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澤
摘要:習近平主席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創新地提出“五個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其中共享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的目的和歸宿,是以共享作為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保障。如何實現城鄉共享發展,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對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共享發展;路徑障礙;對策分析;收入分配
共享發展是由全民共同參與的,共同建設的社會各方面的進步和完善,是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全體人民群眾的福利整體得到改善發展理念。共享發展理念對于解決城鄉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它要求社會發展不應由少數人民建設和享受的,而是社會每一個個體。共享發展是指發展為了人民,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功力,同時做到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通過制度安排和創新,保證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參與發展的機會和能力,共同享有發展所帶來的福利的提升,從而增加人民的獲得感。
共享發展體現了黨和國家把關注點從全體人民的整體利益轉向確保每個個體都能夠享有發展成果,通過人民福利的提升進一步增強發展動力,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共同富裕的實現。堅持共享發展就要實現城鄉共享發展,時刻關注并積極改善農村的發展和貧困人民的生活,努力實現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一、共享發展的主要障礙
(一)雙重人口難題的挑戰
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眾多即使優勢也存在劣勢。一方面,城鄉二元分割造成我國實際有效的勞動力下降。二胎政策的時滯性,以及撫育后代高額教育成本等,造成人口紅利的喪失,影響了社會的共建能力。另一方面,我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弱勢群體大幅增加,但社會保障制度特別是農村的養老和醫療制度仍不健全,政府不得不把更多的發展成果分配過這些弱勢群體,這對政府的財政狀況造成巨大醫療,限制了政府行為和其他目標的實現。人口的雙重壓力是政府不得不重視和解決的問題,以確保城鄉共享發展的順利實現。
(二)城鄉共享發展中的公平問題
城鄉共享發展要求城鄉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要通過再分配拉平城鄉差距。但政府建立有效機制提高農村的發展能力和發展機會,可以有效地實現公平協調,進而消除城鄉兩極分化,促進公平的過程。城鄉共享發展不僅是要求政府通過再分配來實現全民共享,更多地提高農村貧困者在初次分配獲得收入的能力。城鄉共享發展為解決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指明了方向,政府應注重向城鄉全體人民提供公平的機會,從源頭上實現公平,而不僅僅是關注發展成果公平分配這一過程公平。
(三)城鄉共享發展要更加注重“城鄉共建”
城鄉共享發展要求城鄉居民都參與到共建共享中,沒有共建的共享會造成部分人民“搭便車”行為,不利于激發人民的創造熱情,還會加大對政府的依賴。我國長期以來將關注點放在共享社會成果上,一味地強調對農村貧困人口的補助,對落后地區的扶持,造成農村發展過度依賴政府的財政支出,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狀況,因此城鄉共享發展要將目光轉向“城鄉共建”上來,通過城鄉共建來增加農民的參與度和獲得感,激活農村生產力,增強整體發展動力。
二、實現共享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建立合理的初次收入分配體系。為實現城鄉共享發展,不僅需要保證收入增長比率與經濟增長比率同步,還需要實現勞動報酬與勞動高生產率同比率增長,提高勞動貢獻所獲得的收入比重。加強再分配在縮小收入差距之中的作用。確保補助資金發放到符合要求的人手中,同時加強監督,杜絕濫用、挪用、冒領扶貧資金現象。發揮社會慈善等三次分配的潛在作用。運用政府的力量通過發揮富人的慈善行為來資助農村,改善農村的生活水平,實現城市反哺農村,充分運用三次分配的潛在作用。
(二)加強教育和就業
教育與就業應作為城鄉共享發展中確保起點公平的重要手段。政府首先應確保教育資源的城鄉合理配置,增加農村教育資源的供給力度,實現城鄉教育的公平性。通過農村教育的普及和公平分配,確保每個居民獲得參與社會發展的知識和技能,為城鄉共享發展機會提供基礎,縮小城鄉就業能力和生產能力的差異,從而實現城鄉發展機會共享和發展成果共享。積極建立現代農業。激發農業的發展潛力,加快我國經濟建設,還能夠增加農村的就業崗位,增加農村地區的勞動力吸收量,從而提高就業率,減少農村人員的閑置。
(三)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
政府及國家要保證農村教育、醫療等公共設施及服務供應得全覆蓋、均等化以及可持續性,提高財政支出中對農村公共服務支出的比例,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維護和升級,從而達到改善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共享發展。同時政府應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基本醫療、基本養老、低保制度等社會保障制度,健全失業保險、工商保險等社會保險,在實現社會保障制度的全覆蓋和跨地區執行,并提高城鄉社會保障的標準,提高城鄉社會保障水平,改善民生,促進城鄉共享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3):32-36.
[2]唐清利.“專車”類共享經濟的規制路徑[J].中國法學,2015(04):28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