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志 白雪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2012-201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匯總,對信息類畢業生在協議就業、合同就業、考研、參軍、考公務員等就業形式方面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探討當下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關鍵詞】信息科學類畢業生 就業 問題 原因
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學校對學生教育培養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生就業狀況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辦學理念,關系到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是學校辦學的生命線。近年來,隨著信息化社會的推進,國家對信息科學類專業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加大,這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了分析我國就業市場對信息科學類人才的需求現狀、發展趨勢及畢業生擇業等問題,并對信息科學類人才培養及就業工作提出可參考的建議與意見,筆者針對大連海洋大學信息工程學院2012-201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匯總分析,以期通過個案調查對整體起到啟發和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信息工程學院是隸屬于大連海洋大學的二級學院。該學院前身為1994年創建的電子工程系,2003年更名為信息工程學院。該學院目前設有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通信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和物聯網工程6個本科專業。多年來,該學院始終圍繞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海洋開發戰略,注重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突出學校涉海涉、水特色,如在電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專業設置了船用電子和通信方面的課程,自動化專業以船舶電氣自動化為主要培養方向,這對畢業生就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近4年來,學院畢業生就業率均保持在90%左右,學院畢業生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
(一)畢業生的總體就業情況
通過對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有如下幾點表現(見表1):
第一,2012-2015屆畢業生平均就業率達92.4%,各專業的就業率均在87%以上,這足以說明國家在推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對信息科學類相關專業的需求相對穩定,就業市場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的需求呈上漲趨勢,但對部分專業的需求明顯呈下降趨勢。
第二,2012-2015屆畢業生協議就業率達47.92%,就業率比重明顯高于其他就業方式,這表明學院在學生的專業培養方面相對符合市場需要,能夠保障畢業生和就業市場的雙向需求,從而保障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第三,畢業生在協議就業以外等就業形式方面比重雖呈上漲趨勢,但所占比重依然偏低。
(二)畢業生就業去向分布情況
通過對初次就業率的分析,能夠直觀地看到就業市場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量的需求,然而通過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則能更直觀地看到就業市場對畢業生質的需求。根據信息工程學院本科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其畢業去向主要包括: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企、外企、私企、金融機構、出國、升學、入伍、自主創業,幾乎覆蓋所有的就業渠道,說明畢業生在擇業方面價值取向廣泛。但是,由于受專業限制,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到機關、事業單位以及基層單位就業的人數非常少,大部分畢業生就業集中在外企或中小微企業,相比之下,畢業生就業渠道又顯得比較單一(見表2)。
(三)畢業生就業地域分布情況
在分析信息科學類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和從事行業之后,則有必要對畢業生就業所在地域進行統計分析,這能更直觀地反映行業所在地域對畢業生擇業的影響。統計結果如下(見表3):
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地域主要集中在遼寧省,比例高達64%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畢業生生源大部分來自遼寧省,因此畢業生在選擇就業地時重點考慮在生源地周邊區域。除遼寧省外,畢業生選擇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國際化大都市和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城市,而到欠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畢業生所占比例極低。
二、畢業生就業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高等教育的擴大化,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隨之而來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備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曾湘泉提出:“大學生的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相脫節、求職競爭力不足導致的結構性失業是長期困擾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的核心問題。”[1]近年來,信息工程學院結合專業特點,緊密圍繞國家政策,加深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適時適當地進行教學調整,充分地保障了畢業生的就業。然而通過對信息工程學院2012-2015屆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數據整理與歸納,發現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在就業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一)畢業生就業去向比較單一
隨著國家信息化的進一步推進,特別是“互聯網+”概念的提出,逐漸打破了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和商業運轉模式,各行各業對信息科學類的畢業生需求呈上升趨勢,這無疑是為信息科學類畢業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平臺。但是,在對這四年畢業生就業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后發現,信息科學類畢業生的就業價值取向雖呈多元化,但是實際上畢業生極易受到所學專業影響,大多數畢業生更愿意選擇從事對口行業,而對其他行業所提供的從事本專業的工作卻少有問津,所占比例也明顯偏低,就業去向的單一性顯而易見。
(二)畢業生就業地域相對集中
從畢業生就業地域的分布情況來看,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大多數選擇在遼寧省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才外流現象。但仔細分析便不難發現,選擇遼寧省就業的畢業生大多數集中在沈陽市和大連市工作,而遼西等貧困地區或經濟欠發達地區,除考取村官外,幾乎無人問津。
選擇省外就業的畢業生,多數也是選擇在東部沿海發達城市。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受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東部沿海地區對信息類畢業生的缺口較大;另一方面是畢業生自身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從事本專業的意愿非常強烈,特別希望能夠到大城市去打拼,從而獲得更高的薪酬。而西部或欠發達地區雖然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但因地區偏遠、薪酬偏低、家庭壓力等原因影響了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三)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情況并存
