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對話式”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作為一名小學語文老師,應設法創設盡可能多的課堂對話機會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思考、疑惑,讓學生之間彼此思想碰撞,言語爭辯,從而達到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的美妙境界。事實上,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對話無處不在,提升對話質量關鍵是教師抓住對話契機,引導學生不斷開拓對話真度、深度、廣度和效度,維持對話,讓課堂“對話”展現生命的精彩。
一、設疑點撥,實現“對話式”教學
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真實的課堂應該從學生質疑、尋疑、解疑這樣的對話方式開始。課堂上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在學習中隨意生成的疑點,借助這些疑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去體會文字的精妙之處,通過對話提升課堂的真實度,彰顯生命的主體意識。
例如在學習《李時珍》一課的第2自然段中提到:“有一回,父親遇到個疑難病癥,一時想不出有效的藥方。李時珍輕聲地說了一張古方,父親一聽,正是對癥良方。從此以后,父親同意他學醫了。”學習到這里時,學生可能會問:“李時珍既然知道良方,他為什么還要輕聲地對父親說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及時抓住這種質疑,引導全體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再通過討論與同伴對話,以此來引領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從而使學生思維和語言一直處于積極的對話中,并通過不同角度的再讀、再解,思維從疑點中解放出來,把學生引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對話提升了真實性。
二、巧抓引導,發掘“對話式”教學
學生解讀文本因生活、閱歷、知識的有限,其閱讀對話質量有時會出現與文本真正含義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本著“珍視孩子內心獨特感受”的原則,及時抓住學生在理解上的某些淺點,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感悟,有序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不斷發掘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深度。
例如在教學《田忌賽馬》這一課時,有個別學生提出意見,說田忌這個人比較狡猾,他不守規矩,不守承諾,本來大家已經約定,要同等次的馬相對應進行比賽,但他沒有做到,他這樣是勝之不武!出現這樣出人意料的觀點,教師可以首先要適時引導學生分清哪些是文本所呈現的客觀事實,哪些是作者本身對這個事實的看法與態度,使學生能夠正確解讀文本讀懂文本事實和作者態度,同時也為學生提供學生充分表達的好機會。
三、捕捉生活,拓寬“對話式”教學
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語言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學語文,這是“大語文教學觀”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學,只有滲透了學生的生活,才能使其返樸歸真。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課內所學知識為基礎,著眼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著眼于增強學生體驗知識并將其內化的能力。它能夠使學生關注生活實際,喚起他們的記憶儲備,幫助學生提煉生活經驗,從而將學習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再由課本引向無限廣闊的生活空間,去建構更深、更廣的對話體系。
例如教學《可愛的小蜜蜂》一課過程中,有學生提出:“蜜蜂明明在為人類釀蜜,可課文為什么說成是在為人類釀造最甜的生活呢?”這時教師應該及時提示學生聯系生活,引導學生通過生活進行討論并解答:“蜜蜂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么?生活中,你知道蜂蜜的哪些用處?”這樣的問題。因為問題間架設了生活的橋梁,學生的思維就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上,精彩對話由此展開。有的說,蜂蜜可治療便秘;有的說,喝蜂蜜可強身健體;有的說,蜂蜜可增加家庭財富;還有的說,酒后喝蜂蜜水可以解酒,等等。因為這樣的對話源自于學生生活,所以雖是學生認知上的難點,但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學生不但認識了蜂蜜的用處,還清楚理解了文中說“蜜蜂釀造最甜的生活”的真正含義,對話也自然提升了廣度。
四、尊重個性,提升“對話式”教學
“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筆者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完全應當給學生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鼓勵學生有個性地閱讀,讓學生對文本進行二度創造,動態的建構文本意義,使學生正確把握文本價值,提升閱讀對話的質量,這也是“對話式”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造各種條件,采用多種手段,引領學生進行有效對話, 使學生在“對話”中理解文本、體驗情感、交流思想,讓課堂更加鮮活。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