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論界曾呼吁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不僅要引入更多的民間資本,也要將經營性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然而回顧發達國家發展歷程,不難發現,私有制范式下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踐也是在不斷“避短”中前行,非“避短”性的改革會將任何事物推向危險。文章從私有化產權理論與實踐入手,重新辨析了科斯定律,并基于此研究了中國國有企業的定位和不可替代性等問題。研究發現,與傳統科斯定律不同,交易費用的降低并不是企業的終結,反而會約束企業降低管理費用以保持規模優勢,與此同時,誘致性創新或制度變遷的不足也要求企業具有壟斷優勢從而回收正外部性。為保持交易費用降低引致管理費用降低的相互促進態勢,避免企業對價格的操控,有必要引入代表更廣泛利益群體的國有企業參與定價競爭,以解決壟斷價格誘致的市場失靈和政府強制性價格規制行為造成的價格扭曲等問題。
關鍵詞:科斯定律;制度變遷;國有企業
一、 引言
國有經濟進退的理論爭議持續已久,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未有定論。然而在國外,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華盛頓共識”,在全世界轉型國家中極力推行私有化。在國內也得到了大量經濟學者的支持。在此背景下,2015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主線被確定為“把國有企業打造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引領力”,采用分類型多方式推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等方法,推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在中央精神明確的情況下,有必要從理論的角度探尋國有企業的定位、重要意義以及難以替代的理論基礎。本文從私有化產權理論與實踐入手,探尋國有企業的定位和難以替代性等問題,作為發展壯大國有企業而非簡單私有化的理論基礎。
二、 西化思維范式內的國有經濟與國有企業
中國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重要組成和主要體現形式,國有企業為彌補市場失靈,替代由于規模經濟催生的自然壟斷行業的私人壟斷,保障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目標做出了重要的貢獻??v觀美、英、法、德、日等資本主義強國的國有經濟變遷,國有企業都體現了重要的角色(李俊江等,2010;胡岳岷,2005;邱力生,1998;潘華實,1999)。雖然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一股更大的“私有化”浪潮,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民營經濟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李華,2001),但是總地來說,國有企業的存在不分國界和社會制度,國有企業的發展僅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被執政者和意識形態左右著。從20世紀初全球經濟危機到二戰經濟復蘇再到21世紀初的次貸危機,在經濟危機發生的情況下,國有經濟都是不可或缺的,體現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自由主義學者普遍認為,在公有制產權下,由于權利的行使是由國家所選擇的代理人完成,作為權力的實際使用者,存在激勵約束不當等一系列問題,國家要對這些權力的實際使用者進行充分監察的費用又極其高昂,再加上行使國家權力的代理人往往為了追求其政治利益而偏離利潤最大化動機,所有公有制企業或國有企業的低效率難以避免,與此同時,在私有制產權情況下,所有者與決策者是同一主體,在做出企業決策時,統一的所有者和決策者會考慮未來的收益和成本傾向,并選擇他認為能使他的私有權利的現期價值最大化的方式,以此為依據做出資源配置決策和安排,必然產生符合利益最大化的高績效;并且公有制產權和國有企業產生的低效可能還不止于此,根據普遍認同的經驗,政府對經濟的直接干預會導致市場秩序的紊亂,新自由主義學者對國有企業的厭惡不只來自于激勵不足和效率低下等經濟學視角,更來自于與公有制企業相伴隨的對公有制和民主自由的擔憂的社會學視角(哈耶克,1997)。但是不論如何,國有企業廣泛存在于各類社會制度的各個國家,隨著規模效應和企業的不斷擴大,委托代理等兩權分離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發展,對于與公有制企業相伴隨的對公有制和民主自由的擔憂可能大于對公有制產權和國有企業激勵不足和效率低下的擔憂。借鑒各國企業發展經驗,國有企業的激勵不足和效率低下正是改革的重點和方向。
