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蘇東劇變,是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簡述蘇聯模式的基本特征,通過分析蘇聯解體的諸多原因,探尋其對國家建設的啟示,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 執政黨應加強自身建設、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發展社會主義不容忽視的問題。
關鍵詞:蘇東劇變;特征;原因;啟示
蘇聯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于那些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國家,始終起到借鑒作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東歐國家中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被西方歐美資本主義制度所替代。蘇東劇變已過二十余年,當年的各個社會主義國家和執政黨在未作任何抵抗的情況下,就走向滅亡,這背后的原因值得后人深思,以古為鑒是為了更好的國家建設。
一、 蘇聯模式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政治方面,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以高度集權為主要特征。干部終身任用或指定領導人,官僚特權行為泛濫。雖表面上工人階級為統治階級,但實際上工人階級的權利并沒有得到維護,只是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遭到破壞。除此之外,階級斗爭激化,誤將人民內部矛盾當做對抗性矛盾。
其次,在經濟方面,蘇聯東歐各國,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主要是指令性計劃,各地的財政、稅收等將完全受國家控制。市場根本不能發揮對資源的合理分配作用。而且當時物力、財力有限,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經濟結構嚴重畸形。
最后,在思想方面,思想問題政治化。人民群眾毫無信仰自由和言論自由,教條主義嚴重。對于文化領導干部的任免和文化機構的管理,黨有直接決定權,人民民主權利的表達失語。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為實質的資產階級思想漸漸同化人們的思想觀念。
二、 蘇東劇變的原因分析
(一) 西方敵對勢力推行“和平演變”戰略是蘇東劇變的外部誘因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西方國家對蘇聯及東歐各國實行經濟封鎖和意識形態的滲透,打著“人權”的幌子,公然干涉社會主義國家的內政。同時大力扶植國內外反動組織,分裂或顛覆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企圖破壞國家安全。又以經濟援助的糖衣炮彈,不斷侵蝕社會主義國家。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任何重大的社會變遷和歷史事件,都是一種“合力”的結果。蘇東劇變作為“歷史之謎”。既有內部原因,又有外部原因;既有主觀原因,又有客觀原因;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根本原因。不管怎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推行的“和平演變”戰略是蘇東劇變的外部誘因,我們應該堅持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對于歷史事件要做到客觀、全面、科學的分析。
(二) 蘇聯模式是蘇東劇變的歷史原因
蘇聯模式長期以來在蘇聯及東歐國家得到推行,它的存在扼制了東歐國家期望改革的意愿。蘇聯模式雖然也曾取得過舉世矚目的成就,比如,有數據表明,80年代中期蘇聯工業總產值已由只及美國的6.9%達到了美國的80%,成為世界是第二大強國。[1]但蘇聯模式本身存在的很多弊端是不容否認的。它并沒有明確而一貫地把發展生產力、提高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置于一切工作的中心。[2]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的后果是,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遠遠得不到滿足,人民生活停止不前甚至只能維持于很低的水平。
蘇聯模式下,實行以指令性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市場不能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再加上經濟機構的僵化和官僚主義,經濟結構嚴重扭曲。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上臺執政,始終沒有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反而使經濟與政治互相牽絆,國民經濟一步步走向崩潰直至蘇聯解體,舊體制始終沒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社會主義制度應有的優越性也未能得到體現。
(三)“改革”變成“改向”是蘇東劇變的直接原因
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并沒有堅持正確的路線和方向,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日漸艱辛,人民不能得到改革紅利,自然會對改革失去信心。戈爾巴喬夫強調的“公開性”、“民主化”和“輿論多元化”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條件,從而將政治體制改革引入歧途。
蘇東各國的改革過程和方式盡管不同,但實質均為放棄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方向。有學者指出,速凍國家的改革導致了社會主義制度徹底崩潰的悲劇,其直接原因就是蘇東國家把“改革”變成了“改向”,不是“徹底改革舊體制”,而是“徹底拋棄了社會主義制
度。[3]
(四) 執政黨的理論和路線錯誤是蘇東劇變的決定性原因
改革雖阻力重重,可蘇聯和東歐各國的領導人如果能夠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也不會葬送改革。蘇東劇變的原因雖然是以西方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為導火索,但決定性因素是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他推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宣揚“全人類利益高于一切”和“公開性、民主化、輿論多元化”,將人民內部矛盾看做對抗性矛盾等。這種錯誤理論只能導致改革背棄社會主義的惡果。
戈爾巴喬夫一系列錯誤政策,擾亂人民群眾的思想和黨內團結穩定的大局,使反社會主義的因子急劇膨脹。當然,也許有的學者持相反意見,并不認同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是導致蘇東劇變的決定性因素。但不管怎樣,大部分學者還是將蘇聯長期積累的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體制問題歸為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總之,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正確、科學、全面、客觀分析蘇東劇變的原因。
