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光偉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發展學生的思維必須高度重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通過“說過程”、“說算理”、“說方法”、“說規律”等一系列的說話活動,把自己的思維展現出來,從而達到既掌握數學知識,又培養思維能力之目的。
一、學會正確引導,讓孩子大膽“說”
對一、二年級的孩子而言,由于他們數學知識面窄,生活語言貧乏且不完整,尤其是數學語言更難以正確表述,這時,教師不能心急,得慢慢培養和耐心引導。教師在教低年級學生說話的時候,要結合教材中豐富多彩、形象逼真的畫面,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教給學生說話的句式。簡單的句式有以下幾種,如:“我從圖中獲得了……信息”、“這道題告訴了我們……等條件”、“圖中有……還有……”、“要求出問題,就要知道……等條件”、“我覺得……,因為……”“應該先……再……然后……最后……”等句式。教師可結合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從不同角度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訓練。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孩子把話說完整。在會說完整的話的基礎上,再增加說話的量,從說一句話到說幾句話,從說完整的話逐步培養孩子們運用規范的數學語言,引導學生學說話,會說話。學生在教師的培養和訓練之下,就會逐步積累數學詞匯,豐富數學語言,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一舉三得。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先從培養學生認真聽做起,逐漸提高學生說的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傾聽的習慣應從教師自身做起,無論在課內還是在課外,教師都應沉下心來聆聽學生的表述,對說話能力差的同學要多和他們交談,發現說話不完整、語無倫次的表述,要善于理解,小心誘導,及時糾正,耐心幫助,讓每個孩子都能說完整的話。鼓勵學生把自己的話能有條理地說出來,進而樂于表達。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說”與“聽”要做出科學的要求和合理的評價,要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說話機會多了,把話說完整的技能自然就能形成。學會傾聽他人的意見,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是學生學會求知的重要途徑。
二、學會正確“傾聽”,讓孩子大膽“說”
對于學生學好數學至關重要,只有認真傾聽了別人的意見,自己才能去思維、去動腦,才能有話可說,從而“大膽說”。為什么有的孩子學習總是落后于別的同學呢?我曾經反復琢磨這個問題。在多年的教學中,我慢慢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多數孩子是因為上課不專心聽講所致。聽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傾聽習慣,把他們的耳朵喚醒呢?
我們可以開導學生“善聽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學生”,要養成傾聽的好習慣。老師要對學生細化“傾聽”的要求,具備“五心”: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更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老師還要教給學生傾聽時的一些方法:猜想發言的同學會說什么。對同學的觀點進行歸納。想想同學說的有沒有道理。這是一種很有效的傾聽方法,藉以時日,學生就能學會先聽后說,想好再說,真正養成傾聽的習慣。學會了“傾聽”就為他人和自己“敢說”、“多說”、“說好”提供了前提保障,自然就干“大膽說”了。
三、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大膽“說”
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時,教師還要激勵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說出與眾不同的想法,培養學生求異意識和質疑問難的品質,教師要給學生創設情境,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探求知識,分享問題。例如,教學分數大小比較一課,教師呈現的3個例題應該是分母相同、分子相同、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讓學生去觀察,去發現,去比較,去爭辯,去總結,給孩子們提供好的情境,這對開啟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有莫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