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杰 張申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與金融的快速融合,相關行業也呈現出野蠻生長的發展態勢,各類互聯網金融形態不斷涌現,作為互聯網金融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P2P將互聯網和金融創新進行了深度融合。我國P2P行業已經進入大規模爆發性增長期,作為對中國金融體制的創新性改革,P2P的發展壯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加快了金融創新的步伐。文章系統分析了我國P2P行業發展情況,并研究了P2P產品創新背景與邏輯,提出了產品創新建議,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關鍵詞:P2P;行業現狀;產品創新
一、 引言
伴隨著互聯網與金融的快速融合,P2P行業發展迅速,近年來,進入爆發性增長期。經過近8年的發展,P2P已經成為互聯網金融領域不可或缺的一員,其成長和發展速度另人驚嘆。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1月~5月,線上P2P平臺交易量達2 346.63億元,約為去年同期的4倍。預計到2015年年底,線上交易量將達人民幣8 000億元,加上線下業務,總體規模將突破萬億級別。
目前,國內的P2P市場仍處于發展早期階段??v觀市場上一些比較主流的平臺,無論是資產來源、風險保障措施,還是產品種類都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大多數平臺業務集中在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個人抵押貸款業務上,而個人主要抵押物又多以汽車和房產為主,同質化嚴重。P2P突破同質化的關鍵是市場細分,目前在資產端有很多細分的領域,有的P2P平臺只做融資租賃,有的只做大宗商品,整個P2P行業已經開始呈現細分趨勢。未來P2P行業將會朝著越來越細分化的方向發展。鐘勇(2014)提到利用互聯網金融同傳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業務結合,由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發揮品牌優勢,爭取網絡理財平臺的低成本資金,同時發揮資產管理公司的綜合金融服務優勢,爭取網絡貸款平臺上的優質中小企業客戶。許斌(2013)則從更大的范圍,對資產收益權的法律性質以及可轉讓條件進行了分析,提出其中隱含的各種法律風險,并給出實施建議,對在合法合規基礎上進行互聯網金融產品創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因此,本文在分析了P2P行業現狀的基礎上,探究了P2P行業競爭情況以及發展趨勢,研究了該行業的創新機遇與邏輯,提出了相應建議。
二、 國內P2P行業發展與競爭現狀
1. 國內P2P行業現狀。從2014年開始,P2P行業便進入飛速發展期,截至2015年7月底,我國P2P線上正常運營平臺數量上升至2 136家,累計問題平臺達到895家,正常運營平臺和問題平臺數量均出現了大幅增長。
從交易量來看,2015年1月~7月,我國線上P2P平臺累計交易量達到3 831億元。如果按此趨勢,預計全年交易將達到5 000億元。2015年上半年,國內交易量居前四位的省份,分別是廣東、北京、浙江、上海,累計交易量占據全國的81%,遠遠高于其后的省市。其中,廣東省以1 023億元的交易量位居首位;北京緊隨其后,上半年交易量達667.23億元。進入2015年以來,北京市P2P行業發展較快,該地區的平臺問題事件發生率較低,備受資本青睞,交易規模顯著增長,月均復合增長率達19.41%,高于廣東省的增長率11.51%。
從平臺收益率來看,2015年上半年,P2P平臺的總體平均收益率為14.78%,上半年的平均利率從1月的最高峰便不斷處于下降通道。截至2015年6月底,平臺平均收益率為14.17%??紤]到2015年央行進行了多次降準降息,形成了一個較為寬松的貨幣市場環境,以及國家進行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大方向將一直不變,P2P的總體綜合收益率還將會進一步下降。2015年上半年,主流P2P平臺綜合收益率區間為15%~20%,數量占比達33%,40%及以上收益率的平臺數量占比為3%,綜合收益率在15%以下的平臺數量占比為33%。高息平臺的數量比例持續降低,15%~20%區間的主流收益率優勢不斷擴大,15%以下綜合收益率的平臺占比增速較快。