Ernst Ulrich van Weizsacker、Oran R. Young等(2006)指出,縱觀全球經濟發展史,雖然私有化對經濟增長產生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不少消極的結果。私有化過程也有徹底失敗的例子,成敗參半的案例也廣泛存在。在一些私有化改革案例中,收益遠低于成本……公有制和國有企業壟斷被私人壟斷所取代,而私人壟斷甚至在消費者管理方面遠不及公有制和國有企業進行……有時私營壟斷者采用不合理的價格卻得以實現并延續……競爭不充分的私人壟斷和“摘櫻桃”現象竟然被保護,貧困人口和弱勢群體被邊緣化……在放松管制的背景下私有制會為公司從事各種欺詐性做法創造條件……私有化有也確實隱含著更高代價的競爭,并且與理論相悖,在德國私人家庭強制性火災保險案例中,競爭竟然給消費者帶來了更高的價格……雖然在私有制和公有制之間畫一條顯著的界限可以使經濟理論看似更加科學,并且經濟分析更加容易,但是極端的私有化和極端的公有制同樣危險。經濟學理論界面臨哪怕是公有制和私有制的非此即彼,在現實實踐中,對公有制和私有制給予明顯具有偏好的評價也是有待商榷的,公有制的國有企業和私有制的私營企業在控股決策和融資模式方面具有同樣多的選擇。這在經濟發展史上有跡可循,1602年成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1799年成立的俄美毛皮公司都是極其成功的高效國有企業的代表。案例的存在也符合新自由主義學派的海洋法系評判標準。并且私有化本身不是一個終點,私有化僅僅是提高效率的手段,私有制并不是消滅公有制的借口。Ernst Ulrich van Weizsacker、Oran R. Young等人主張對私有化的局限有一個更加全面和系統的認識,而不應該無條件的擁護私有制并且無條件的否定公有制。在中國多種所有制改革和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私有化的引入是為了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而非徹底否定公有制和國有企業。2015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也更加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發展壯大國有企業,讓國有企業融入市場競爭環境,所有制改革和市場化只是手段,用所有制改革和市場化作為目的去排斥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存在的結果是本末倒置,與此同時需要明確,用市場化不足批評不公平的競爭是合理的,然而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要對多種所有制和市場化提供制度保護,過程保障重于結果導向。并且在批評公有制和國有企業效率低下引致國民經濟整體效率低下的論述中,也會過分的夸大了機會成本,脫離實際狀況去追求理想中完美市場,不如務實地做好改革的任務,這也是正確理解私有制,科學系統的把握市場化的前提。
三、 強制性制度變遷與社會主義國有企業功能定位
繼Ronald H. Coase開創性的提出交易費用范式以來,交易費用成為了分析經濟科學的重要方法之一。經濟學分析的邏輯基礎必須從“完美市場”的新古典環境變為更加符合現實情況的真實環境。在現實環境中,人只能夠認識到有限的信息,并且并不具備無限的信息處理能力,信息不對稱、不完全合同、不確定性(風險)和機會主義行為都廣泛存在著。經濟決策和市場行為這一過程都十分復雜,以交易費用和有限理性為特征的新制度理論體系就是建立在比新古典理論所預言的理想環境更現實的環境基礎之上(艾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1998)。
在新制度經濟學的邏輯框架內,制度、習俗等制度安排可以通過降低交易費用提升價格機制的運行效率,并且隨著市場和交易的發展,制度也會出現相應的變遷。從生活經驗和實踐出發,制度不會一成不變,制度作為上層建筑,要受到物質基礎的左右,制度的變遷可以歸納為怎樣的制度更有利于效率,能產生效率改進,即誘致性制度變遷。誘致性制度變遷是指,現行的制度安排的變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創造,由個人或一個特定群體,在響應獲利機會時自發倡導、組織和實行(林毅夫,2004)。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發生會在原有制度無法提供相應的獲利機會,而新制度可以提供的情況下被誘導發生,因此被命名為誘致性制度變遷。促使誘致性制度變遷的始作俑者應當是制度變遷的實際獲利者,或獲利最多的人(或群體)和預期獲利最多的人(或群體)。而對于效率的改進,就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帕累托改進,即最優改進,也就是無人變壞改進;另一種是卡爾多-??怂垢倪M,即有人被損害,但是推動效率改進方,可獲得的收益大于改變制度所要付出的對抗和妥協的成本。從成本收益的角度,帕累托改進雖然是極優的方式,然而卡爾多-??怂垢倪M是更加普遍的,那么成本收益就要符合制度變遷的始作俑者的私利考慮,這種私利考慮不僅要符合成本收益原則,更要附屬于市場經濟的強勢地位者。隨著網絡科技的不斷發展,高效的制度安排很容易被傳播和仿效,這種仿效是不需要初期風險和成本的,也就是說一個制度的創新的受益方很難被劃分的清楚,市場經濟的強勢地位者難以維持其強勢地位。在此過程中很難劃分收益與成本的具體承擔者和承擔多少,制度變遷更加有利于整個市場,而不是推動創新者。外部性的存在削弱了制度變遷推動者的收益但并未降低制度變遷所需的成本,這就使得誘致性制度變遷越來越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使用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手段提供創新制度供給。
