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摘 要:《法律篇》是柏拉圖繼《理想國》、《政治家》之后的又一力作。從實際的社會狀況出發,在《法律篇》里他強調必須實行法治。據此他論述了法律的含義、性質,法律與權力、自由的關系,立法的目的、條件以及如何實行法治等一系列法律思想和法治措施。雖然受階級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其思想存在著缺陷與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在某些方面的論述既有深度又極具借鑒意義。
關鍵詞:《法律篇》;法治;啟示
晚年柏拉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開始認識到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法律篇》中,他論述了自己的法律思想,不僅體現了其法律智慧,也對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來庫古的立法和蘇格拉底的以身殉法給柏拉圖以強烈的震撼,讓其認識到法律的魅力。另外,其自身的社會政治實踐讓其認識到“理想國”只是一個空想,法治才是治國良方。故在《法律篇》中他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法律思想主要是建立在理念論的哲學基礎之上。在《法律篇》中,他在更廣泛的背景上,把最高的善的理念看作是“第二等好的國家”賴以建立的模型和追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理念,他主張由優秀的人運用法律來治理城邦,從而實現城邦最高的善。
他認為法律是由社會中占主導地位的人制定的,用來規范家庭和社會的理智的約定。在他看來,法律必須是正義的,正義性是法律永遠的特性。其次,為了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必須保持法律的權威性、穩定性和可變性。那么,作為一種社會規范,法律與習慣法、與權力、與自由等是什么關系呢?
首先,不成文法(祖宗之法)雖不是明文規定,但也不是毫無規范的東西,瑣碎繁雜的風俗和傳統使宏大的立法內容豐富,連接并保護著現存的各種成文法。作為一種自律的習俗應該要接受法律和制度的控制。
權力與自由是離不開的,在法律與自由的關系問題上,他把自由、智慧、與和平看成是城邦立法的目標。其贊成的是一種相對的自由。自由是以法律為前提,正如盧梭在《政治經濟學》所寫的那樣,“這一切奇跡都是依靠法律來實現的,只有依靠法律才能實現公正與自由”。①
在論述了法律與自由的基礎之上,柏拉圖又討論了法律與政體的關系。他認為法律可以保存共同體的同時也可使其遭到瓦解。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那么,柏拉圖為什么要強調法律在治理國家中的重要作用呢?
從法律本身來看,法律是公意的體現,是一種理性的約定,體現了神的意志。法律能夠幫助人們追求善和幸福。其次,法律的審判是真正的審判,它絕不以傷害人為目的。
從人這一主體來看,他認為只要法律的制定是高尚的,人就必須與法合作并服從。對于法律的真意,個人的責任是理解并服從,而城邦的責任是接受,并把它上升為城邦的法并成為城邦及其他社團交往的準則,也就是實行法治。他在論述了“法治”重要性的同時,也對其如何實現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具體體現在:
首先,立法是實現法治的前提,其認為要遵循公正和善德的理念,保障社會的自由、和平、理智,創設立法條件,按照雙重過程和單一過程兩種方法來制定法律。對立法執筆者立法家也提出了要求。首先,立法者不要陷于制定法規上,且不能把和平當成是戰爭的工具。最后,立法具有長期性,故需要耐心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但是,僅僅有法律是不夠的,法治的關鍵在于法律得到公正的執行和遵守。為了不使法治成為空話,還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例如要選舉好各種官吏;做好國民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國民的法律意識以及運用法律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制定程序法,設立法庭,選任檢察官和法官以及陪審員,實行陪審制度。法官要嚴格保持中立,謹言慎行。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得知在《法律篇》中,柏拉圖從實際的社會狀況入手分析,以“正義”作為法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了法治的重要性。此外,還對政體、城邦(國家)的起源、法律的產生等進行了深入探索。由于受社會背景和階級的局限性,其法律思想也有著缺陷與不足。
第一,盡管柏拉圖著重強調法律的至上權威性,但法律真的是至高無上的嗎?答案是否定的。他認為的權威性是社會對法律的普遍遵守和服從。但是,法律的權威性更應體現在制定上。柏拉圖把法律的制定權交給立法者——獨裁者和政治家的結合。所以法律仍是其意志的產物,仍帶有階級性,人們通過對法律的服從最終還是服從立法者的意志。但柏拉圖卻否認了法律的這種階級性。
第二,因為法律不是萬能的,存在很多需要補充的細節。他主張由執法官按照他們的實際經驗對法律細節進行補充,或者由法庭酌情處理,這就給與執法官以及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但并沒有對其權限的范圍和大小進行明確規定。有沒有不存在自由裁量權的情況?如何保證自由裁量權被公正與公平地行使?如何對自由裁量權進行限制?這些從《法律篇》中無法找到清晰明確的答案。
