的GDP的增長,因此在隨后的發展中模型中增加的動態模塊,由Baldwin(1999)提出來的資本創造模型(Constructed Capital Model,CC模型),與CP模型不同的是,CC模型中生產要素的存量沒有提前給定,其經濟增長是通過資本的折舊和創造來反映的。模型中引入了資本形成和資本折舊這兩個新的變量。創造新資本的條件是資本價值大于等于資本創造成本,其中資本價值的確定是由資本長期收益流的現值來確定。只要資本價值大于創造成本,新資本就會不斷會被創造出來,在長期,資本的價值與創造成本相等時,資本存量不再增加,經濟增長也就停止了。對于初始條件相同的兩個區域,貿易成本在一定范圍內,經濟活動是對稱分布的。只有當貿易成本下降到足夠低的時候,其中一個區域獲取初始優勢,對稱均衡將會被打破。在一段時間變化后,所有的工業企業將會集聚到一個區域。同樣,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增長地區獲益,而蕭條地區受損。平均價格指數下降,全國實際收入將會上升。如果初始區域規模不相等,這個轉變過程會更快,盡管局部均衡也可能發生。
顯然,在CC模型中,經濟增長和區域差距是相互作用的:區域差距具有增長效應(區域差距的擴大,區域增長率將會提高)以及在區域差距擴大過程中,發達地區變為增長極,而另一個地區則淪為塌陷極。這樣,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不同的是,發達區域將會比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更快,這與Myrdal(1957)的循環累積的概念是一致的。然而,一旦經濟活動全部聚集到一個區域,那么經濟增長將會停止。但此時,如果一體化繼續推進,邊緣地區的實際收入將會由于進口價格的下降而得以提高。這也意味著全國實際收入的提高。但與靜態不行不同的是,即使區域間完全一體化后,兩個地區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即存在永久性的收入差異。從長期來看,如果貿易成本不變,則區域差距的程度不會對經濟增長形成影響。在CC模型提出后,不同學者對資本創造的過程進行了修改微觀機制的描述,形成了全域溢出模型(Global Spillover Model,GS模型)和局部溢出模型(Local Spillover Model,LS模型)。模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含義也更為豐富,不僅有商品一體化程度的變化,也有知識溢出程度的變化。從經濟增長方面來說,LS模型的典型特征為經濟增長受到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的影響。其決定變量就是兩個維度的一體化程度。當經濟系統處于分散狀態時,如果知識溢出程度很低,則創新成本很大,因此經濟增長率低,但隨著貿易自由度的提高,企業開始慢慢集聚,當所有產業集聚到一個區域的時候,其區域內的溢出程度會非常高,因此創新成本會大大減小,從而提高資本增長率。這就告訴我們在區域間知識溢出程度很低(如通信技術落后等)時,可以通過經濟集聚來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使得經濟進入 “快車道”。從區域差距方面來說,LS模型中不同的區域一體化路徑對區域差距的影響也不一樣。如果一體化中僅僅降低交易成本(如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減小市場分割等),那么最終會促使經濟發生核心邊緣結構,經濟會完全集聚到一個地區,從而加大區域差距;但如果同時降低交易成本和知識溢出成本,這樣就可以避免經濟的完全集聚。實際上,擴大知識溢出政策可以導致經濟活動的分散。如當經濟需同中貿易自由度和知識溢出系數都為中等水平的時候,如果區域一體化中等貿易自由度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知識溢出水平就可以把經濟系統從核心邊緣結構轉變為對稱結構,從而減小區域差距,當然這個過程中也會降低經濟增長率。因此,從區域一體化過程來看,政府的政策其實是在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中權衡。如果形成核心邊緣結構,則區域間存在永久性差距,且核心地區的福利高于邊緣地區。但從時間維度上來看,邊緣地區與一體化化之前相比福利是否提高,其不僅取決于一體化程度的大小,而且還取決于消費者制造業支出份額的大小。隨著一體化的與此同時在最新的新經濟地理研究中,更多的是從企業和勞動力異質性方面來進行解釋經濟活動的空間差異以及由此帶來的經濟增長和區域差距的關系(Okubo et al.,2010;Fallah et al.,2011),這種異質性之間互相作用關系(異質性的企業和異質性的勞動是在空間上匹配問題)將是新經濟地理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三、 NEG模型對中國區域經濟增長、區域差距的解釋
