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彥平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喜悅和快樂是不斷產生熱能的源泉[1]。根據現狀,大部分農村學生對數學都產生一種畏懼感:只要一見到數學教師,就會聯想到教材中的“X、Y、Z”等之類的數字符號,或者是聯想一些復雜的、看不懂的立體幾何圖形、相關的函數證明題等,因此,針對這一無形的難點,作為農村的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注意數學教學中的趣味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趣的、生動的、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并且還要對此提出具有啟發性的數學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在學習中啟用具有創造性的數學思維。例如在教學“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這一章節的內容時,課堂上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太陽在海面上升起的情境,不僅吸引學生的眼球,還能讓學生在感受美景的過程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將生活中常見的、抽象的事物運用數學模型進行分析,再借助課本知識點得出圓與直線之間的三種位置關系。
二、優化教學結構
初中學生對數學的學習不僅僅只是局限于課堂上的某些例題,同時還要將學生引入生活、環境中去親自體驗、親自學習、親自感受,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真正的感受其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從課內走出課外,親自感受自己身邊的數學知識,不斷的社會中去觀察、實踐,通過這樣才能真正的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被動處理轉變為自主處理問題的學習效果。
1.抓住教學重點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只是抓住了本堂課的教學重點,其才能體現出教師教的輕松,學生也學得輕松[2]。重點的突出,使學生在思考上不會出現偏差。例如教師在教學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理的時候,通過剪、拼兩方面入手,在學生自己操作的過程中,引出三角形中什么是中位線。課堂上,教師要求學生做一個不等邊的三角形,并讓學生將它剪成兩個部分,再將其旋轉之后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接著讓學生組成小組對拼法進行交流,同時還要指導學生對剪紙痕跡位置進行認真的觀察,并嘗試著給該段命名,再直觀猜想三角形中位線與第三邊之間的關系,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進行探討、交流,且在教師的引導下論證該理論。
2.抓住教學的難點
難點,就是教學內容中學生不易理解、掌握的知識點。對知識難點進行分散型的教學,不僅能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能提升農村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此外,分散教學能有效的突破教學中的難點,促使農村數學教師完成教學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分式運算這章節的相關內容時,其中的教學難點為分母為多項式的異分母進行加減。既然為多項式,那么這就要求學生對多項式進行正確的分解,并能從其中找出準確的最簡公分母,加減之后再盡心約分得出。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難點已不再是難點,學生不僅能輕松的掌握難點知識,還能掌握分散難點的方法。
3.抓住教學中的疑問
適當的疑點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學“絕對值”時,當中的知識疑點就是負數的絕對值是什么呢?負數的絕對值就是它本身的相反數。從字面上理解,學生已經被繞進去了。此時,教師需要舉例:+2和-2這兩個數雖然數字前面的符號不一樣,但是說明了這兩個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是一樣的為2。我們就將這個距離叫做+2和-2的絕對值。請問同學們這是為什么呢?通過設置這樣的問題,讓同學們腦海中產生了疑問,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不過學生在此時很難解答這個問題。那么這就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引導:“找到一個原點距離為2的單位長度的點”,這就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可以攀越的臺階,順藤摸瓜就能知道+2和-2的點到原點之間的距離是相同的,最終引出了絕對值的概念,通過節節相扣,不僅能幫助學生解決疑問,還能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布置合理有效的數學作業
課內課外數學作業是對教學知識的有效延伸,不僅能深化和鞏固課堂數學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熟練運算技巧。布置合理的、合適的課內外作業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策略。那么,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要如何布置作業呢?第一,課內外作業要具有代表性。第二,設計具有針對性的作業。第三,設計具有實踐性的作業。第四,選擇性的作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促使師生在和諧、輕松的氛圍教與學,從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四、有效的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首先,作為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合理的安排教學內容,借助有效的時間開展有效的訓練,以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速度。其次,學生思維質量的訓練不僅是在課堂上進行,在課外還要充分的利用有效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相關數學思路的討論,對各種解題方法進行詳細的剖析,選擇簡單的途徑,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解題思路,從而提升學生的分析、解題能力和習慣。最后,培養學生的反向思維能力,啟發學生對已知相反的過程進行思考,從而拓展思路,并從中找出解題方法,逆向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的最佳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