雖然有些問題我們無法從法律篇中找到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法律篇》是一本以論述法律規范為主的,并涉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②柏拉圖對于善與正義、理性以及法治的思考,奠定了西方法律社會的基礎,是西方法律思想的源頭。分析《法律篇》中的法律思想,極具理論和現實意義。通過對《法律篇》的學習了解,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柏拉圖的相關思想,對當前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有重要參考借鑒價值。
在我國,法治遇到的問題不是如何認識法治,而是如何實現法治。在當下中國,政府以及公民都認識到了法治的意義和價值。對于,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法治?如何建構法治?法治實現的條件有哪些?這些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障礙所在。《法律篇》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和借鑒。
首先,有法可依是實現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前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首先要制定系統而嚴密的法律法規以做到有法可依,并且在法律的制定,實施,遵守各環節保證其權威性,充分發揮法律對社會成員約束、警示、威懾、懲戒作用。在制定法律前,要通過多種渠道廣泛地征求法律專家、資深學者以及社會民眾的意見,使其更具科學性和民主性。
相比較立法的權威性而言,公正、公平、嚴格地執法以及社會的普遍守法更為重要、關鍵。這就要求: 一方面, 利用多種渠道加強國民法制教育,培養法律意識。使全體公民懂法、遵守法。另一方面,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必須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要嚴格堅持并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在處理違法案件時,必須嚴懲不貸,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維護社會的公正和公平。
另外,借鑒《法律篇》中對法官自由裁量權規定的不足之處,我們要吸取其教訓。在我國的司法審判中不僅要健全完善相關的制度規定,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范圍進行明確的規定和限制,更要加強對其自由裁量權的監督。用制度規范和監督約束的雙重作用來規范。
除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外,《法律篇》中也涉及了陪審制度。那么我國陪審制度是否存在著問題,我們又該如何完善它呢?學者魏勝強在其文章中寫到:“我國陪審制度最大的不足在于不具備法律論證的功能。具體表現為:人民陪審員力量不強大,難以表達異議;人民陪審員立場不客觀,無法回應質疑;人民陪審員地位不獨立,不能違逆法院”。\+③所以,在推動依法治國的進程中,要完善法律論證,增強人民陪審員的力量,保持其中立的地位。充分發揮人民陪審員以及陪審制度在法律審判的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我國的法治進程。
《法律篇》中的法律思想是柏拉圖最成熟的思想之一,而且在整個古希臘的法律思想中占有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通過以上的簡單分析,柏拉圖的法治理論在某些方面所取得的經驗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所以,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事實求是的思想方法,對其有清醒的認識,從國情出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而服務。
[注釋]
①參見[法]盧梭:《政治經濟學》 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12頁.
②石浩然.《柏拉圖法律思想解讀》 [J].卷宗,2014,(9).
③魏勝強,《法律論證場景的構建—關于我國陪審制度的思考》[J].法學,2013,(7).
[參考文獻]
[1]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第三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
[2]魏勝強.《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3]何勤華.《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二版)[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4]谷春德.《西方法律思想史》(第三版)[M].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
[5]汪太賢.《西方法治主義的源與流》[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