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
【摘 要】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在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三個方面。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要求教學目標要體現學生主體性,教學方法要蘊含學生的主體性,教學設計要突出學生主體性,教學過程要貫徹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 教學目標 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新課程改革要求學校教學改變傳統的以教師傳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轉而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來推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1]。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等心理學家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為此他提出了非指導性教學理論。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很大的潛能,教育者應該充分地信任學生,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興趣、需要為出發點將學生的潛能充分地激發出來。羅杰斯所倡導的學生主體性的教學理念現在已經越來越被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認可,它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理論中的主流思想。
一、學生主體性的含義及特征
(一)學生主體性的含義
主體性,即作為主體的規定性。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活動的地位和特性。學生主體性是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有多種表現特征。總而觀之,它具體包括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2]。
(二)學生主體性的特征
1.自主性
學習者對學習活動非常清楚,學習是我自己的事情,必須要由我自己去完成,別人代替不了我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中是自發的、自覺的。
2.能動性
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學習中并不是被動的,而是能動的。學生能根據自己學習的興趣、需要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知識。能動性是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重要表現。
3.創造性
學生作為一個能動的個體,他們在學習中會對學習的對象和內容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進行認識或改造,乃至創造??梢哉f,作為主體性的學生必須具有創造性,沒有創造性也就沒有主體性。
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探索
(一)教學目標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首先,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將學生視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的時候,首先在觀念中要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否則,教師很容易在確定教學目標時站在教師自身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而忽略了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其次,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上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書寫教學目標時,教師不能將自己作為行為的主體,采用諸如“讓學生……”“培養學生……”等表達方式。我們應該把學生作為行為的主體,用這樣的語句進行表達,例如“學會……”“理解……”“運用……”等。但是在書寫時我們往往將“學生”二字省略。例如,在“幼兒園生活活動”這一課題的教學中,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維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幼兒園生活活動各環節指導的要點及要注意的問題,具備在實踐中指導幼兒生活活動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學、交流討論等,享受學習的過程,掌握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3.情感、態度目標:對幼兒園及幼兒產生喜愛之情。這樣的教學目標設計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教學方法蘊含學生主體性
1.案例教學法
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可以很好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法。所謂案例教學是指“通過對一個具體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特殊情境進行分析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3]。例如,在“幼兒園教師的素質”課題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觀看一段關于“優秀幼兒園教師石利穎”的視頻,然后我引導學生對視頻展開討論,讓學生說說石利穎為什么會成為全國優秀幼兒園教師,她具備哪些素質?學生積極思考,開展討論、交流,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再如,在“兒童觀”這一課題的教學中,我先給學生呈現一個幼兒教師對幼兒的看法和怎樣對待幼兒的案例,讓學生閱讀,然后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形成了對“幼兒教師應該樹立的兒童觀”的基本認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樣很高,討論熱烈,學習的效果很好??梢?,案例教學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接下來有了探究或解決問題的沖動,能培養學生的主動性。
2.情境教學法
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設置問題情境的教學法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主體性。例如,在“幼兒園教師的素質”這個課題的教學中,我就首先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問題情境:一個幼兒園要招聘幾名幼兒教師,如果你是園長,你將會招聘怎樣的應聘者呢?這個問題情境將“幼兒園教師的素質”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而如果學生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意味著他們已經掌握了“幼兒園教師的素質”這部分學習任務。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后,學生馬上有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興趣,并且想過一下當“園長”的癮,學習的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接下來的課堂上學生是“主角”。
3.討論法
討論法也是我在學前教育學的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當學生對某個問題不能理解或者還有疑惑時,我就會引導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理解、弄懂不明白的問題。最重要的是,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他們已經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4.自學指導法