三、 蘇東劇變對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啟示
第一, 發展社會主義,必須與本國實際相結合,決不能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和發展模式。馬克思主義是我們任何時候都應當堅持和踐行的,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是我國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繼承和發揚。不可否認,國家與階級矛盾相伴而生,統治階級應依據本國國情發揮國家職能,職能的發揮應具合理性。除此之外,由于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國家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維護本國利益的同時更要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要被舊的觀念禁錮新的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理論創新,是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只有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向對話,極大豐富,才能保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先進性和優越性。
第二, 社會主義改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調控作用。共產黨人只有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按照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同時克服“左”、右兩種錯誤傾向,才能避免蘇聯解體此類悲劇的重演。一個政黨未經抵抗便走向滅亡,從經濟層面來講是由于沒有正確處理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諸多碰撞,導致本國經濟喪失生命力。對現在的社會主義國家而言所得到的深刻啟示便是,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相互適應。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鄧小平曾指出,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說什么優越性?[4]所以,國家治理的相關政策須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法律規范相協調,才能推動國家穩步前進,使老百姓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越性,夯實我們堅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論自信的輿論基礎。
第三,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執政黨要加強自身建設。鄧小平在總結蘇東劇變的教訓時,明確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關鍵是共產黨內部要搞好。[5]黨的十八大以來,我黨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治國方略,并以“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的嚴格標準對黨員和干部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執政黨只有不斷加強自身隊伍建設,嚴肅黨風黨紀,時刻與廣大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系,才能使人民牢固對共產黨的信任。有學者認為,公民是國家治理的微觀基礎,黨員領導干部要將黨規黨紀內化為自身的行為自覺,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信仰,才能優化黨內政治生態和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牢固樹立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使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6]
第四,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所不容忽視的問題。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當初為瓦解蘇聯曾公開宣戰,“人的腦子,人的意識,是會變的。只要把腦子弄亂,我們就能不知不覺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并迫使他們相信一種經過偷換的價值觀念。我們一定要在俄羅斯內部找到同意我們思想意識的人,找到我們的同盟軍”、“我們要從青少年抓起,要把主要的賭注押在青年身上,要讓它變質、發霉、腐爛。我們要把他們變成無恥之徒、庸人和世界主義者”。[7]由此可見,抹殺社會存在,解構原則標準,是解體大國的慣用手段。因此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尤其是主流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性凸顯出來。胡錦濤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8]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大數據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牢固掌握我國意識形態話語權,彰顯我國優秀文化的整合力和包容力,時刻警惕西方敵對勢力推薦“和平演變”戰略,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周新成.對蘇東劇變原因的分析與思考[J].北京高等教育,2001,(3).
[2]愈邃.蘇東劇變之后對社會主義的若干思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4,(2).
[3]韓振亮.對蘇東劇變原因和歷史教訓的再認識[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3).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28.
[5]鄧小平.鄧小平文選(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6]張翔.淺談公民道德冷漠的成因及對策[J].雞西大學學報,2015,(11).
[7]雷日科夫. 大國悲劇——蘇聯解體的前因后果[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46.
[8]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