總的來說,與林毅夫等人以政府推動強制性制度變遷彌補誘致性制度變遷的理論不同,以政府為主體推動強制性制度變遷提供創新政策供給,存在政府低效率和代理人權力難以控制等一系列問題,以財稅補貼等手段又會重回誘致性制度變遷成本收益難以量化的怪圈。綜上,在我國目前公有制和國有企業廣泛存在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國有企業作為彌補誘致性制度變遷的不足。徐傳諶、艾德洲(2012)指出,為避免政府過多的干預市場,直接參與市場行為,政府應該作為政策的設計者和監督者并且應該進入信息流轉環節,以便于政策制定者也能夠保持良好的應變性。
四、 科斯定律改進視角下國有企業的難以替代性
回顧Ronald H. Coase《企業的性質》,充分討論了科層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的安排方式,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為了利益的追求,企業產生了。回顧張五常《風險規避》,最有效率的選擇同樣要應對風險的不確定性,為解決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個人會放棄自己預期中利潤的不確定性,而選擇被組織,被組織方式和合同多種多樣,合同會包含預期和談判,資源也從作為商品的產出品配置到內部的生產資料配置(張五常,2004)。歸納以上分析,在交易費用不為零的情況下,人們在有限理性可預期的范圍內會選擇相對安穩或是相對風險,對應著被組織或市場。本文得到下面等式:收益(被組織)=價格-管理費用;收益(市場效率)=價格-交易費用。當兩種模式的價格相同時,如果交易費用低于管理費用,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比被組織更有效;如果交易費用高于管理費用,采用被組織比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更有效。降低交易費用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迫使管理費用降低,從而提高企業運行效率。當交易費用為零時,被組織將無利可圖,任何被組織的形態都會消失,這與Ronald H. Coase的分析相一致,然而當被組織可以影響價格時,只要收益(被組織)高于收益(市場效率),被組織將依然存在,這超越了Ronald H. Coase的分析框架。
在本文的分析框架下,降低交易費用不僅是市場效率的提升問題,也會約束企圖不算壯大的企業,獲得更高地壟斷價格或降低管理費用。在此博弈框架下,如果政府能夠適度的控制壟斷價格并降低交易費用,企業的管理效率就必須得到提升。當交易費用為零時,談判、討價還價等已不需要成本,信息是完全的,這時交易等同于在瞬間完成,沒有價格的指引供求也能得到完美表達,市場并不需要價格,市場得到了真正的解放,這又與共產主義的理想十分相似。與此同時,哪怕價格不存在了,被組織所獲得的定價權也會使得被組織形式被保持,交易無法達到完全平等。只要人還有自利心的驅使,并且壟斷定價權不被打破,交易的平等就不會存在。因此,市場想要進入更高級的狀態,必須至少打破其中之一。綜上,根據科斯定律的博弈分析框架,可得到科斯第三定律,即不管初始產權如何界定,降低交易費用、打破壟斷與合謀,可以使得外部性能夠通過談判等手段被內部化從而得到解決,并且,迫使科層配置資源的成本下降,市場機制會使得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更優,市場效率與管理效率達到雙重提升。
在制度選擇方面。隨著交易費用的不斷降低,市場效率和管理效率都得以不斷提升,制度創新被復制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強制性制度變遷就更加重要。然而強制性變遷需要代表的群體更廣泛,甚至是全體才有可能在實現社會總體發展的情況下,收回盡量高的收益,政府天生就是制度變遷的必要參與者。然而政策失靈的克服只靠自身的反思、監督、改善,這無異于過度模糊了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因此,本文引入一個具有更廣泛代表性并且非政府性質的團體作為制度變遷的執行者和引領者,國有企業就是執行和引領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唯一選擇。總地來說,政府是制度變遷與激勵政策的設計者和監督者。在政策的制定者和激勵的監管者的角度,政府的應該提供完備信息,促進商品交易和商品信息更全面、更真實的表達,從而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費用。國有企業是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執行者。國有企業不應當被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所取代,反而應該在問題中不斷改革,發展壯大。
