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教學領域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一直被譽為語文科“難點”的作文教學,因信息技術的介入,也悄然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
一、直觀形象,激發興趣
作文是一個艱苦的創造過程,它需要在大量的生活感知及知識積累的基礎上,通過大腦的選擇、加工、想象、創造,最后著上鮮明的個性色彩用文字表達出來。學生年齡小,閱歷淺,憑回憶和想象來完成習作,通常無從下筆,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作文就成了“難題”。
信息技術憑借其形、聲、色并茂的特殊功能,用創設情境,開放課堂等方式將寫作對象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有物可觀,有情可發,有話可說。如:寫景物,景物可即時出現在眼前,任學生盡情欣賞;寫物體,物體可立馬呈現在屏幕上,供學生一覽無余;寫人物,人物可隨時被“請”進課堂,與學生進行近距離接觸……文字、聲音、圖像同步進行,將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各種感官一齊調動起來,刺激學生的心理和情感,誘發寫作欲望,激發寫作興趣,真正為學生營造自主、快樂的作文氛圍。
二、連接生活,擴大積累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寫好作文的關鍵是要有豐富的積累。體驗生活和大量閱讀(海讀)是豐富學生作文積累的最佳途徑。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困難重重:學生畢竟年幼,要走出校門和家門去體驗生活,都得有家長老師陪同,不然安全無法保障;海讀需要有充足的書籍供學生選讀,一般家庭難以達到這個要求;到圖書館借閱等途徑同樣存在安全隱患。
“足不出戶盡知環球事,鼠標輕點暢讀天下書”,信息技術就像是一座橋梁,溝通著學生與大自然及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有效幫助學生拓寬視野,擴大積累。只要打開網頁,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任何一門學科和領域的知識信息都會呈現在面前,任學生了解和引用。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進行生活體驗,可查找、收集、整理資料,可快樂閱讀、飽覽群書等等。日積月累,學生的素材庫日益壯大豐富,為寫好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創情設境,誘發靈感
學生的作文干癟空洞、“假話、大話、空話”連篇,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寫作時沒有內心的召喚,沒有情感的共鳴,沒有靈感來臨時的靈氣。好文章通常在作者靈光一閃時傾瀉而出,一氣呵成。但靈感的閃現除了需要豐富的積累外,還需要“情”來誘發。當情緒飽滿,情之所至,情難自禁時,往往就是靈光飛濺、筆頭生花之時。
信息技術能拉近時空距離,創設真實情境,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引發出真情實感,等待靈感的降臨。如寫《記一次運動會》,教師運用多媒體把運動會中激烈精彩、扣人心弦的一幕幕重現于課堂上,并以《超越夢想》這首高亢激昂的歌曲作為背景音樂,適時加上聲情并茂的解說。聲光像的立體沖擊,頓時把學生拉回到已漸漸遠去的學校運動會上,回憶的閘門瞬時被打開,難忘的歡笑和淚水,刻骨的感動和喜悅,猶如潮水席卷而來。學生情緒被一點點拉高,情感在一點點積聚......待思緒萬千,感情滿溢時,他們就會產生需要傾吐和宣泄的強烈愿望。此時提筆,就容易達到靈感迸發、文思噴涌、下筆如神的境界。
四、交互評改,相得益彰
以往的習作批改大多高耗低效、事倍功半。教師要耗費很長的時間進行眉批細改、評議總結,工作繁重,苦不堪言。但付出未必有回報,學生們對教師的批改往往熟視無睹,冷漠應付。
課程標準中指出:“作文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用信息技術平臺評改作文,使作文評改不再是教師一人的獨角戲,而是全班總動員的群體戲。如,將有代表性的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師生共同討論修改。修改完后,將修改前后的作文展示在大屏幕上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修改的重要性,促使學生養成寫完作文后自覺修改的好習慣。這樣既節省了時間,還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把學生的習作隨機發到同學的郵箱里,要求修改好后發回給本人。每個學生都是小老師,在批改同學作文時,自己也取長補短,獲得進步。
五、分享作品,享受寫作
傳統的作文教學都是一個模式:教師出題指導——學生自由寫文——教師評改總結。在這過程中學生基本處于被動地位,毫無樂趣可言,更談不上寫作的幸福感、成就感。
信息技術為學生創建了一個個富有活力的可持續發展的寫作空間,如博客、QQ空間、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讓寫作方式變得靈活多樣,豐富多元。學生每時每刻都可以進行創作,不拘于什么形式,不拘于什么內容,或長或短,或圖文并茂,或現實或虛幻……一切源情而發,想寫就寫,天馬行空,任意馳騁,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網絡平臺公開自由,傳播速度快,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分享出去,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關注和反饋。學生在此間可以體驗到寫作的成功和快樂,內心得到極大的激賞,因而熱衷寫作,并享受寫作。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