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春
多年的工作實踐使我認識到,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心靈的塑造者。班主任的品質和工作質量對班集體形成發展和學生的成長影響較大。
一、轉變觀念,給學生以平等地位
過去受舊的教育意識的影響,師道尊嚴的思想根深蒂固。班主任往往把學生看成下屬,班主任怎么說,學生就必須怎么做,不能隨便說“不”。顯然,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缺乏主動性、能動性和主體性,現代教育觀念要求,班主任要成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模范,要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要充滿愛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把學生看作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因此,班主任要首先完善自身的人格。放下架子,給學生主動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從而作學生的良師益友,才能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質、好作風為學生樹立榜樣,真正當好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指導人和引路人。正如江澤民總書記指導出的“教書教得好,育人育得好,才是一個真正的名副其實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二、愛心所至 情誼升華
熱愛學生的班主任的天職和美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失去了對學生的愛,班主任也就失去了一種強大的教育力量。因為班主任的愛不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才和成人,也就是會影響到學生的身心發展、人格個性的形成、職業的選擇、人生道路的轉變,甚至會影響其一生。
許多優秀班主任能在教育上取得成功,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熱愛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基礎和源泉,是師生親和力的最佳連接點,是開啟學生心扉的金鑰匙。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根據自己的經驗得出:熱愛孩子是教師素養的“實質”,是教育藝術的“基礎”。的確,班主任對學生的情感越深,責任心越強,教育的方法也就越多,教育效果就會事半功倍。
幾年前,我接手的初二班級有一個學生,實在不講衛生,不但形象差,而且有時因同學笑鬧他導致老師難以往下講課。對于這樣的學生,對這樣失雅的事情,本可以當堂批評。但我考慮如若這般處理,這個學生在班上相當一段時間要受影響,甚至影響多年。教育家葉圣陶認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好習慣一生受益,壞形象會毀掉一個人的一切。”教育不僅僅是教師的職責,家長也有義務,學生有如此不好的衛生習慣,也可以通過旁敲側擊督促家長管教。但我考慮,反應給家長也會或多或少讓家長失體面。上述兩法都不妥當,我在放學后把這個學生留下來,給他講學生要學習,先要學做人,做人就要從好的行為習慣做起的道理,慢慢切入主題。
三、尊重人格,提高自信
心理學揭示了情感對人的行為有動力功能。當一個人情感高漲時,他可以滿懷激情,全力以赴地去達到預定的目標。在情緒沮喪的情況下,人則無精打采,畏縮不前。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愛心只有靠愛心去陶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要做先生的朋友,我要先生做我的朋友。”這句話告訴我們,班主任應該是全體學生的朋友,無論是聰明的、愚笨的、健康的、殘疾的。對于所有學生都要以誠相待,真心與他們交朋友,學生最喜歡、尊敬和愛戴真心愛護過、關心幫助過他們的教師,一個班主任如果這樣做了,“親其師而信其道”的教育效果就會明顯。這是因為學生是有感情有自尊有理智的活生生的人,這是教育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的本質所在。無論面對什么學生班主任和學生應該永遠是平等的。班主任的教育確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班主任的工作一旦被學生認可,班主任的愛心一旦融入學生心靈的小溪,水到渠成,“春雨潤物”的效果也就容易形成。
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益友,學生也會主動接近班主任,把班主任當知心朋友。記得有一年暑假后開學不久,我騎車不慎摔傷,需要休養。當我正為不能去上課而著急時,同學們到家里來看我,他們爭先恐后地對我講班里的情況,讓我安心養傷,安慰我不要擔心班里的事,他們保證自己能做好。當我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帶著傷走進課堂的時候,同學們學習變得更認真,更守紀律了。下課后都來圍著我,幫我拿東西,提水,扶我走路。同學們已經把我當成了他們中的一份子,我確實成了他們的朋友了。以致后來得知我調往他處工作,大家都流著淚來送我。師生情濃,朋友情真,我好感動!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始終堅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學們喜歡我,依賴我,都能自覺地遵守紀律,我擔任過的班級都能有一個好班風,都是一個團結友愛的積極向上的班集體。實踐證明,優化師生關系,以誠相待,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