綜上,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推進,將現有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并不現實,唯有通過促進競爭、改革治理結構并創建良好制度氛圍、控制壟斷價格、降低交易費用才是符合實際情況并符合效率原則的。將國有企業定位于強制性制度變遷的執行者和引領者能夠為大量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同時存在提供理論依據,這是探索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
五、 結論
本文在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分析框架內,建立了管理費用和交易費用的博弈分析框架,管理收益和市場收益的等式有如下結論:降低交易費用、控制壟斷價格有益于降低管理費用和推動制度變遷。與傳統科斯定律和馬歇爾沖突都不同,交易費用的降低并不是企業的終結,反而會約束企業降低管理費用以保持規模優勢。代表絕大多數利益的國有企業參與價格競爭,既有利于解決壟斷價格誘致的市場失靈,也有利于規避政府強制性價格規制行為造成的價格扭曲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沖突并未得到解決,但是對于壟斷價格和管理費用的約束,也促使了企業效率的提升??偟貋碚f,私有制范式和相應的市場經濟理論也是在“避短”中不斷前行,將私有化范式以意識形態的方式傳播風險較高。國有企業不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抵御市場失靈和國際風險的保障。中國政府應當立足于實踐,包容并蓄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讓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融合的更充分,將國有企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 艾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新制度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 胡岳岷,任春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國有企業:一個演化視角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5,(7).
[4] 李華.發達國家對國有經濟管理的經驗借鑒[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1,(4).
[5] 李俊江,史本葉,侯蕾.外國國有企業改革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6] 潘華實.日本國有企業管理體制及其啟示[J].當代亞太,1999,(3).
[7] 邱力生.德國、法國對國有企業管理的評介與借鑒[J].經濟評論,1998,(1).
[8] R.H.科斯,A.A.阿爾欽.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 魏伯樂,奧蘭·揚,馬賽厄斯·芬格.私有化的局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 徐傳諶,艾德洲.新制度經濟學視角下的國有企業效率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2,(4).
[11] 唐成.國有資本運營模式比較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學位論文,2008.
[12] 徐晨光.國有企業董事會運行機制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學位論文,2005.
[13] 張涵.國有控股公司控制權配置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學位論文,2006.
[14] 李俊江,劉洋.新加坡與韓國國有企業改革及管理體制的比較[J].東北亞論壇,2003,(3).
[15] 葉飛文.對國有經濟戰略性改組的再認識[J].當代經濟研究,2002,(5).
[16] 李富忠.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理論基礎[J].生產力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