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梅婷
教師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新理念,使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自主探究學習的欲望
1. 創設有效問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是以學生為本,以問題為中心,以討論為交流方式,以陳述觀點說出理由為要求,以思維強化為訓練程序,讓課堂上每一位學習者都成為研究者。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需求創設一些具有激疑性、探究性、遷移性、發散性的問題,造成“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教學境界,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或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撥動他們思考的琴弦。例如:教學《背影》一課,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可創設如下問題:文章為什么不刻畫父親的正面形象而寫“背影”呢?為什么要詳寫“過鐵道買橘子”時的細節呢?“背影”在行文中起什么作用?如果讓你寫父親的“背影”,你如何構思呢?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學生的學習情緒就會高漲,思緒也就隨之“活”了起來。
2. 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把問題當作一種形式,為了趕進度,讓學生的閱讀和討論走過場,只給學生二、三分鐘時間閱讀文本,然后就得回答老師設計好的各種問題。且不說這二、三分鐘內學生對文本內容了解多少,更談不上有自己的什么感悟了。因此,我們不僅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閱讀文本,更要確保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時更要給以足夠的空間,以便讓學生得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想法。
二、點撥探究方法,培養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尤為重要。一篇課文的標題,是讀者首先接觸到的文本內容,對于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它更是一扇明亮的“窗戶”,推開這扇窗,就有無限的風景相迎,扣住課文的題目,就能抓住課文跳動的“心”,提升課堂的閱讀成效。如:八年級下冊課文《尋找時傳祥》,讀題后,教師可誘發學生探究: 題目中的“尋找”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尋找”?時傳祥有什么樣的人格魅力?文中通過哪些典型事例來表現時傳祥?又如:我在教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時,首先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思考是誰送誰?學生為探尋答案而細讀詩歌,從詩歌的末兩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理解出是故鄉水送詩人。隨后我乘勢追問:水怎么會送?這句話寫出了詩人的什么感情?這是一種什么寫法?你們還能舉出有類似寫法的其它古詩文嗎?這種寫法的特點是什么?有何異曲同工之妙?(學生經過探究發現,舉出了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和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等詩句,這些句子都用了擬人手法,化靜為動,把山水、明月寫得活潑多情。)這樣步步推進,引導發現和思考,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 的教學效果??梢?,從小小的課文標題入手亦能深刻挖掘文章內涵,讓整個教學過程顯得集中而重點凸顯;當我們獨具匠心地讀題、析題、評題之時,無疑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拓展了思維的發展,獲得了審美和情感的享受,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起到“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作用。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自主探究學習的精神
在教學《曹劌論戰》時,對“肉食者鄙,未能遠謀”這句話,同學們提出了質疑,有同學認為魯莊公“鄙”,有同學認為魯莊公不“鄙”,面對同學們針鋒相對的觀點, 我表揚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見解的勇氣后問全體同學:“對于莊公有無遠謀這個問題,來一場辯論如何?”大家一致同意。?其次,可根據課堂實際,進行分組討論、提問,每組同學提出的問題,由全班同學仔細聽并作回答。最后比一比,哪組同學提的問題最好;哪組同學回答得最好。因為學生的提問是面向全班同學,強烈的好勝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會激發其他同學認真聽講,積極思考,主動解答問題。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應允許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他學習需要的問題,充分愛護和尊重學生的問題意識,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這樣,學生就會積極思索,敢于提出自己的疑問。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