從平臺借款期限來看,2015年上半年全行業的平均借款周期為6.74個月。從2015年上半年的走勢上看,借款平均期限基本上在6.6個月到7個月的區間內波動,走勢平穩。2015年上半年,借款期限在1到3個月區間的平臺數量占比達52%,可見民間借貸的短期特性尚未改變,但這一比例相對于去年有所減少。平臺的借款目前還是以短期借款為主,由于借款人無法承擔長時間的高利率和投資人對高流動性標的偏好的雙重原因,P2P產品同傳統金融機構較長期限的貸款形成了良好的互補。借款期限在12個月及以上的平臺占比為2%,較去年有所上升,這些平臺多是一些實力背景較強的平臺,借款標的金額一般較大、借款期限較長。
從投資人與借款人結構來看,進入2015年以來,由于各家平臺加大了宣傳力度,P2P行業的人氣大幅增長。至2015年7月,單月活躍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上升至179.31萬人和44.13萬人。P2P理財的影響力正逐步加大,但相對于余額寶等互聯網貨幣基金的用戶數來說,P2P的用戶數量仍然較少。2015年上半年,P2P人均投資金額和人均借款金額分別達13.76萬元和28.30萬元。從投資人角度來看,可以發現2015年單月單個平臺,投資金額小于1萬的人數最多,占比65.56%,1萬~10萬之間占比27.68%,100萬以上為0.36%,主要投向紅嶺創投、陸金所。從借款人角度來看,2015年上半年,單月單個平臺借款金額介于0萬~10萬的借款人最多,占比高達84.11%;其次為10萬~100萬之間,借款人數占比高達13.59%;100萬~1 000萬與1 000萬以上的借款人數占比分別為2.1%和0.2%。綜上可以看出,P2P仍然以小額投融資為主,本質仍然服務于廣大的草根階級。
2. 平臺競爭狀況。P2P的蓬勃發展給了資本更多的空間,吸引了眾多的參與者。2015年以來,在新平臺不斷上線的同時,各路民間、國有、甚至外資資本也加快了布局P2P行業的步伐。風投、上市公司、互聯網企業、銀行、國企等等公司投資、參股、控股P2P平臺的消息不斷。但平臺數量大幅增長的同時,問題平臺也在不斷涌現,導致正常運營的P2P平臺數量增長速度有所減緩。隨著P2P發展的逐漸成熟,運營模式和市場培育的逐漸完善,P2P行業將迎來大洗牌。監管趨勢的逐漸明確,行業準入門檻將會逐漸提高,具有資本實力和風控能力的平臺將得以存活。國資、銀行、資本、上市公司及大型集團不斷涌入,產品單一、缺少資金支持和風控能力相對薄弱的中小企業將被迫退出舞臺。從目前的行業競爭現狀,以及參考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趨勢,監管明確之后,平臺間兼并重組情形將會大規模發生,而同質化嚴重的平臺、缺乏創新的平臺將會被淘汰出局。
3. P2P行業發展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信用環境、風控技術的不斷完善,以及各路資本進入帶來的資源聚合效應,P2P行業發展呈現三個方向的趨勢。
特征一:終端移動化。伴隨著智能手機、智能平板電腦等移動設備的普及,各平臺紛紛布局移動金融,P2P行業也將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操作具有以下優勢:透明度更強、較強的用戶粘性、操作更便捷。這使得投資人碎片化投資更加方便,并能夠降低中間成本,提高信審批效率等。一些平臺創立之初就將主戰場定位在移動端,2015年,資本明顯傾向于這些率先布局移動端的平臺。另外,傳統的PC端平臺,包括陸金所、積木盒子、有利網等等都在積極布局移動端。移動金融的時代大幕已經拉開,隨著各P2P平臺紛紛布局移動金融,P2P將更加移動互聯網化。
特征二:市場細分化。目前,大部分P2P平臺業務都集中在小額信用貸款以及個人抵押貸款業務上,而個人主要抵押物又多以汽車和房產為主。可以說無論是資產的來源、風險保障的措施,還是產品種類上,都表現出較強的同質性。P2P突破同質化的關鍵就是細分化。在資產端,整個P2P行業已經開始細分,有的P2P平臺只做融資租賃,有的只做大宗商品。一些新平臺主動進行細分市場,并專注于一個特定的區域。一方面,許多P2P平臺都希望能夠做閉環,這就需要在非常專業的領域里運作,同時,該領域還需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另一方面,從風險角度來說,P2P平臺要慢慢做出自己的特色,在某一行業進行深耕,做到一定深度之后,可以解決平臺面臨負債風險的問題,使整個風險層面更加可控。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大學生分期貸款、車貸、票據理財等領域。未將來隨著行業門檻提高,較小的平臺更要注重細分化,實現差異化經營,努力創新產品,獲得競爭優勢和生存空間。
