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慶

【摘 要】“互聯網+”給中職教育帶來了改變和提升的可能,學校的教育理念、老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評價方式等等,都將發生顛覆式的變化。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逐漸與教育緊密相連,它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中職教育的形態。
【關鍵詞】互聯網+ 中職教育 影響 啟示
一、引言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它代表一種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發展、創新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幾十年來,“互聯網+”已經改造及影響了多個行業,當前大眾耳熟能詳的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在線旅游、在線影視、在線房產等行業都是“互聯網+”的杰作。而“互聯網+”對中職教育將產生怎么樣的影響,中職教育在“互聯網+”大潮中如何提升發展自身,這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二、什么是“互聯網+”
“互聯網+”對應的英文為“Internet Plus”,直接翻譯過來就是“互聯網化”,這里的Plus并不是簡單的加號,而是“化”的意思,它強調行為的數據化,數據的聯接化、共享化、要素化,聯接的廣泛化。“互聯網+”并不是簡單的互聯網接入,而是要讓互聯網和接入的產業產生融合、創新。所以國內“互聯網+”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于揚在易觀第五屆移動互聯網博覽會的發言。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首次提出“互聯網+”的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應該是我們所在的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在與我們未來看到的多屏全網跨平臺用戶場景結合之后產生的這樣一種化學公式。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
三、“互聯網+”的六大特征
(一)跨界融合
“+”就是跨界,就是變革,就是開放,就是重塑融合。敢于跨界了,創新的基礎就更堅實;融合協同了,群體智能才會實現,從研發到產業化的路徑才會更垂直。融合本身也指代身份的融合,如客戶消費轉化為投資,伙伴參與創新等等,不一而足。
(二)創新驅動
中國粗放的資源驅動型增長方式早就難以為繼,必須轉變到創新驅動發展這條正確的道路上來。這正是互聯網的特質,用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來求變、自我革命,也更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三)重塑結構
信息革命、全球化、互聯網業已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結構、經濟結構、地緣結構、文化結構。權力、議事規則、話語權不斷在發生變化。“互聯網+”社會治理、虛擬社會治理會是很大的不同。
(四)尊重人性
人性的光輝是推動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的最根本的力量,互聯網的力量之強大,最根本的也來源于對人性的最大限度的尊重、對人體驗的敬畏、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重視,例如UGC、卷入式營銷、分享經濟等。
(五)開放生態
關于“互聯網+”,生態是非常重要的特征,而生態的本身就是開放的。我們推進“互聯網+”,其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過去制約創新的環節化解掉,把孤島式創新連接起來,讓研發由人性決定的市場驅動,讓創業并努力者有機會實現價值。
(六)連接一切
連接是有層次的,可連接性是有差異的,連接的價值是相差很大的,但是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目標。
四、為什么在中職引入“互聯網+”
現在的中職教育面向的學生都是90后出生的,正如《中國教育報》中的《奔跑吧,智慧教育》所言,他們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更喜歡技術,更依賴網絡和智能終端,更習慣于碎片化的學習。網絡、智能終端在他們的生活、學習中無所不在。
我國近幾年對教育投入不斷加大,我們可以從國家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來看,如下表:
不少職校在財政的支持下,都建設起了完善的數字化校園系統,積累了大量的數字化資源。我們應該進一步推動我們的教學改革,讓互聯網與中職教育深度融合,讓中職教育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創新發展。
五、“互聯網+”將給中職教育帶來什么
(一)推倒中職教育的封閉圍墻
目前的中職學校學習模式仍舊是沿用傳統的模式,學生和教師從四面八方聚集到同一個校園里,以一定的作息規律展開學習、工作和生活;校園中的教室、宿舍、食堂、實訓室、運動場、圖書館等場所,則為師生提供著各種性質不同但又固化的服務,各類校園服務的對象也限定于學校內部的師生。而在“互聯網+”的中職教育時代將是一個沒有邊界的時代,以前只能在課室中聽老師授課的學習環境將一去不復返。各種教學資源、教學視頻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學習APP進行發布,學生在任何聯通網絡的地方都何以上網學習,利用即時通訊軟件向輔導老師咨詢課業問題,教育將不再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
(二)改變教學中的師生位置
“互聯網+”給教育帶來的最大改變,不僅是技術上的革新,更重要的是讓教育有了“人的維度”,真正以學習者為中心,真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需求,真正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
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中職教育提倡的以先學后教為特征的“翻轉課堂”將真正成為現實。上課前一天,老師通過學習平臺把第二天上課的知識要點、拓展內容等推送到學生的智能終端上,讓學生提前學習;而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手持平板電腦或者手機,隨時可以通過網絡發表疑問、提出看法,這些內容會即時顯示在課件上。授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隨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實現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三)提供更多元化的專業學習選擇
隨著產業經濟模式的變化,互聯網時代下的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中職教育培養出來的單一技能人才漸漸地無法適應社會要求。而在“互聯網+”環境下,通過網絡課程,我們可以提供不同專業的課程學習機會,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課程,利用“慕課”和“O2O”學習模式,讓按需學習、自主學習成為可能,將來會使得專業的界限變得模糊,使中職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更加多元化。
(四)點對點的教學管理
“互聯網+”將打破目前的中職教學管理模式。“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在線下學習生活,得到學習生活體驗,通過網絡把自己的問題向老師、班主任等反映,減少中間環節,任課老師與學生直接溝通,點對點解決問題,使得因材施教更具體,最后實現線上線下、虛擬與現實之間的深度融合。班主任、家長、老師、學生、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就業管理部門、后勤服務部門等均可以在同一個網絡環境下實現點對點溝通,學校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務。
(五)更好地實現校企合作
中職教育與企業的良好互動將通過“互聯網+”得以實現。通過“互聯網+”平臺接入企業,企業的人員能夠通過視頻在工作現場為我們的學生上一堂真實的現場課;通過“互聯網+”平臺,企業可以把各種崗位的任務分配給我們的學生,讓我們的學生實現真實崗位任務的實訓。以前困擾中職生到企業定崗實習的安全、費用、企業崗位、專業對口等問題將通過“互聯網+”平臺得到一一解決。
六、“互聯網+”教育展望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
在教育領域,面向中小學、大學、職業教育、IT培訓等多層次人群開放課程,可以足不出戶在家上課。“互聯網+”教育的結果,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互聯網+”不會取代傳統教育,而且會讓傳統教育煥發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