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琴
在高中思想政治生命課堂的構建,為開發和有效利用具有生命活力的素材性課程資源,我們高中組政治老師開發和利用具有本地鄉村氣息和地域特色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從而發揮當地素材性課程資源對于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成長和課程改革的作用。
一、理論依據
(1)后現代課程觀:該理論是一種超越現代工具理性的課程觀,它運用混沌學、過程哲學等思潮,以豐富性、回歸性、關聯性、嚴密性為標準的課程設計理念。該課程設計理念應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啟發誘導與主動參與相統一、課堂交往多維互動及教材呈現動態生成等基本原則。
(2)陶行知的鄉村教育理論:陶行知的鄉村教育中提出:通過鄉村教育、改造鄉村社會,最后改善了整個世界的教育理想。與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不同。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生活即教育”主張拿全部生活作教育的范圍,“社會即學校”主張整個社會的場所就是教育的場所,如此可以增加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這就使教育的資源擴大到整個社會,使鄉村的各種資源進入學生的視野。
(3)農村中學的教育資源狀況、農村中學生本身教育資源總量上不如城市中學,加之農村普通中學辦學條件下學生基礎差、學生能力弱、學生狀態也是一次“生本教育資源”。他們的周圍存在大量的鄉土資源,將這兩種資源有機整合,有助于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鄉土資源開發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生活主題相適應
高中思想政治課雖然從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與哲學等角度試圖走近學生生活,但總體上仍遠離農村學生的生活世界。農村學生身處農村渴望城市,往往對身處其中的農村生活的價值有所忽視。盧梭在《愛彌兒》中倡導回歸自然、回歸鄉村的教育。近年來,美國等教育專家也提出回歸鄉村的教育思想。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理念使人們在教育與生活的關系中看到了教學的生命價值,通過充分發揮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世界中的資源,從感性生活與理性生活、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的結合上重建課堂生活,注重認知體驗,感受學生生活形式統一。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實現學科所具有的特殊價值為追求目標。重視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設計,追求預設性教學目標與非預設性教學目標相融合。教學內容的結構性源于教材內容的結構性,始于教材內容的演繹,終于教材內容的創生。教學內容是對教材內容進行主體化、情境化、信息化處理,是師生互動的材料。教學過程的設計追求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學互動,教學過程是動態生成的。
三、高中思想政治課鄉土資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
(1)結合《經濟生活》開發鄉土素材性課程資源。本校地處農村,鄉鎮的經濟生活是農村學生生活的環境,高中學生也參與著鄉鎮的經濟生活。無論是生產和消費還是交換、分配領域都存在大量的素材性課程資源。例如:通過晉江市英林鎮本土企業大捷龍超市的倒閉,談如何確定企業的發展戰略,提高民營企業的經濟效率;學生和農民的消費狀況、消費結構、消費水平、消費觀念。農村的分配方式,晉江市民營企業的分配方式等。
(2)結合《政治生活》開發鄉土素材性課程資源。結合英林村民自治的狀況、英林鎮人大選舉,英林鎮政府與村民的關系談村民委員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府的性質;特別結合拆遷問題,談政府的職能;調查村黨支部的活動,引入我國政黨和政黨制度的有關教學內容;結合晉江金井鎮邊防部隊的情況,談我國的國防教育,國防力量等;利用英林中學省級示范館的圖書梁文道的《常識》、《美國精神》、《美國的民主》了解我國的國情,比較社會主義民主和美國式民主,觀看《周恩來的外交風云錄》,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我國的外交政策。
(3)結合《文化生活》開發鄉土素材性課程資源,晉江市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一個縣,晉江文化可稱發達。自唐以來,在歷代科舉中,晉江一縣,居然出現了一千八百多個進士、十一個文武狀元,確實讓人刮目相看。同文化發達相一致的,就是經濟的繁榮:唐代的晉江,逐漸成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唐天佑年間,晉江已是一個車旅輻輳、商賈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國際港城,與交州(今越南河內)、廣州、明州(今浙江寧波)并稱為全國四大港口。宋朝海上貿易繁榮,北宋時在泉州設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南宋時,朝廷偏都臨安 (杭州),當時古晉江成為與廣州并駕齊驅的全國兩大商港。到了元代,刺桐港已被旅行家馬可·波羅稱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并稱為“世界最大的貿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沒有開放,晉江人就沒有出路。為了謀生,一批批晉江的先人們,不惜冒著生命危險,或海上貿易,或偷渡出國,向著南洋進發。“十戶人家九戶僑”,是晉江最大的人文特色。現在的晉江有海外華僑和臺港澳同胞200多萬人,素有“海內外300萬晉江人”之稱,就是晉江的先祖們海外謀生的有力證明。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被列為世界級物質文化遺產,該街區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所有的這些晉江僑鄉特色鄉土文化都可以很好的融入到高中政治課堂。
(4)結合《生活與哲學》開發鄉土素材性課程資源。利用英林中學的省級圖書館和晉江市圖書館的圖書資源《毛澤東的軍事哲學》、《思想的力量》、《中國哲學史》、《蘇菲的世界》、《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周國平《人生哲思錄》。特別是林語堂的《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林語堂認為儒家哲學是都市哲學,而老莊的道家哲學是鄉野哲學,哲學總體上是自學的,因為智慧是不會傳授的。只有提供大量的素材,通過大量的閱讀,學生才會有智慧。讓學生圍繞晉江市民營企業家的智慧,結合《船夫與哲學家》的故事,增強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和信心,讓學生思考如何建設晉江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哲學依據。
四、發揮鄉村教師在開發鄉土資源中的作用
六位高中政治教師中,有四位是本地人,在學生中有百分之六十五是本地人,他們身邊、身上有大量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內在生命化形態的素材性資源,這是和人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課程資源建設重點在這里,難點也在這里。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兩種性質的人的要素在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中起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思想政治課素材性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政治教師的知識、技能、經驗,政治課堂教學組織活動的方式方法、政治課程設置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培養目標等等。其中教師的知識積累和專業技能是最重要的素材性課程資源,政治教師要不斷學習,豐富自己頭腦中的素材庫。同時學生也是課程資源開發和有效利用的主體之一,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經驗等素材性課程資源生成的切入點,是學生學習新知的起點。
通過研究和實踐,構建立足學生學情,發揮教師群體的資源優勢,構建適合本土高中特色的思想政治素材開發利用體系,形成師生有效互動、生成豐富、充滿活力的生命課堂。實現條件性課程資源與素材性課程資源之間保持動態平衡。教師與學生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深入研究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課程資源,研究學生現有的基礎,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起點,發現學生的問題,這是教學的生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