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德爾松(Mendelssohn, Felix 1809~1847),德國作曲家,出生在美麗的萊茵河畔。父親是銀行家,母親是藝術家,富裕的生活條件和平靜的社會環境為他的創作鋪就了平坦的道路,這使得他的作品中缺乏貝多芬那充滿激情的英雄氣概,卻處處洋溢著詩情畫意般的描寫,形成了獨特的音樂風格。《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門德爾松的晚期力作,生命的縮影,與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道,共同享有最杰出小提琴協奏曲的美譽,并被稱為“三大古典小提琴協奏曲”。
門德爾松的作品創作從1838年開始,歷經6年的反復修改,直到1844年定稿,是為他的老朋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菲迪南(1810~1873)而作。與很多作曲家創作時腦海中總會有一個具體的演奏家相似,門德爾松腦海中的這個演奏家就是菲迪南。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切磋,尤其是作品中極具效果的華彩段落,菲迪南更是直率地提出意見。該曲1845年在萊比錫格萬豪斯音樂廳首演,菲迪南作為首演的獨奏者,把作品的細膩風格與帕格尼尼的輝煌技巧融于一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最受歡迎的小提琴協奏曲之一,有許多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特點:
1.大的布局保持古典主義音樂風格和協奏曲的發展邏輯,形式上沿襲了莫扎特確立的器樂協奏曲3個樂章的結構形式。3個樂章連續演奏是早期協奏曲慣用的手法:第一樂章結束后,巴松奏出的主調屬音以直接對置的方式直接進入第二樂章;第二樂章結束后,用該樂章材料寫成的連接,經過節拍、調性的變化,過渡到第三樂章。而第一樂章內部也對傳統奏鳴曲式的結構做了較大改變,各部分的界限模糊化,強化了相互之間的連接貫穿作用。如呈示部中結束部通常的收攏性被連接性替代,一氣呵成地進入展開部;展開部最后的屬準備部分被華彩段替代,貫通進入再現部。
2.典型協奏曲第一樂章中,包含主題最初陳述的呈示部通常有兩個,也稱為“雙呈示部”。第一次陳述(第一呈示部)由樂隊演奏,第二次陳述(第二呈示部)由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奏,獨奏樂器占主導地位。而作品則取消了雙呈示部,獨奏小提琴一開始即直接進入主題。可以說,門德爾松創立了盛行于19世紀的單呈示部協奏曲形式。
3.第一樂章雖然是奏鳴曲式,但沒有像一般協奏曲那樣在進入第一主題之前有一個較長鋪墊的序奏,而是直接給出主題,簡潔明快、極有特色的抒情旋律自然地流淌出來;
4.小調式通常表現柔美、抒情、暗淡的情緒,大調式通常表現堅定、有力、明亮的色彩。而本曲第一樂章恰好相反,e小調的第一主題是充滿激情的快板,G大調的第二主題則演奏得優美恬靜。
5.小提琴演奏的華彩段,沒有像巴羅克時期那樣由獨奏樂器演奏家不受樂譜約束地即興表現復雜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音色,而是由門德爾松親自寫出旋律優美的華彩段,并使之與整體風格保持一致。此外,典型的華彩段位于再現部的結尾處,而本樂章的華彩段則位于展開部與再現部之間,在兩個部分之間架起連接的橋梁。
第一樂章雖然采用奏鳴曲式,但兩個主題之間沒有強烈的對比。獨奏小提琴在高音區弱起開始,直接奏出的第一主題(1~72)通過帶再現的三段式結構被強化,充滿活力,朝氣蓬勃,猶如女高音華麗的詠唱,一開始即展示了迷人的魅力。這個分解和弦式的主題沒有裝飾音,樸實典雅;全部在E弦上演奏,飽滿而輝煌,音色統一;以4小節為一組,呈弧線形向上平穩地推進,音色雖柔和,但在節拍的配合下產生了涌動發展的沖擊力,熱情激昂,充滿了動力。隨后,輝煌的演奏技巧漸漸地掩藏到華麗的弦樂器音群之中,若隱若現地不斷發展。當管弦樂隊充滿激情地全奏這個主題時,它早已深深根植在聆聽者的腦海中。門德爾松曾經說過:“第一段獨奏全部用E弦”,其氣勢和旋律音域的充分調動,充分利用了小提琴最潛在的性能。
經過一段新材料的精巧、活躍的連接部(72~131),音樂轉入第二主題(131~167)。這個主題采用帶再現的二段式結構,以三度為骨架構成特色的節奏型,通過模進發展不斷強化;旋律優雅輕盈,色調明快,給人帶來一絲淡淡的依戀與惆悵。這個略顯惆悵的主題由兩支長笛、兩支單簧管溫柔地以四重奏的形式奏出,獨奏小提琴似乎是從天而降,一直落到小提琴所能奏出的最低音,然后自如地接替木管樂器繼續演奏第二主題,通過連接意義很強的結束部(168~238)與展開部相連。
展開部(239~335)先后對第一主題和連接部分的旋律發展,雖有一系列調性轉換,卻沒有激烈的戲劇性沖突。展開部的最后部分第299小節進入獨奏的華彩樂段,樂譜上“Cadenza”的標記提示著華彩段的開始:令人炫目的弓弦上下飛舞,激動人心的旋律波瀾起伏,更有了一層獨奏小提琴繼續展開的效果;樂隊適時帶著主題引入,好像小提琴在為樂隊伴奏,將音樂推向高潮,引出第一主題的再現。
在獨奏小提琴繼續發揮著華彩段落的炫技時,由樂隊在e小調上演奏的第一主題再現部(336~493)翩然而至,這使展開部與再現部緊密地連接在一起。與呈示部相比,第一主題略作縮減,只再現了一個樂段,連接部也十分簡短;第二主題雖然在明亮的E大調上演奏,但仍然保持了優美抒情的音樂性格。
尾聲(494~528)沒有結束在終止和弦上,很自然地、連續地進入了行板的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好像是一幅抒情音畫,寬廣流暢、氣韻悠長的第一主題像是一首田園詩。第三樂章主部主題輕盈、歡快、活潑、靈巧,在歡樂的場面里充滿了青春的活力,樂曲在全樂隊的歡唱中結束。
整部協奏曲甜美而不落俗套,華麗而不膚淺,整體協調勻稱,融形式美與情感美于一爐,集樂思清麗與情感奔放于一身,是世界小提琴協奏曲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