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元文
【摘 要】以探索農村小學肢體語言正確應用,進而提高小學教學質量為目的,闡述了肢體語言的基本特點;指出了農村小學教師中常出現的一些不良肢體語言;提出了把握農村小學教學肢體語言的正確應用主要在于注重感情教學把豐富的面部表情留給學生、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始終以慈祥善良的目光對著學生、充分熟悉教材使自己有充分的時間用正面面對學生、認真做好課堂設計把最好的肢體語言展示給學生、注重提高身體素質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將講課地點投放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盡量地接近學等6個方面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肢體語言;教學;質量
語言是人們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工具。狹義地講,語言即人們由口腔發出的具有一定信息意義的聲音;但廣義地講,語言則分為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兩個部分。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通過人的面部表情及頭、眼、手、足等人體部位的協調活動來傳達人的思想感情變化,形象地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在多年的農村小學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一種感覺:同樣的教材,同樣的學生,但由不同的教師講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課堂下面,我們也常??梢月犚妼W生說“某某教師課講得好”、“我們喜歡聽某某教師的課”,“某某老師的課講得實在是太差了,我實在不想聽了”等等。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本人系統地研究了上述那些“課講得好”的教師的教學特點,無一例外地發現:他們除具備了作為一個小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理論知識、課都講得抑揚頓挫外,還以他們在講課過程中都能使用豐富的肢體語言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講的課,都做到了聲情并茂。其中的聲,就是有聲語言,情就是肢體語言。
1肢體語言的基本特點
總結起來,肢體語言具有“四強”特點:
1.1可模仿性強
肢體語言都是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或是面部表情,學生很容易模仿并學會,使他們在與別人的交流時更輕松,更自然,也使他們更容易記住該肢體語言所表達的語言、情感。農村小學的學生,多是6-12歲左右年齡,都有好動特點。好動,就容易產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而肢體語言的運用可以把這一問題進行優化。既然學生好動,那就讓他們動起來,使他們在動的同時學到知識。
1.2形象性強
肢體的客觀存在使其具備了空間和時間性,因而也就有了形象性。形象性的存在就使其能將一些比較抽象的東西形象化,把一些不易理解的理論變得容易化。
1.3可記憶性強
根據記憶的規律,人們對突然發生的變化更容易產生興趣,從而集中注意力,產生較為深刻的記憶。這種記憶維持在腦海里的時間往往要比單純的聲音語言牢固、長久。所以,在講授某些難點和重點時,如果教師恰當地利用了某種肢體語言,學生往往會對教師的這一舉動產生深刻印象,從而牢牢掌握住這些重點和難點。
1.4信息濃縮性強
眾所周知,如果我們要用筆來記錄某件事或物,往往要用很大的篇幅才能將其說得明白,但如果用肢體語言來表述,有時一個動作即可。這表明這個動作已將這件事或物進行了高度的濃縮,因此具備了很好的可記憶性。
2當前農村小學教學特點分析
其實,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的小學教學,肢體語言的出現都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但農村小學的學生,由于他們在幼兒時所處的地理、經濟、文化環境乃至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知識的接受、掌握方面也與城市學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講課時教師必須借助于聲音語言與肢體語言的高度結合,做到聲情并茂,才能將內容講得明白,講得讓學生容易接受,容易記憶。因此,如何應用正確肢體語言,就顯得很重要。
3農村小學教師不良肢體語言分析
3.1讀書式
少部分農村小學教師,由于受自身素質和社會等諸因素影響,在教學時,只能一味地抬著教材讀書給學生聽。在這樣的肢體語言操縱下,教師就很難有效地使用其它肢體語言來表達感情。一些高年級的小學生甚至可能會說:這種教科書方法可能連我都會。
3.2杵桌式
一些教師,講課時習慣于將書放在講桌中央,兩手杵在桌兩邊,身體朝前傾,將身體的重心部分地放在雙手上。這種肢體語言,其實已經明確地告訴了學生這樣一個信息:老師或是身體孱弱,或是正處于病態之中,或是上述兩者都有而且對教材還不熟悉。這樣的肢體語言,產生的消極影響不言而喻。
3.3不茍言笑式
一些教師,為表示自己的威嚴或對學生的嚴肅,在教學中始終不茍言笑,面無表情。既不會講一點笑話來活躍課堂氣氛,也不會用一點肢體語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種教師講的課,課堂氣氛肯定很沉悶,會給學生造成很大心理壓力,教學效果肯定不好。
3.4強坐式
部分年老體弱的教師,長時間地站著講課當然難以承受,所以會不時的坐著講課。這雖然情有可原,但實在不可取。因為這樣其肢體語言肯定發揮不出來,講課效果肯定不會好。更有甚者,是在多媒體教學普遍應用的今天,部分年輕的小學教師,也只會一味地坐在電腦前坐著講課?;蜓劬Χ⒆★@示屏,或其面部直接被講桌或顯示屏所遮擋。這樣的講課方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得起來,也很容易使學生產生睡意,講課效果可想而知。
4把握小學教師肢體語言正確應用的探討
4.1注重感情教學,把豐富的面部表情留給學生
教師的面部表情,能夠顯示許多訊息給學生,如贊賞、同意、反對等。課堂上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形成和諧教學氛圍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的臉部表情,無疑地是一種重要的肢體語言。好的臉部表情能傳達真摯、誠懇、溫暖,使學生如沐春風,增大學生自信感。相反地,臉部表情如顯露出厭惡、嫌棄、煩惱,就可能觸發學生的反感情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表情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帶有感情色彩的講解會使課堂充滿活力。
4.2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始終以慈祥、善良的目光對著學生
慈祥、善良的目光,是一種善意的肢體語言,其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因此,作為一個小學教師,不管是從年齡還是情感方面講,將小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一點也不為過。學生看到慈祥、善良的目光,就會由衷地想起自己的父母,就會專心聽講。
4.3充分熟悉教材,使自己有充分的時間用正面面對學生
講課時,將自己的正面面對學生,除能將面部表情充分展示給學生外,更為重要的是用正面面對學生,教師能及時發現學生中的異常動作,并對之進行及時處理。而且,教師可通過學生眼神反應,隨時調整、修正自己的肢體語言,以取得更好教學效果。
4.4認真做好課堂設計,把最好的肢體語言展示給學生
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刻理解教學內容,對將要進行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作好悉心的肢體語言安排,力求在講課時,將最好的肢體語言展示給學生。
4.5注重提高身體素質,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學生
要避開不良肢體語言的出現,就要求教師要有強健的體魄。所以小學教師要不斷鍛煉身體,以保證在講課時有飽滿的精神面對學生。
4.6將講課地點投放到教室的每一個角落,盡量地接近學生
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教師在講課時,不要將自己長時間地固定在講臺上,而要將一部分時間和空間,投放到講臺以外的其它地方。一句話,除了板書和其它必須要留在講臺上的時間外,其它的時間盡量安排到學生中間去,這樣可使學生產生一種親近感,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由于教師、學生所具有的特殊性,肢體語言的靈活運用,是一個長久而又現實的話題。如果用得好,就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否則,可能適得其反。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每一位農村小學教師,為達到教學目的,在注重聲音語言的同時,更要注重平時自身肢體語言素質的培養,力求在講課時做到聲音語言和肢體語言高度地、有機地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講課質量,進而不斷提高小學教學效果,為國家、為社會提供高素質人才作出貢獻。