通過對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總體情況的分析發現,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存在著明顯的有業不就和無業可就的情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部分專業就業率明顯下滑,市場趨于飽和,對人才的需求也大量減少,故而出現了部分學生無業可就的現象;而另一方面則是信息科學類畢業生的就業心理預期居高不下,在擇行業、選地域、挑單位、談待遇等方面挑三揀四,等待觀望的心態濃厚,有業不就的情況已經凸顯。此外,部分畢業生過分看重考研,因二次考研放棄就業影響了就業率的上升和提高。
三、畢業生就業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
通過對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筆者希望借此能夠反映出現階段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在選擇就業時所存在的普遍問題,以此來分析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原因,從而緩解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難”的現狀。
(一)社會因素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第一,就業市場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大學生就業市場是勞動力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就業市場也是勞動力市場中的高端人才市場。隨著國家對市場經濟的調整,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經歷了從無到有逐漸發育的過程[2]。政府對人才市場的資源配置正處于轉型的階段,由于各高校對就業體制的適應較為緩慢,其就業方式、就業結構和就業體制仍需完善。在高校適應市場經濟調整的過程中,由于市場與高校之間的就業結構體系還不健全,各行業與高校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故在人才需求方面與高校沒有達成一致,導致市場對勞動力供給出現了過剩狀況的同時又存在著勞動力供給不足的現象。
第二,行業壁壘與就業嚴峻并存。隨著高校擴招和高學歷人才的增多,很多用人單位也水漲船高,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苛刻,這主要表現在:其一,過分強調畢業生“出身”,對畢業生是否為985、211院校畢業格外看重,出現了“寧要名牌大學的草,不要一般院校的苗”[3];其二,過分看重工作經驗,工作經驗目前已成為大學生就業難以逾越的一道門檻,要求工作經驗就等于將大學生拒之門外;其三,很多企業對學生的生源地也有明確限制,對畢業生掌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高,很多行業入行前要參加考試,對部分專業知識的要求也偏高,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畢業生就業。
(二)高校教育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第一,高等教育體系的滯后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產生的影響。根據2012-2015屆信息工程學院畢業生就業相關數據統計分析表明,現在招聘會上的普遍現象是:一方面是許多學生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也招不到合適的專業技術人才。這不僅導致了市場人才資源的流失,也使不少企業崗位空缺。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但就實際就業來看,高等教育的辦學體系和對專業人才培養設置并不能完全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部分專業技能培養課程脫離市場需要,大部分學生缺少實踐鍛煉的機會。隨著信息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市場對人才的專業技能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一些高校的知識產業結構、教學方式、培養目標并沒有做相應的調整,使高校培養專業人才的能力存在局限性,不能滿足專業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計劃與市場產業結構的快速發展不適應是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因素。
第二,高校就業服務體系滯后對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就業產生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快速發展,各高等院校加大了對就業指導服務的投入,設置了各種形式不同的就業指導課程,希望通過對學生的就業指導使他們能盡早為自身定位,做好自身職業生涯的規劃。然而就目前情況來看,就業服務指導的質量并不高,這主要體現在就業指導教師自身對職業規劃重視程度不夠,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形式單調,部分就業服務指導課程開設較晚,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對自身的認識和社會人才需求欠缺理性認識,到大三、大四后仍處于職業生涯規劃認識的盲區,最終導致學生不能清晰認識職業規劃在就業中的重要作用。
(三)信息科學類畢業生自身條件對就業的影響
第一,在專業技能方面。隨著我國信息化產業的快速推進,就業市場對于從業者的專業技術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想要跟上生產技術發展的步伐,信息科學類畢業生必須要把自己培養成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較高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這三種能力是適應市場需要和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法寶。然而大多數畢業生在這三方面明顯欠缺,許多學生學習只為應付考試,以達到60分為目標,學習積極性不高,忽視對自身就業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大了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第二,在就業觀念和就業心理方面。目前,大多數信息科學類畢業生沒有認清自身的價值所在,不了解自身的專業特長,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和個性特點,對于自身的職業規劃過于短淺。同時對就業期望值過高,理想與現實存在較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畢業生眼高手低,不顧自身的條件,對薪水、福利待遇要求過高,把企業招聘人員拒之門外,從而丟失許多就業機會。同時,在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多數學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使得他們的就業心理面臨一系列新的挑戰,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自卑、焦慮、依賴、自負等就業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嚴重影響畢業生在求職中的競爭力,從而導致部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定位處于混亂,對未來的發展處于迷茫、彷徨之中。
第三,家庭影響方面。大學生對社會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大都來自家庭的影響。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擇業有很大的影響。就目前來看,一種現象是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嚴格管制,父母自身言行的示范作用大,他們對孩子的行為高度關注,對孩子的行為有明確的規定和要求,因此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強,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能夠聽取父母意見,對職業進行合理的規劃。另一種是對孩子溺愛放縱,這類父母愛子心切,通常不管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只一味遷就,對孩子采取放任的態度,這類學生在擇業的過程中常常缺乏經驗,一意孤行,不能對自己未來進行合理規劃。與此同時,家庭經濟情況也與大學生就業問題息息相關。相對來看,收入較高家庭的畢業生能更好地就業。一方面,其可以依靠父母本身的能力及其人際關系獲得較多的就業渠道;另一方面,大多數經濟情況較好的家庭能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保障,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發揮各方面的技能特長,為其爭取了更多就業的選擇。同時,許多企業在招聘時也比較注重學生的第二專業技能。相比之下,家庭經濟一般的學生在這方面就處于劣勢,大多數學生只能靠努力學習,通過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從而去爭取更多的就業機會。
【參考文獻】
[1]曾湘泉.變革中的就業環境與中國大學生就業[J].經濟研究,2004(06):87-95.
[2]馬廷奇.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發育、實踐困境與創新路徑[J].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刊,2013(03):26-34.
[3]胡解旺.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