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平
【摘 要】如何適應新課程理念,如何改革數學教學,是當前廣大教師迫切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思想觀念的轉變,教育理論的更新,教育方法的探討,以及老師自己的不斷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保障。本文從教育改革的實際出發,從教材轉變為新課程、思想轉變為新理念、教法轉變為新教法三個方面論述了初中如何滲透新課程理論。
【關鍵詞】新課程:數學:觀念:教法:更新
數學課堂教學要適應今天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通過學習《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更新我們的教育教學觀念。把新的理念帶進課堂,優化學生的學習過程。
一、教材轉變為新課程
新課程標準與傳統的課程有著巨大的差別。在內容上分為四個領域:“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概率與統計”、“實踐與綜合運用”:具體目標增加了做一做、聽一聽、說一說、試一試、想一想、練一練等內容。新教材中圖文并茂,直觀形象,情節生動,積極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思想轉變為新理念
《標準》提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就有別于傳統意義上老師的內涵,具體地說,在新的課程標準下,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組織者與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圣人轉化為平等的合作者。這就是老師角色的轉換,意味著教師教育學行為與教學方式要發生徹底的變化。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要做到以下幾個轉變:
(1)把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怎樣讓學生學知識:
(2)把集體教學轉變為個體教學:
(3)管理與控制轉變為引導與促進:
(4)把批評與譴責轉變為表揚與贊美:
(5)把傳統的教學方式轉變為現代科學的教學方式:
(6)自身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生的對話者。
三、教學方法變為新教法
《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采取發現學習、探究學習與研究學習等主動學習方式,是新課程觀下學生的內涵。同時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學習經驗,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是教學中要考慮的問題。關注這些問題,就是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而不是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
我們主張學生的主動學習,就是靠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發現,使發現式學習、探索性學習與研究性學習進入學生的學習方式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問題為中心,引導學生主動而有效地學習。
1.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新課程,走進新課程
課程改革并非只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對新生事物的挑戰,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與學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教師必須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理念,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以新的視覺在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實現由傳道、授業、解惑向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機會,盡量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教學過程,給學生主動探索的機會和更多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歷和感受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2.改革傳統的教訓方式,走進新課程
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方式散失了學生的獨立性和獨立的品格,遏制了學生的興趣和力量,新課標不僅體現了教材的開放性,也體現了教學方式的開放性。因此,我們教師必須將《數學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落實到實處,更好地通過教學課程的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具體從以下四個方面談談。
(1)以學生為主體,設計課堂教學。我們過去強調比較多的是課堂環境的整齊性、權威性與規范性,忽視了建立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課程觀下的課程教學環境講究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的環境。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學生建構知識有幫助者。而一些設置過多的鋪墊性提問或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圈定在一個小范圍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所以,以往的復習提問,大多數是無效的,不能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應該拋棄。
(2)以活動為主,實施教學過程。數學來源于現實,也必須扎根于現實,并應用于現實。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還是看學生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尤其是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我們應及時提供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的機會,讓學生在應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在應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數學的魅力,并通過應用促使學生更主動地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在學習和生活中更主動地運用數學。建構主義數學觀認為,數學是一個活的、動態的、開放的數學活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促進學生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促進學生主動地建構知識。以此為出發點,則要求我們在設計課程內容時,要加強數學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現實的聯系,將數學與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問題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他們所學的數學是與當代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只有在這種民主、平等、自由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感受到愛和尊重、樂觀和自信,才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提出自己的觀點,才能爭辯質疑,標新立異,才能生動活潑,大膽探索。
(3)走進生活,創設情境。為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要求,使全體學生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練習題或選擇密切聯系學生現實生活的素材,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設計每個同學都有參與機會的開放性練習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探索活動,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的興趣。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并最終服務于生活,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只要我們教師留心,就可利用生活中的問題設計出很多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開放性練習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生活中的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但需要注意的是,回歸生活學數學絕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學數學,而應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的作用,并重在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4)利用磨具、設備,輔助教學。新課程中,數學教材不是唯一的數學工具,這一觀念是課程觀的重要內容。教師是“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更不是把教科書奉為圣旨,要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教材由原來的“控制”和“規范”功能轉向為“為教學服務”的功能。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的去選擇和增添教學資源,只要有利于教學的課程資源都可利用。充分發掘數學教學資源以濟教材之不足,是當前教學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凡是同教學內容相關的數據、圖表、圖形、現象,都要盡可能地運用到教學中,以豐富課堂教學。
總之,初中數學新課程的功能、結構、內容等方面都有創新和突破,對教師是一次嚴峻的挑戰,也是不可多得的機遇,我們必須徹底的更新觀念,不斷“洗腦”和“充電”,不斷地超越。
參考文獻:
[1]萬福,于建福.教育觀念的轉變與更新[M].中國和平出版社.
[2]呂世虎,石永生.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數學教學法[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江興代.中學數學改革的認識與思考[M].中學數學編委會出版.
[4]李玉琪.中學數學教學與實踐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