自學指導法是培養學生主體性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當教材內容通俗易懂、可讀性較強時,教師可以采用自學指導法。有時,自學指導法可以與其他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一起配合使用,效果也很好。例如,在“幼兒園生活活動的指導”這一課題的教學中,我首先設計了一個教學情境:一名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幼兒園教師不知道怎樣組織幼兒的餐飲,請我們的同學幫幫這位老師。然后,我組織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內容,閱讀完教材內容后學生積極參與到問題的探討中。
5.實踐操作法
在學前教育學的教學中,采用實踐操作法能較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例如,在一次以“幼兒園教育目標”為課題的教學中,我首先拋給學生問題情境:你是一名中班的幼兒園教師,下周你將在班級開展以“冬天”為主題的主題活動,請問你將怎樣設計這一周的主題活動?然后,我把全班學生按每4—6人為一組分為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選一人當組長,組長帶領組員圍繞“冬天”主題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小組每人在“冬天”的主題下設計一個活動,活動包括活動名稱、活動對象、活動目標、活動準備和活動過程。學生接到學習任務后,各個學習小組便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展了學習、討論,每個學生都非常投入。各個小組設計完主題活動之后,我又讓每個小組分享自己小組設計的活動,其他小組同學認真聽,并對其設計的活動進行分析、評價。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討論和交流非常熱烈。再如,在幼兒園游戲這一章的教學中,上課前我讓每個學生準備一個游戲(如手指游戲),在每堂課的前3—5分鐘內讓準備了游戲的學生扮演幼兒教師,其他的學生扮演幼兒,學生模擬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手指游戲的活動。這種模擬教學的教學方式很受學生的歡迎,他們積極地發揮了主體作用。
(三)教學設計突出學生主體性
從教學設計中也可以看出教學中有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設計中,我經常運用這樣一條教學設計思路:導入激趣——提問設疑——交流互動——問題解決。
1.導入激趣
即設計好教學開始部分的導入環節,讓學生一開始就對教學產生興趣,為后面積極參與教學、主動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2.提問設疑,激發學生主動學習
學習對學習產生興趣后,教師要注意及時通過提問給學生設疑,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他們更加主動、更加深入地去了解新知識、探索新問題,進而能夠把他們帶入教學主要或關鍵問題的學習中去。
3.交流互動
簡單點說,教師要在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討論的機會,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問題或新知識,在互動交流中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以實際行動踐行自身的主體性。
4.問題解決
一堂教學活動其實就是引導學生解決一個或幾個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需要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性。例如,學生要解決“如何讓幼兒吃飯不挑食”這個問題,他們必須分析思考,必須想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有他們創造性的參與。因此,問題解決可以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當然,“導入激趣——提問設疑——交流互動——問題解決”這樣的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它們構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使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自始至終的體現。
(四)在教學過程中貫徹學生主體性
1.激發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
學生的主體性是建立在學生興趣的基礎之上的,如果學生對學習內容和方式不感興趣,那么教學也將無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經常通過案例教學或情景導入等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中去。
2.提出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除了通過案例教學或情景教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外,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也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保證。
3.精心組織,引導學生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能非常好地貫徹學生的主體性。小組合作學習要求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學校小組,每個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宜,且要選出一人為組長,負責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例如,在“幼兒園生活活動”這一課題的教學中,對于如何幫助幼兒園教師指導幼兒的餐飲,只有極少數同學了解一些指導幼兒餐飲的方法。于是,我便開始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我讓學生以預先分好的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幼兒園生活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然后每個學習小組派一名代表起來發言,發言的同學要以幼兒園教師的角色談談如何組織與指導幼兒的生活活動(如睡眠)。發言的同學也可以說出在指導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是什么,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大家一起來解決。其他的同學也可以向發言的同學提問。從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狀態看,學生在交流討論的時候都非常投入,有的同學還拿出紙和筆把大家的觀點和意見記錄下來。小組合作學習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當然,為了發揮每一位同學的學習主體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我要求學習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要參與到小組的學習交流討論中去,并且鼓勵每一位同學發言。
4.抓住時機,引導學生實踐操作
在學前教育學的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實踐操作的機會可以更好地體現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比如說,在幼兒園環境創設、幼兒園活動設計這些需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的課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不僅符合學生興趣,而且也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鄭順利.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研究[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6(26):79-81.
[2]和學新.學生主體性若干基本概念辨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3,2(01):37-41.
[3]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