1978年以來,中國通過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手段,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從理論上來說,這兩項政策分別對應著國內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提高和國際一體化程度的提高。按照新經濟地理模型的預測,在一體化過程中,具被更好的市場可達性(Market Access)的沿海地區將會聚集更多的產業,因此沿海地區也會得到更強勁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從制造業的分布來看,陳秀山和許瑛(2008)研究表明,中國29個制造業行業中僅有9個行業存在擴散效應,1996年~2005年中國工業化過程中,制造業的空間結構整體表現出核心-邊緣分化過程。從沿海—內陸的經濟活動分布來看,根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2009》,中國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正如模型所預測的那樣,內陸和沿海地區已經形成了明顯的核心邊緣結構。中國經濟通過空間集聚實現了快速增長,1978年~2007年的三十年時間里,中國GDP的年均增長率高達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經濟的平均增長率3.0%的速度,創造了令人關注的中國模式。
這種空間非均衡的經濟發展也使得區域發展差距被不斷的擴大。按照不同的尺度空間,這種差距可以分為沿海與內陸之間的差距,東部、中部和西部之間的差距、城鄉之間的差距。從2014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的數據來看,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別為廣東、江蘇和山東,全部為東部沿海城市,而排名最后的四個省份分別為寧夏,青海和西藏,都是來自于西部大省份,其中排名第一的廣東省GDP是排名最后的西藏的73.64倍。從總體上看,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基本上符合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的預測,即隨著在工業化初期,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進和地區間基礎設施的改善,區域間的差距并沒有縮小,反而促使經濟活動向東部沿海地區的進一步集中。當地區間的運輸成本從高到低,運輸成本與產業聚集之間確實存在著“倒U型”關系,隨著運輸成本由高到低, 經濟出現分散到集聚、再擴散的過程。根據文玫(2004)的研究顯示:在1993年~1994年中國工業依然位于倒U型曲線的左方,即這段時間區域發展差距是單向擴大的,隨著交易和運輸費用的進一步下降可能會促進制造業在地域上進一步聚集。當把時間維度加長后,區域差距的變化就體現出模型所預測的那樣呈現倒U變化的規律。徐召元和李善同(2006)的研究表明,區域差距在20世紀90年代呈擴大趨勢,2000年~2004年區域差距擴大有所減緩,而2004年收入擴大趨勢開始明顯減小,2004年也是大部分學者認同的區域差距變化的拐點。因此,新經濟地理模型對中國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經濟增長以及收入差距的變化有著很好的解釋力。
四、 結論和建議
本文從新經濟地理的理論出發,回顧了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這一對變量的變化。在現有的理論中,隨著區域一體化推進,空間經濟過程的變化是非單調的,這直接影響了區域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的變化。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運輸成本的不斷下降),經濟活動的分布規律是分散—集聚—再分散的過程。經濟增長與區域差距也隨著經濟活動不同的空間分布而發生“倒U型”的變化規律。這種規律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好的解釋力,但隨著一體化程度進一步的推進,政府應該更加注重一體化手段的多元化。按照新經濟地理動態模型的預測,貿易一體化和知識程度一體化都會引起經濟活動空間分布的變化,不同的是前者的提高傾向于使經濟活動的集聚,而后者的提高會使得經濟活動分散。而通過貿易一體化使得經濟起飛后,區域一體化程度的深化會改善欠發達地區福利水平,如果這個時候采取加大貿易壁壘或市場分割的手段來進行干涉的話,反而不會提高欠發達地區福利。此外,在深化一體化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從提高貿易一體化轉移到提高要素流動和提高知識溢出一體化層面上來,以保證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希偉,陶永亮.經濟集聚與區域協調[J].世界經濟文匯,2011,(32).
[2] 許召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2006,(7):106-116.
[3] 文玫.中國工業在區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經濟研究,2004,(2):84-94.
[4] 陳秀山,徐瑛.中國制造業空間結構變動及其對區域分工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8,(10):104-116.
[5] Okubo T.,Picard P.and Thisse J.,The spatial selection of heterogeneous firms.Journal of Intenational Economics,2010,(82):230- 237.
[6] Gill,I.S.and C.-C.Goh.Scale Economies and Cites.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2010,25(2):235-262.
[7] 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