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愛平
摘要: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有一定的步驟和具體的思維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比教給學生結論更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審題能力;培養
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有一個過程,每一個過程都有一定的步驟和具體的思維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比教給學生結論更重要。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在每次作業、檢測中,我們總會遺憾地發現,許多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看清題目,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只要教師再把題目讀一讀,或者讓學生再重新做一次,他們就會做對了。于是,我們在分析錯題原因時,往往會給這些學生戴上粗心、馬虎的帽子。深入分析,在粗心、馬虎的背后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形成的原因
(1)教師原因。教師只講備課時準備的內容,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么和學生學會了多少,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課后練習教師的包辦代替學生分析、講解,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久而久之,學生形成依賴。
(2)學生原因。一是不良的審題習慣:很多學生做題都用眼睛掃一遍,就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等。遇到較長的題目就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二是消極的思維定勢:做題時學生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以為是平時做過的,這就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三是懶惰的心理因素:學生由于平時有依賴性,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靠別人。不去思考,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
二、改進的方法
(1)審題清晰要動口。老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
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要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后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并能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后的含義,便能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老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
(2)審題全面要動眼。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例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看到什么就說什么,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3)空間觀念要動手。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動手折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解決問題。如:把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次可以得到哪些圖形?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圖形等等。教師必須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折折拼拼,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題意,正確思考,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4)良好習慣要動腦。引導學生在審題過程中養成仔細推敲,耐心思考的習慣。要善于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如在“客車每小時行駛285千米,比貨車快45千米,貨車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中,“比貨車快45千米”,到底是誰比貨車快,誰快,誰慢,只有讓學生在審題中仔細推敲、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理解題意。這就要求學生一邊讀題,一邊圈點,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只有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在今后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