特征三:征信多元化。國內的P2P平臺,由于征信體系不完善,無法有效應對信用風險,不少平臺都采用了線上和線下雙向組合(即O2O模式)來積累基礎數據,建立交叉征信,以求走向正規化。利用大數據征信,可以預防壞賬出現,降低風險、降低運營成本、提高效率等?;ヂ摼W、云計算等專業信息化的發展為大數據征信提供了發展的環境和有利的技術保證。征信渠道多樣化,征信數據綜合化,大數據金融的意識正在覺醒。未來,隨著征信技術和云計算等專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P2P的征信渠道將更加多樣化,通過社交媒體、電商交易平臺、搜索平臺等渠道和數據,建立自身的數據化風控模型,完善企業內部征信體系,甚至可以向專業征信機構轉型。
三、 P2P產品創新機遇、邏輯與建議
1. P2P產品創新機遇。
機遇一:宏觀環境提供創新基礎。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傳統行業低迷,這便需要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為核心的IT產業,正在加快與三農改革、城鎮化、經濟結構轉型、一帶一路的國家經濟戰略的融合,未來將催生出更多新的業態、新的商業模式。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對中小企業、新興產業的支持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掀起了“大眾創業”的新浪潮,國家層面鼓勵地方上設立創業基金,創新投貸聯動、股權眾籌等融資方式,營造創新創業便利條件,以激發市場活力。同時,國家和地方相繼出臺支持互聯網金融的政策,大力發展“互聯網+”產業。這些宏觀環境為P2P行業創新提供了基礎保障。
機遇二:金融體制改革進程加快。我國金融體制有很多問題亟需解決,比如金融機構主體單一;金融市場結構不合理,直接融資市場和間接融資市場發展的不協調,對銀行過分依賴的間接融資積聚了巨大的金融風險,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真正的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市場化還有待推進。這些問題導致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同實體經濟發展脫節。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金融改革成為重要課題。2015年,國家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加快推進金融改革:積極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處于合理均衡水平,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開展股權眾籌試點,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等等。在國家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背景下,P2P的快速發展,拓寬了民眾投資渠道,強化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融資成本,豐富完善我國資本市場層次有重要意義。
2. P2P產品創新邏輯。
P2P產品創新包含了三方面的邏輯:
首先,互聯網金融平臺生產資產的門檻和條件將會逐步提高。通常來講,小微信用貸款只需要依靠信貸員和風險管理人員就可以進行嘗試。但是在抵押債權方面,需要專業的評估、處置人員,提高了門檻要求。同時,如果涉及較大的抵押債權,還需要增加專業的信用評級人員。
其次,伴隨著資產門檻和條件的提高,對金融產品研發、風險控制、渠道拓展的專業需求提高。在傳統金融機構中的保險理財、融資租賃、承兌匯票等資產,需要有專業的金融人才,還需要有良好的機構合作資源,才能獲取和銷售這些資產。這樣的條件,就要求P2P平臺必須提高和強化機構合作,同時引進專業人才。
另外,面臨流動性壓力的傳統金融機構存在資產杠桿化動機,導致大量金融資產流向P2P,很多金融機構都有較強烈的資產出表動機。監管層對資本金、存貸比、風險資產比率等硬性指標都有要求,但傳統的交易方式渠道有限,大量問題資產難以及時有效處置,P2P平臺可以利用自身優勢,尋找相應處置資產,成為盤活存量金融資產的通道。
3. P2P產品創新建議。P2P在中國已經誕生9個年頭,從最初的個人對個人模式,到這個衍生出P2B、P2A、P2C等模式,單一平臺采用一種模式的情況已經不多,后期平臺間競爭加劇,需要不斷創新,滿足客戶需求,提高認可度。產品創新建議有:
建議一:細分產品線方面。隨著P2P市場的不斷發展成熟,客戶對產品需求日益多樣化,現有平臺公司要細分產品線,圍繞投資標的、期限、風險、收益、門檻等方面不斷細化,使得投資標的多樣化、期限多樣化、風險多樣化、收益多樣化,滿足不同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